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城市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以焦作老城区范围工业遗产为例

2019-08-13 07:25李文玥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焦作遗产煤矿

李文玥,易 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焦作作为我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始发地,以“煤城”闻名中外,见证了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史的开端,至今仍拥有多处保存较好、格局较完整的煤炭工业建筑、构筑物群。20世纪60年代后,焦作的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工业发展史息息相关。1999年,焦作开始以云台山旅游开发为突破口,进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华丽转身,先后开发了云台山园区、神农山园区、峰林峡园区、青龙峡园区和青天河园区5大旅游园区,共同被评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2004年,焦作市被国家旅游局(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1]。近年来,随着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提出,焦作的城市地位与发展潜力不断提升。

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焦作不但面临其他同类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有特殊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变,焦作原有的龙头制造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产业构成与产业模式亟须转型升级,大批工业企业面临搬迁清退;另一方面,以云台山等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品牌旅游不能对市域范围的旅游与服务产业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单一的旅游导向型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此背景下,对焦作市域范围内的工业遗产进行重新评估与梳理,将焦作的工业遗产资源与城市历史、城市文化结合起来,尝试为未来产业选择与发展提供切入点。

1 焦作“工业城市”的源起与发展——以煤建城,因工兴市

1.1 区域工业发展背景

在铁路修筑之前,河南省的经济以传统农业与商业为主,其空间格局主要依托于水路运输,河南省内水网可分为黄河、淮河、卫河、汉江4大水系(图1)。其中:淮河覆盖整个豫东南地区,是河南与东南地区联系的要道;汉江则主要沟通与中西部之间的贸易;黄河“水深浅无定处”,自巩县以下连通山东;卫河可直达天津入河海,史称御河,是河南漕粮运输的主要渠道。到清代在水网运输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口镇、朱仙镇、周家口镇、赊旗镇[2]4大区域贸易集散地。

1897年,俄国和法国取得京汉铁路投资建筑权,铁路的修建正式开启了河南省工业发展的之路。河南省内铁路线包括京汉铁路、道清铁路、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以及安阳-六河沟支段。其中,京汉铁路1898年开始从南北两端开始修建,至1906年,在河南境内黄河段汇合正式通车;道清铁路作为焦作的英福公司铁路运输线,1902年开始动工,1907年通车,是河南省境内第一条通车的铁路线(图2)。

1900年至1937年,河南省内工业随铁路建设飞速发展,其中轻工业主要分布于京汉、陇海、道清3条铁路沿线,包括开封、郑州、洛阳、安阳、新乡、许昌、漯河等县镇[3]。重工业的发展则以煤矿业作为支柱,河南煤炭开采的历史悠久,但煤炭工业的发展水平却很低,甲午中日战争以前煤炭开采主要以手工为主。由于煤炭“与其他矿砂殊异,囤积最难”,“煤矿多以其运输能力而定产量”。随着铁路的建设,河南的煤矿业开始迅猛发展[4]在100多家煤矿工业企业中:福公司(焦作)、中原公司(焦作)、六河沟煤矿及民生煤矿被称为河南省4大煤矿。这4大煤矿自1912年至1934年期间的总产额已经占到了河南省煤矿总产额的77.41%(数据来源:《河南省煤矿志》,1947年版,第117~118页)。福公司、中原公司与六河沟煤矿均有自己的铁路专用线,其他小型煤矿企业主要分布于太行山脉及伏牛山区的铁路沿线。

河南省的工业发展以铁路的修建为划分点。

1.2 焦作工业发展与城市演变

在河南省工业迅速发展及外国资本入侵的背景下,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焦作开始逐步发展(图3)。作为因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城市,焦作具有典型工业城市的城市特征。

(1)工业是促使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工业部门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从业人员在城市的人口结构和劳动结构上占有较大的比例[3]。

(2)工业用地对工业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影响,其他用地结合工业用地布置;城市中单位制的社会空间结构突出,建设初期,城市中大部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由工厂提供并管理。

在形成初期,焦作市为专业性煤矿城市,以单一的煤炭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随着焦作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链的延展,1958年,焦作市政府提出焦作“应发展煤业以外的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焦作从专业性工业城市会逐步演变为综合性工业城市。

