拉穆港项目里的三朵“中国金花”

2019-08-12 09:40徽农文倩文田玉奉彭晓璇
就业与保障 2019年14期
关键词:肯尼亚项目部生活

文/徽农 文倩文 田玉奉 彭晓璇

图/徽农 邢一行

明朝时,郑和曾经率领船队到达过位于印度洋西岸的拉穆附近;现如今,中国交建四航局员工正在拉穆热火朝天地进行港口建设。

一般说来,基建项目基本上是男人的天下。而在非洲做基建项目的女性就更是凤毛麟角。不过,在中交拉穆港项目部,却有3名年轻的中方女性员工。她们与男性员工一样,奋战在港口建设的第一线。她们就是传说中的三朵“中国金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认识她们,倾听她们吐露的心声。

文倩文:肯尼亚的日与夜

第一朵“中国金花”名叫文倩文,她曾在肯尼亚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转战到拉穆港项目部,担任商务主管,迄今已在肯尼亚工作超过4年时间。下面来听听她的自述:

“妈……几点了”,我睁开眼睛后猛地反应过来,自己已经来到一个被赤道横贯、距离中国9000多公里的国家了,这距离隔开的不仅是两块大陆,更是我和我的亲人。

文倩文在施工现场

突然有点想家,但我知道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沉浸在离家的悲伤之中,因为接下来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学习,有许多同事需要我去认识,还有陌生的环境需要我去适应。我必须调整心态,进而实现角色的转变。

为了让自己尽快了解和习惯当地环境,领导连续几天带着我到城里熟悉业务。我一路上不停地向司机打听当地语言、文化和习俗,并且充满求知欲地向领导问各种问题。返程时,我安静地坐在车里往外看,惊奇地发现当地人用头顶着重物走路,就像在表演杂技,这双手被解放的感觉似乎很好。窗外飞逝的陌生风景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星球。

肯尼亚当地的居民有着与我们不同的肤色,说着与我们不同的语言,穿着与我们风格迥异的服装,住着别具一格的草屋子、木屋子,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文化。但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这里的天很蓝,海很清,空气很清新。

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真正习惯这里的生活节奏,放下对未知环境的防备。对于急性子的我来说,和当地雇员共事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常常需要自我调节情绪,逼迫自己去习惯他们的慢节奏;但让我很有成就感的是,我教会当地助理说一些简单的中国话,加快了他们的办事效率,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当地员工很热情,会邀请你去参加他们的婚礼,感受幸福的时刻;也会激动地和你分享女儿一岁生日的喜悦。最重要的是他们天生乐观,碰到任何难事都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处理,我十分欣赏这种生活态度,和他们相处久了,心胸也坦然了许多。

一眨眼的功夫,四年多时间悄悄溜走了。我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工作上,偶尔挤出点时间来陪家人视频聊天,让他们看看我吃多了长胖的脸,让我看看他们日渐变老的模样。父母年纪大了就有各种病痛,他们为了不让我担心,常常隐瞒着病情,也许因为我知道了也无能为力吧。长大了就必须独立坚强,这就是在海外工作的子女共同的无奈。

尽管这里的生活条件比不上国内,但当你坐着飞机降落在位于曼达岛上的拉穆机场时,你能看到这一点点疏浚吹填出来的港口,也许仅仅是换一个视角,它却是如此震撼人心。这里的飞尘、阳光、汗水,即使是在它表面的尘埃,也仿佛是被恩赐的,作为工程的参建者,我心中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我希望在这未知的旅途遇见未知的自己。

田玉奉:我心安处便是家

第二朵“中国金花”名叫田玉奉。她的先生是拉穆港项目综合办副主任付帅。为了爱情,她果断放弃了自己在国内的工作,来到拉穆港项目部,与丈夫同甘共苦、共同奋斗。她是综合办宣传干事。一起来听听她的自述,您一定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田玉奉夫妇

以前,非洲对于我来讲只是存在于地理课本上的一个没有温度的词汇。不过,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热带草原气候……则让我充满了期待与遐想。等真正踏入这片土地,我才知道接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将是全新的体验。如今,我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了两年,它是那么立体地、感性地存在于我的每一天里。

2016年6月19日,蜜月旅行归来后,他(指付帅)从上海去了广州,我从上海回到济南,从此开始了我们的异地生活。9月,他去了肯尼亚拉穆港项目部,我则在徐州封闭培训,我们俩开启了异国生活模式。

2017年6月8日,在广州白云机场,时隔一年看到他,感觉他多了一份成熟,激动之余竟有一丝鼻酸。他为了让我不再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我为了减少他的顾虑让他能够安心干他热爱的工作,7月份,我们一起来到了拉穆港项目部。

初来项目部,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但是,当初来乍到的新鲜感慢慢退去,周围的一切都不再如初始般让我感到新奇时,我便开始了融入的过程。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这里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点不适应。项目部地理位置较偏僻,我们的活动范围仅局限于项目营地之内,与外界几乎毫无交流。这里常年高温,水质差,多风沙,每天桌子上都落有一层灰尘。综合办的工作虽不是纯粹的体力活,不像现场同事那么辛苦,但工作比较琐碎繁杂,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再加上当地工人让人一言难尽的工作效率,着实让我焦头烂额了一阵子。好在有领导们的包容和同事们的帮助,我才能在工作上快速上手,为办公室分担一部分工作,内心满是知足和感恩。

拉穆岛

在我融入的过程中,自己虽然有些压力,但看到他每天忙于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一天接打上百个电话已是家常便饭,我便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做他坚实的后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协助他。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加班到深夜时我递上一杯热茶,他身心俱疲时我一个默默的拥抱,他馋瘾发作时我做一碗手擀面,这都算是对他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吧。

现在,我来到拉穆港项目已近两年。每次逢年过节,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大餐、晒礼物,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失落。但想到多年以后,等我们回到祖国,想起万里之外的拉穆港,一个我们曾经一起奋斗、一起生活过的地方,一个个熟悉的场景会不时地浮现在脑海里,还有什么礼物能比这份记忆更加珍贵、更有意义呢?

