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诗歌《近卫兵》汉译本赏析

2019-08-13 03:45钱钰珮
文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海涅原诗卫兵

内容摘要:诗歌翻译的批评赏析,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帮助读者通过译作更好地理解原作。本文运用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从钱春绮的翻译原则入手,对其所译的《近卫兵》作翻译赏析。

关键词:翻译批评 诗歌 海涅 《近卫兵》 钱春绮

  一.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及方法

纽马克将翻译批评分为两种:功能批评法和分析批评法。功能批评法侧重于思想内容,评价译者是否遵循其翻译原则,达到了翻译目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原文,包括内容、写作意图和体裁等方面。原文内容是重要部分,体裁则为语言特征的具体表现。

分析批评法以比较语言形式为主。批评者可以从译文中选出若干段落,对照原文找出误译或使用不当的词句,重视每个语义单位,评价译文是否与原文形神兼似,具有显著的客观性。[1]

  二.海涅的《近卫兵》

1.《近卫兵》内容与写作意图分析

《近卫兵》(Die Grenadiere)的作者是海因里希·海涅,1797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19世纪德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抒情诗人。1807年杜塞尔多夫在法国的统治下,开始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1813年,拿破仑战败,杜塞尔多夫又恢复了普鲁士封建统治,封建思想压制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主压榨、对种族歧视,而“革命者”使犹太人感到自由、宽容,这一对比使少年海涅产生了反封建、反压迫、向往平等自由的思想,在他的心中播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种子。

《近卫兵》收录于海涅1827年出版的《诗歌集》(Buch der Lieder)的第一部分《少年的烦恼》中,是海涅较早塑造拿破仑形象的作品。本诗写于1820年,在海涅回家省亲时,他看到一大队从俄国回来的法国士兵,他的旧友勒·格朗(Le Grand)也在其中,两人坐在草地上攀谈起来。这首诗就这样诞生了,原诗的大致内容为:拿破仑的两位近卫兵在法俄战争中被俘,后被释放。在回国途中,他们听闻拿破仑已经被迫退位、流放,便抱头痛哭,各自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怀念与忠诚。[2]全诗在梦想拿破仑率兵重返的狂热激情中达到高潮而结束。

《少年的烦恼》内容多以海涅的恋爱体验为基调,其中的《近卫兵》却革命色彩鲜明。[3]勒·格朗是一名鼓手长,海涅幼时通过他获悉了资产阶级革命及拿破仑的许多故事。再次见到旧友时,拿破仑已经被迫退位,“革命者”已不在,海涅心中不免感到唏嘘。创作这首诗主要是想表达对拿破仑的怀念,渴望通过革命改变德国的封建压制,这是对自由、革命和解放的憧憬。

2.《近卫兵》诗体形式分析

海涅诗学是现代德国抒情诗派的开端,这是因为海涅自觉地把叙事谣曲的创作方式和文化理想贯彻到诗歌创作中去。[4]叙事谣曲来源于西班牙,指14世纪中叶及整个15世纪的西班牙游唱歌手或人民群众所吟唱的罗曼采,西班牙语为Romance。罗曼采节数和每节行数都不限,每行八音节(四音步),常用扬抑格。叙述一则故事,但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抓住一个母题,突出故事中最具戏剧性的环节和人物。[5]15世纪后,这种诗体被移植到德国,经过歌德、席勒、乌兰德、沙米索等诗人创造性的探索,得到了特殊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抒情诗形式。在德语诗歌中,罗曼采演变成一种偏重于叙事、略具情节性并具有对话性和狂欢性的一种抒情方式。[6]

罗曼采是海涅最喜欢,也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诗体。《近卫兵》是其最著名的罗曼采诗歌之一。该诗共计三十六句,以四句一节,分为九节。整首诗的韵脚为整齐的十字韵形式,富有节奏、韵味之美,因其这一特点,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以及瓦格纳都曾将之谱成乐曲,传唱至今。

  三.《近卫兵》汉译赏析

本文选取的译诗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出版发行的钱春绮译《海涅诗集》。根据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对比译者遵循的翻译原则将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分析。

1.功能批评法角度分析

刘介民说:“优秀的译者,都有自己信奉或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独特的追求目标,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翻译。”[7]新文化运动以来,钱春绮翻译出版的诗歌数量众多,大约占了他译作的四分之三,尤其在早期,在50至60年代,几乎全是诗歌,如海涅的《诗歌集》、《新诗集》、《罗曼采罗》等。[8]对于翻译诗歌,他有自己坚持的翻译原则。

他主张译诗应由诗人来译,在译诗时不仅要忠实再现原诗,形式上也得有原诗的形态,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做到神似,还要做到形似,尽可能地将原诗的形式进行移译。忠于原著,传达出原著的神韵,这就是钱春绮追求的翻译风格。