根据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对城市演变过程进行划分与总结,可将焦作城市发展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1)阶段一:1897—1930年,焦作历史城区成型期。1897年,英福公司成立,在白下作村附近建立哲美森厂,并建立一二三号矿井,成为焦作城市发展的起源[5]。1902年,英福公司修建道清铁路,将焦作和道口镇相连,通过道口镇转接卫河[6],将煤炭运往全国。1906年,为了与英福公司相抗衡,民族资本中州公司、豫泰公司、明德公司合并建立中原公司,在李河建立中原里,包括矿区及生活区[7]。1915年,福公司与中原公司合并成立福中公司,实行煤炭分采合销政策。1919年,福公司成立焦作王封矿,1923年正式投产。在福中公司(前英福公司、中原公司)的影响下,焦作历史城区部分初步发展成型,包括商业街、金融街等街道体系,工人居住区、矿务学堂、医院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从市域角度看,以王封矿、英福公司一二三号矿井、中原里矿区为核心形成的三片生产-生活区的整体格局初步形成。

(2)阶段二:1931—1949年,发展滞缓期。1933年,在国民政府干预下,福中公司更名为中福公司,实行合采合销政策。中资持股比高于英资。当时职工人数10 200人,约占当时河南省煤矿职工总数的一半[8]。1937年,由于战争的威胁,中福公司停止生产,重要产煤设备及技术人员南迁至武汉,后又转移至四川,解决了战时的燃料供应,为抗日战争作出重大贡献。1938年2月19日,日军侵占焦作并宣布接管矿区,把焦作煤矿交给日本兴中公司经营,成立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焦作炭矿矿业所。为了战争需要,日本人推行“以血换煤”的政策,滥采乱挖,疯狂掠夺焦作的煤矿资源。1945年,收复焦作煤矿,成立了焦作市政府和新华煤矿公司。1949年,新华公司改名焦作矿务局,专门负责管辖煤田。由于战乱等影响,这一阶段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3)阶段三:1949—1992年,快速发展期。1949—1957年,焦作处于恢复建设的时期,当时存在的工业主要为煤矿,以及其附属的电厂水厂和配套的机械修配厂。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苏联的援助下,投资建设了中马村矿,同时朱村矿建成投产。

1958年,是焦作工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焦作利用其石灰石、煤炭、硫铁矿、水源等优越的原料资源以及相关技术基础,积极引入了以“矿山机械厂”为首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以“中州机械厂,平原光学仪器厂”为首的军工工业,发展了以“陶瓷厂、耐火材料厂、坚固水泥厂、硅酸盐制品厂”为中坚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后期引入的以“风神轮胎(原河南轮胎厂)”为代表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产业格局。

到1980年,在工业用地建设发展的带动下,城市快速扩张生长,城市用地结构呈现“工业用地+职工住宅+配套服务设施”的组团发展形式,单位社会的特征突出。同时工业企业下属的铁路专用线陆续建设,与道清铁路相连(图4)。

(4)阶段四:1993至今,城市跳跃增长期。1992年后,焦作开始跨过铁路向南侧迅速扩张,建设新城。1999年,焦作以云台山旅游开发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一批以“焦作多氟多实业集体有限公司、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带动焦作工业企业迈上新的台阶。

老城中传统工业企业逐渐向东西两翼转移,2018年,为解决老城区“工城一体”问题、优化工业布局的现实需要,改善城市环境、促进转型升级。焦作市实施了《焦作市百企退城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改造,要求“搬迁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工业与现有城市建成区的关系发生了突变。

2 工业城市中工业遗产的特殊性

2.1 工业遗产价值特征

从工业遗产判定与价值评估的角度梳理焦作的工业遗产,从历史定位来看,焦作是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先行者、河南省近代煤矿产业的中心、我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始发地,历史悠久,以“煤城”闻名中外。焦作现存的工业遗产是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史开端的实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同时焦作是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化与现代化转型的典型代表:1898年,英资矿业企业福公司采用的房柱采煤法,是最早传入河南的西洋采煤法[9]。矿业的发展带动兴建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如焦作电厂等;作为煤炭重要产地,兴建了一批与外部衔接的大型交通设施,如焦作北站、道清铁路等。

焦作拥有多处保存较好、格局较完整的煤炭工业建筑、构筑物群。其中焦作中福煤矿被纳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中福煤矿是中国近代采用机器生产煤炭的4大外资煤矿之一,煤炭产量仅次于当时的开滦、抚顺,位居全国第三位;抗战时期内迁的唯一大型煤矿:其主要遗存包括二号井台、井架房旧址;三号煤矿竖井及配套用房;电机房;总办事处办公房;医院;电影院;煤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发电厂房;电机、绞车等设备。

以中福煤矿为代表的工业遗产的价值判定符合工信部等社会普遍标准,属于典型的标志性工业遗产。而焦作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引导焦作城市发展,构成焦作城市格局的工业企业,这一类型工业企业所拥有工业遗产大多处于企业生产带来的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物质性遗产留存较少,其自身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及产业价值一般较低,但是作为焦作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构成,是当地居民记忆的承载,对于整体工业城市体系的完整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们共同组成了焦作城市工业遗产群。

