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2019-08-12 05:37伍维平
北京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博尔赫斯人文精神

伍维平

记得那年,我们去钱塘江观潮。站在岸边,初看时那潮水不过一条白线,远远地躲在天边,然而眨眼工夫便涌上岸基,朝我们扑来,一排浪头把我们打成了落汤鸡。正是前一秒钟还在拍照观潮、隔岸观火,后一秒钟就浊浪排空、狼狈不堪。转瞬之间,宛如隔世,两个天地,境遇迥然。

想起来,这情形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何其相似。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排山倒海,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以短平快的方式飞速奔跑,知识呈现爆炸式传播。然而,奇怪的是,我们的内心却莫名焦虑,总在想有什么大事随时从天而降,想着明天还能不能跟上这个飞快旋转的时代。至于读书,阅读量更是明显下降,再难像以前一样平静地读完一本书。没错,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我们的内心却空前的迷茫无助。近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科学突飞猛进,而文化以及文学却还在原地纠缠,没有什么长进,有些黔驴技穷的意味。从现实情况看,文化是攀附于科学的。在科学面前,文化是多么式微,有时甚至是烦人,难怪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前几年,有好事者发起“我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的网络投票,结果令人诧异。《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名列前10位。消息传出,舆论哗然。王蒙先生更是直接道出了他的担忧,“尽管这是个噱头,但也反映了当前形势下,用浏览代替阅读,用传播代替服务,用碎片代替经典的现象,造成我们的文化有断裂的危险。”

王蒙先生的忧虑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不要说一百年前闲暇的田园旧梦时代,只要想想20世纪80年代全民读书热,想想人们在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的热烈场面,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当年我就是这股读书热潮中的一员。行路、如厕,乃至吃饭,都可入神。我也写过不少读书心得,也能佐证我读书的投入。读卡夫卡,我说“你这个孤独的行者,带着绝尘隔世的内心痛苦,悄无声息地走了,在无垠的黑暗中继续着永恒的夜行,你留下的预言不断给后来人启示”。读博尔赫斯,我这样写:“想听大风,我就站到一棵树下面;要读好书,我就去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在企图通向博尔赫斯精神圣殿的道路上,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读木心,“第一遍的阅读,沉重而缓慢,凝滞而艰难,或许读上三五句就要停下来沉思片刻,以期消化;或许手拿词典,时不时为某个字词意思费力查阅,探个究竟。一篇文章生吞活剥下来,如大汗淋漓爬上山巅,所见只有大雾弥漫的茫然,只剩下对自己才疏学浅的哀叹。第二、三遍阅读时,则渐入佳境,心无旁骛,继而心旷神怡,随心所欲,犹如风云变幻自在心,池中春水不惊梦。”读那些“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百年孤独》《瓦尔登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我也是全情投入,一册在手,可以研读一年半载。

如今说起这些美好的记忆,恍若隔梦。眼前的现实是,用手机“快读”“浅读”“读图”“碎片化阅读”之类的快餐文化,已成为阅读主流。我们这个社会,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无意识地蔓延着阅读弱智症。在街上、商场、车站以及任何有人的地方,不论何时何地,手机已经成为一个人的标配。一机在手,既可以连通全球,也可以与世隔绝。这可爱的掌中之物,能说会笑,无所不知,它令人朝思暮想,一刻不舍,它服务于人,也控制着人。人们可能没有时间尽孝,没有时间亲子,没有时间学习和工作,但他一定有时间沉迷于手机里的虚无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已成为“精神鸦片”。

前几年,我自信满满,确信自己不会受到新媒体的过度干扰和影响。但是,我错了,因为人的大脑是可塑的,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會随着环境而改变。我的阅读量并没有减少,接受的信息甚至更多,但这些都是通过电子屏幕阅读方式获得的,久而久之,这些纷繁庞杂而且容量巨大的信息不断冲击着我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消解了思辨能力,麻木了阅读愉悦感,扭曲了我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于是,我发现我已经不会读书了。我出了一身冷汗,然后想起了时下那句网络语言: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我想,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革命中,我们需要吸收其正能量,更需要在背离人文精神的技术旋涡中自我拯救,避免遭受灭顶之灾。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更有必要静下心来,修炼定力,多一点深度阅读、完全阅读、经典阅读。一个人要读,一群人要读,一个民族更要读,因为文化经典所具有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行的根本动力。

我退一步想,面对如洪水般奔涌而来的全面科技化和金属质地智能化的未来,如果所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属性荡然无存,我宁愿选择无限接近,但永不抵达!

责任编辑 张琳琳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博尔赫斯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对话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进入时间的神秘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