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援开始改变西方“成见”

2019-08-12 06:17宋微
环球时报 2019-08-12
关键词:援助非洲政治

宋微

中国对非援助已经走过了近70年历史。70年前,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对同样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实现民族自强的诉求,毫不犹豫地给予了无私支持。而当前逆全球化趋势不断上扬,西方主导的国际发展体系陷入整体性困境,非洲国家对于中国援助的预期也持续攀升。

从“新殖民主义论”“掠夺资源论”再到“债务外交”,一些西方舆论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角度抨击中国对非援助。这从根本上与西方对援助的功利主义认识有关。在西方学术界看来,对外援助是一种工具,本质是用贿赂手段来实现援助国的政治目的,即便是人道主义援助也概莫能外。西方国家功利主义的援助理念自然导致了援助的“失灵”。但在反思过程中,他们却把责任推到受援国身上。西方援助国认为,正是受援国自身的治理能力低下导致了援助收效甚微。于是他们以自身经验与语境下形成的新自由主义为政策依据,将援助附加政治条件,要求受援国必须按西方的要求进行改革,否则就停止援助。在此背景下,许多非洲国家被迫接受西方的私有化和民主化改革,导致政局动荡和经济衰退。

相比之下,中国对非援助一开始就迥异于西方的援助理念,这是由中国与广大非洲国家相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历史经验、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以及独立自强的发展任务决定的。中国有一百多年被外国干预主权的历史,给整个中华民族留下了心理创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别国主权是高度尊重的,这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中国格外强调绝不通过任何形式和渠道干预别国内政。中国对受援国主权的尊重博得了非洲国家的广泛认可,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被当地人民誉为“自由之路”,中国也因此被“非洲兄弟抬进了联合国”。

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切身体会,尊重非洲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确保非洲国家在利用中国援助搞经济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主权。对于中国援助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周恩来总理曾对来访的非洲领导人直接阐明,是推动非洲逐步实现民族经济独立,而不是“造成你们对外国包括对我们的依赖。”

进入新世纪,非洲在经历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后,出现了21世纪崛起的10年,继而又受到2011年“阿拉伯之春”影响面临新一轮政治转型。基于此,如何提升治理能力成为中非双方共同面临的议题。尽管加强同非洲国家在治理方面的经验交流已成为对非援助的重点,但支持非洲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依然是前提。

中国不附带政治条件、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援助理念,既符合受援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诉求,又改变了西方传统援助体系的权力结构。中国对非援助通过为受援国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不仅降低了传统援助国的议价能力,而且为受援国提供了更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参考借鉴模式,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可。

明确了中国对非援助模式相对西方模式的比较优势,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援助理念的成功经验导致西方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对援助附加政治条件的集体批判和反思。西方主导的发展援助体系对中国的态度也从觊觎转变为正视与反思,政策从抨击演变为接触和影响。近年来美国、法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接连向中国递出针对非洲开展三方发展合作的“橄榄枝”,日本甚至设想直接在三方的友好城市间开展合作以绕开中央政府的繁琐批复。针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发展援助格局,在战略层面上,中国显然不能隔绝于体系之外;在技术层面上,中国也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非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是发展援助研究学者)

猜你喜欢
援助非洲政治
An Uncommon Trip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非洲村庄
办公室政治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