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情境中“任务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路径设计

2019-08-13 03:47肖鑫鑫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任务型情境幼儿

肖鑫鑫

[摘  要]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幼儿的语言作为符号会在大脑中直接调节自身言行,影响其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幼儿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动态过程。本文在传播学的理论视角下,论述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语言活动设计路径,强调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不断优化活动中的传播情境,引导幼儿在旧的语言经验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接收、解码、编码,以促进幼儿在动态的教育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播情境  “任务型”教学模式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引  言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学前时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随着幼儿听觉、视觉、发音和语言中枢的不断发育,语言能有效促进幼儿多元能力的发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以发展幼儿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倾听能力,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技能,培养幼儿的阅读和书写兴趣等为核心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包括谈话、讲述、文学作品欣赏、早期阅读等方式。在幼儿活动中,教师以“任务型”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幼儿主动搜寻大脑中贮存的词汇和句子,尝试用他人可以接受的语言进行表达。当幼儿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遇到语言困難和阻碍时,就会有意识地利用环境优势主动向他人学习新语,从而不断积累自己的语言经验,实现教育活动目标。但是,语言活动信息的有效传播离不开传播情境。

传播情境是指传播活动过程中的相关环境,还包括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背景情况、语言技巧和语言手段。教师应创造以幼儿为中心的传播情境,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样,幼儿才能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语言能力,体味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意蕴,从而启迪智慧,实现自身文化人格的构建。

在传播情境中开展“任务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

1.“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完成任务,教师仅仅起到协助、指导、启蒙等作用。西方教育学者认为,语言学习是一项兼具知识“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语言学习者既要能够接收语言的“输入”,又要能够在头脑中对零散的语言文化知识进行必要的整合,再在不同的传播情境中适当地进行表达。“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体现了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幼儿会把活动过程当作每一项工作去认真完成,从材料的准备、教具的选择到活动的组织都由幼儿自主完成。第一,语言教育活动中以完成多样化的任务为模式,把单一的学习内容转化为一个个任务让幼儿完成,能够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线性结构。幼儿完成任务后,教师反馈完成效果,从而实现幼儿能力的螺旋上升。第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思维模式。对同一个任务,每位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偏好和解决方式去完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个性化语言,使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学习方式。第三,“任务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内容的局限。任务虽然可以取自教材,但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多元的,幼儿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为多元的知识,这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又一核心优势。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源之一是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总是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一是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将本来枯燥的学习变成完成一项任务,可以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二是主动探索,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一个班级的幼儿或几个小组的幼儿都以完成同一个任务为目标,相互之间会产生竞争,而竞争的压力会转化为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强动力,从而督促幼儿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团队协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幼儿的学习都是“单打独斗”,存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现象,而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幼儿之间可以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互助,可以互相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传播规律

幼儿教师将有效的信息即符号传递给幼儿时,需经过接收、解码、编码这一过程。学前儿童将语言作为传播的媒介,教师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传播要在两人以上的群体间进行;二是为了保证传播效果,信息的传播不应是教师的单向传播,而应是双向的,有回环、有反馈;三是语言符号系统应该是丰富的、立体的,包含图片、音乐、舞蹈、道具等,是一个多元化的、广义的语言符号系统。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首先,教师可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创设适合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情境,提高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其次,幼儿完成任务后,以所学语言为媒介反馈给教师,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最后,选择不同类型的语言符号,让幼儿成为信息过程中的解码者和编码者,进一步积累幼儿的语言经验。

传播情境中“任务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路径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传播学规律,“任务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路径设计应注意活动路径的设计、活动的方式方法、活动的动态传播效果这三个问题。

1.活动路径的设计

为让幼儿有效接收信息,编码、接收、解码的传播路径应该有多种任务并注重信息的反馈。根据语言教育的不同内容,将教育活动分解为不同的任务。如看图讲述活动的任务分别是激发兴趣、组织观察图片的特征、幼儿讲述图片、幼儿为图片起名字这四个任务;而欣赏故事的讲述任务是: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讲述故事,让幼儿理解主要内容;第三步,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新词和句式;第四步,明确故事所表达的主题。该教育活动的路径为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小结和活动延伸四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中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教学目标。按照活动目标,“任务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路径设计如下图。

2.活动的方式方法

根据传播学的理论,在整个学前儿童语言信息交流的过程中, 传播情境参与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情境帮助受众即幼儿进行二次解码。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信息编码、解码,在“任务型”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将环境和条件、活动方法和活动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活动环境和条件,教师除了用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即语言,还可用多元的语言符号,如用幼儿活动的空间和所需的教学用具来传递信息,需考虑教具的形式、内容、数量、出示时间等,借助丰富的、立体的语言符号增加传播效果,培养幼儿倾听、表达、交流、阅读和书写等语言能力的发展。二是活动方法,包括示范法、游戏法、表演法等,示范法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的榜样,鼓励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游戏法有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注意力,使其大脑积极活动,乐于表达;表演法有助于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提高其语言表现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教师根据不同的活动任务和幼儿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创造了轻松的情境。三是活动组织形式,组织形式是指根据任务的不同可分为全班集体活动、比较松散的小组活动和个别自由练习。在組织活动时,应重点考虑以幼儿为主体的参与,教师仅仅是活动的引导者,在参与任务过程中,幼儿不断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良好的语言习惯。

3.活动的动态传播效果

幼儿的语言学习是不断获得新语言经验的过程,教师在设计语言活动时,第一,应强化传播的动态过程。语言行为和方式的传播要用于在具体的活动中,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教师可在传播中通过音调的起伏、语速的快慢、音色的变换、语句的停顿、身体语言的表现来增加传播的动态效果,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语音、语义、语感、语法以及词句、篇章等语言知识的感知能力,这对语言传播效果有显著影响,也与语言活动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活动的设计应建立在幼儿旧的语言经验基础上。要使情境中所提供的语言经验能够为幼儿获得,就要设计“任务型”活动,让幼儿的信息解码基于自身的语言经验基础上,再通过加工转为新的语言,从而转化为幼儿自身语言经验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考虑所设计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是否能够使幼儿的新旧语言经验产生内在联系。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活动内容的连续性和语言经验的内在联系,使幼儿每一次获得的语言经验都能成为自身语言学习的基础。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活动内容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经验和经验之间既产生纵向的连续性,又具有横向的关联性。

总之,在组织与设计“任务型”学前儿童语言活动时,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在引导幼儿完成每项任务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传播情境,包括环境和条件、活动方法、活动组织形式等,要引导幼儿在旧的语言经验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接收、解码、编码,通过“任务型”教学模式开发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的思考力、审美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张红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5—6岁幼儿主题活动案例研究》,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8。

[2]李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年第10期。

[3]周兢、陈思、Catherine Snow、PaolaUccelli:《学前语言教育的新取向:重视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任务型情境幼儿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任务型”英语教学课外延伸的APP模式研究
汉诗英译概述及任务型教学探微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陈美琴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