这是独属于我们的浪漫。

身在遥远的非洲,我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生活竟然可以如此简单,曾经觉得必不可少的东西也会变得毫无意义,比如逛街、购物、WiFi等等。下班回来的闲暇时间,我可以在营地里面走一走,或者津津有味地看自己喜欢的书,或者研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感觉自己过得很充实很富足。周围的同事也都淳朴善良,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大家聚在一块喝喝茶、聊聊天、打打牌,居然也能一室欢颜。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拉穆港项目部,我们婚后第一个共同生活的地方,我们的第一个家。心安是归处,有爱就有家!

彭晓璇:早出国锻炼是我的幸运

第三朵“金花”名叫彭晓璇,她是刚一毕业就来到拉穆港项目部担任试验室技术员。一起来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

彭晓璇

外籍工人在拉穆港项目上施工

厉害,赞叹,这些词都不足以表达我对这些敬业的人们发自内心的敬佩。凌晨,人员到位、设备到位、精准定位,一根根静静伫立在海面上的钢管桩的背后,离不开这些拉穆港人紧张而又有序的工作。每当我望着这些海面上的“巨人”时,总会想起当我还在睡梦中而那些已开始忙碌工作的拉穆港人。

我在来到拉穆项目部之前,在公司培训的时候,就有填写关于愿不愿意到国外项目工作的意向调查表,当时我的选择是“愿意”。在收到调往拉穆港项目部工作的通知时,我也曾犹豫过,但再三思量之后,还是决定坚定信念,迎接挑战。

在国内的家人、朋友的印象中,肯尼亚是比较落后的国家,他们可能存在偏见,但是他们还是尊重我的决定。我觉得年轻人,尤其是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更应该有一种敢拼敢想、勇于挑战、不畏挑战的信念。选择来肯尼亚拉穆港项目,是因为我觉得,当你在与国内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时,更能锻炼自己。而且我相信,先苦后甜,当你受过苦后再面对一些挑战,在心理上,会更从容。

当然,生活也不仅仅是工作。工程建设中的主力主要还是男性,这也意味着,当你作为一名刚刚参与到项目建设中的女性员工时,你会感受到一些生活的不便。

我来到拉穆港试验室的第一天,见到工地标配的板房,感受到满满的阳刚气息。等参观完实验室后,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我来到试验室工作之前,试验人员全部为男性,那么试验室会有女性卫生间吗?很快,刘主任就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带我参观了我的专属卫生间。这是在我来拉穆港项目的前两天,他们特地隔离的女性卫生间,里面还新设置了一个洗手池,真是太贴心了!

当你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你也能感受到大家的关心与照顾。比如刚到项目部的时候,找不到合适尺码的安全鞋与工装,物资采购员会先询问尺码,然后再采购,宿舍阳台会有遮挡等等,这都是项目部对女性员工的贴心照顾。

拉穆港项目的钢管桩

当然,我也希望项目部能有更多的女性职工。来项目部之前,我就听说项目部这边只有两位中国女性员工,这也是我当初犹豫来拉穆港项目部的原因之一。女性员工较少,意味着可能在工作闲暇之余,可以交流谈心的闺蜜也较少,也可能生活上会有些不便利。但另一方面,一想到这两位小姐姐在拉穆港项目部都已经呆了那么长的时间,并且没有任何的不适应之处,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激励。我相信,这两位小姐姐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90后”骨子里的倔强在“怂恿”着我,让我勇敢前行。

来到项目部后,工作与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工作上,领导和同事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为我更好更快地熟悉业务指引方向;生活上,大家都很照顾我,让我感受到了来自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与安心。

来到项目部后,我看到那么多优秀又努力的同事,和面对与国内规范标准完全不一样的试验要求,确实感受到了工作压力。只有努力地充实自己,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给自己加油,才能赶上项目部这艘不断前进的巨轮。

日常的沟通与交流无疑是来到项目部后自身得到提升的另一个方面。相比在国内的项目,在这里,用英语与当地员工交流也是一个锻炼、提升自己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工作相结合,实际地运用起来,能有这个机会,无疑是我的幸运。

编后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三朵“金花”的经历看,她们都是在毕业后不久,就离开家人和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非洲国家,与男性们一起,在项目上摸爬滚打。她们可能曾经是温室中的花朵,但走出国门进入项目部,就拥有了纵情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包括更多的女性,离开自己小小的“安乐窝”,勇敢地走出来,到天高水远的大海中遨游,在与大风大浪的搏击中“野蛮”成长。

在拉穆港项目部营地,有很多极其耐旱、野蛮生长的辣木树,它的果实——辣木籽入口时极苦,随后就会慢慢变甜。中国的年轻人,如果能尽早扬帆启航,与大风大浪博击,结果也一定是先苦后甜!

猜你喜欢
肯尼亚项目部生活
房建施工项目部安全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肯尼亚的奇妙探险
走进肯尼亚,拥抱大自然
建设单位矩阵组织结构下的项目部质量管理研究
大选登记
生活感悟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如何推进企业文化在项目部落地生根
关于建设工程项目部法律地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