2.2 工业遗产物质特征

通过对焦作市老城区范围内工业企业进行大量调研与访谈,对不同类型工业遗产进行综合筛选,具有价值的保护对象包括道清铁路(原轨及专用线)及其附属设施,工业性历史街区,工业厂区及单体设施等,从分布来看,焦作的近现代工业遗产遗存丰富,但整体呈现碎片分布,较为平均地散落在老城。

从类型来看,焦作的工业遗产涉及煤矿、能源、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诸多行业,在环境的安全评估,工业厂房形式,工业构筑物与工业设备,甚至厂区布局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别。

除煤矿及少数以电厂、风神轮胎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大多数工业厂区具有占地面积小的特点。位于老城中心附近文物级的工业建筑物,大多以独栋存在,隐藏于住宅区之间,面临周边环境破败或孤立化等普遍问题。随着老城区大量厂区的清退与外迁,工业用地的置换更新,大量保存在生产一线的工业遗产建筑或构筑物面临着拆除破坏的风险,已经闲置的工业遗产也存在着保护力度不够、本体自然损坏严重的现象。

2.3 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

作为工业城市,焦作的城市用地表现出高度混合的状态,为以厂定路、依厂建房的生长模式,使得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1)生态问题,工业用地与居住区临近,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及粉尘污染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作为工业遗产加以改造利用时,生产排放或材料存储中对于土壤与建筑物本身的化学污染残留,使得对安全评估及改造后功能的选择需要更加严格的要求。

(2)经济问题,工业城市的老城区内工业用地总面积大,涉及范围广,区位价值高,是政府进行更新和土地出让的重要切入点。在焦作即将更新的工业用地中,65%以上的用地被规划为居住用地(图5)。如果在更新过程中考虑工业遗产保护的因素,则代表将植入更多公共性强的服务性用地,对于企业本身或政府而言,是短期经济效益的巨大损失。

(3)交通问题,一方面工厂厂区由于其特殊的功能特点,其边界尺度远大于现代街区尺度,路网密度需要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建设时序的影响,焦作存在较多以工厂为端点的断头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城市道路体系的完善与建设的期望间存在较大的冲突(图6)。

3 焦作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性

3.1 价值评估体系的创新性

针对以焦作为典型代表的工业城市的工业遗产的特殊性,在保护与利用时应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首先在价值评估对象筛选时,从整体上来看,强化“工业城市”概念,从大时空对工业遗产保护对象进行思考,不再局限于以厂区和建筑为独立主体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工业遗产彼此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关系网络,关注城市工业格局与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动态性与延续性。

从评价过程来看,从城市更新与再利用的视角谈保护,对工业厂区与单体设施两个层级进行单独评估,考虑城市经济实力与可操作性,避免过度保护。同时,针对归属于不同价值等级的单体设施提出不同的权重价值评估体系:如对文化历史价值较低的厂区中的单体设施,增强其“再利用潜力”的相对权重。

3.2 保护框架的创新性

建立完整涵盖范围更广的工业遗产研究体系,包括区域工业遗产区层级、工业厂区层级及单体设施层级。在区域工业遗产区层级主要保护工业城市格局与大工业景观,包括线状工业交通网络:如道清铁路及相关铁路桥;工业性的历史街区,街道与厂区格局:如英福公司和中原公司影响下形成的历史城区,重要工业价值的道路:工业路,南通路等。

在工业厂区层级,对于价值评分较高工矿区提出整体保护利用要求,评分较低的厂矿区则对其中应保留的单体建筑或构筑物提出保护建议,设置土地出让条件。

在单体设施层级,根据保护价值高低分为:文保单位、一二类工业遗产(即历史建筑和规划控制建筑)。

除工业遗产本体之外,对文字及影像资料建立工业遗产记录档案,针对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已经停产的及正在搬迁的),搜集文字资料和照片等,包括书籍、图纸、口述历史、可移动工业文物、生产工艺流程等记录。对于尚在生产中的企业,对建筑进行清点排查及记录,在生产活动停止前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建立完整档案,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依据(表1)。

3.3 再利用模式的创新性

再利用过程中对工业遗产进行再次分类,结合工业遗产自身特征及周边环境进行模式的选择。其中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具有历史性意义且工业特征明显的片区,建议发展旅游、文创等外向型功能,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与市域山水旅游对接,服务于区域层面;保护价值较低,但厂区面积较大或较为集中的厂区,进行整体规划,与城市产业发展融合,以文化作为吸引点,在部分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创造老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于厂区面积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的厂区,则建议其与社区的更新结合起来,根据社区实际需求提供开敞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

猜你喜欢
焦作遗产煤矿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临轩听雨
焦作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