钱译《近卫兵》,意义上忠实于原诗,通俗易懂;在诗体方面,也是尽量移植原诗的形式。具体而言,译诗描写了两位曾被俄国俘虏的法国近衛兵,在回国途中听闻拿破仑已经被俘的消息,两人不由抱头痛哭,在对话中表达对拿破仑的忠诚与怀念。内容上与原诗一致,情感上从第一节的“垂头丧气,暗暗叫苦”到第三节“一齐泪如雨下”,情感层层递进,最后一节的“保护我的皇上,我的皇上”,是全诗情感迸发的高潮。从译诗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对革命、自由和解放的憧憬之情。

其次,行数上相等,原诗共三十六行,译诗也是三十六行,语言精简凝练,且大体是一行对一行,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第三节的前两行诗行:

Da weinten zusammen die Grenadier, 听到这个凄恻的新闻,

Wohl ob der kl glichen Kunde.近卫兵们一齐泪如雨下。

钱春绮译诗时,将这两句诗做了顺序上的调整,虽与原诗顺序有不同,但更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体现了他坚持的灵活变通,既要传形,又要传神的翻译原则。

押韵脚也基本按照原诗的押韵方式,原诗押韵方式为十字韵(abab),译诗则大多使用交压互韵法(abab)。至于每行的步数,则采用我国译莎剧惯用的一顿代步法,每顿以二字至三字为限。例如:

Was schert mich Weib, was schert mich Kind, “管什么女人,管什么孩子!

海涅曾学习浪漫派诗人威廉·缪勒的抑扬格运用,而抑扬格当属海涅诗歌中的一大特色。原诗句为四音步抑扬格,钱春绮将其译为“管什么/女人,管什么/孩子”,虽以顿代步将原诗的四音步化为了四顿,但在译诗上却无法表现原诗的抑扬格。汉语诗歌中的“平仄”和德语诗歌中的“抑扬”都展现出诗歌的韵律美,但在译诗时确是一个难题,这是众多译者在翻译时会遇到的障碍。钱春绮认为,我国译诗界所采用的“以顿代步”的译法是有其局限性的。这也正像中国古典诗的平仄声无法在德语中再现一样。

2.分析批评法角度分析

本段主要从读者角度,选取若干诗行, 对照原文分析选词及音韵效果。

第四节原诗中“Doch hab ich Weib und Kind zu Haus”为女人与孩子的顺序,被译为孩子和女人,虽与原诗含义无出入,但考虑到整首诗歌采用交压互韵法,应与诗行第一句“事已如此”押韵,建议调整为“女人和孩子”,更能体现译者忠于原著,传达出原著的韵味的翻译风格。

第五节原诗“La  sie betteln gehn, wenn sie hungrig sind”中的“betteln”译者译为“乞化”,而“乞化”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行乞”,二是化缘。笔者初读译诗,认为“行乞”较“乞化”更贴近原诗,一是因为“行乞”与第一句诗行“管什么孩子”押韵,且“乞化”的第二个含义针对僧人来说,与女人、孩子的身份不符。但将“行乞”与“乞化”代入译诗朗读,“乞化”为开口音,所表达的情感比闭口音“行乞”更强烈,表现的情感更外放,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近卫兵的心情。

无独有偶,读到结尾“保护我的皇上,我的皇上!”时,笔者深思为何钱老不用“皇帝”一词,与上文“皇帝,皇帝也做了战俘”统一,在多次朗诵原诗与译诗后才体会到“Den Kaiser,den Kaiser zu schützen”是两位近卫兵强烈的心声,“皇上”音韵悠长、高昂,情感充沛,更能表现出近卫兵的决心。

  四.译诗总评

《近卫兵》通过叙述两个法国近卫兵的故事,借助罗曼采的诗体形式,简洁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表达诗人深切的渴望,读来令人振奋不已。根据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 想要将一首诗歌译得既神似又形似,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钱春绮的译诗基本上达到了这个效果,根据原诗的体裁,将两个近卫兵的故事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感情,使译诗产生了与原诗接近的效果。这不仅体现出译者外语水平、文学素养的高超,也体现出其中文基本功的扎实。

文学翻译是一种近似创作的精神活动, 它不是科学, 而是艺术。诗歌翻译是翻译艺术的顶峰,且考虑到中德文化的差异,译诗不可能再现原诗的境界,能在内容与风格两方面做到形似与神似,就是很不错的译作了。

通过上述分析,领略到了钱译诗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虽然德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给诗歌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但诗歌并非不可译!译者最重要的翻译原则是准确,忠实原文,然后才是形似,即译者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含义与体裁。翻译批评的存在就是检测译者是否按照翻译原则将原文译准确了。同时,作为翻译批评者,也需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了解作者的思想与文化背景、创作风格、创作目的等都是深切理解原文的必要前提。只有同时具备这些条件,才是一个合格的翻译批评者。

  

  注 释

[1]曾迎春.试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解读诗歌翻译——以《黑人话河》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09):93-95.

[2]王彬. 海涅筆下的拿破仑形象[D].四川师范大学,2011:5.

[3](德)海涅著.海涅诗集[M].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Ⅲ.

[4]李咏吟.海涅诗学与民间歌诗传统[J].国外文学,2000(03):19.

[5]章国锋,胡其鼎编.海涅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3.

[6]李咏吟.海涅诗学与民间歌诗传统[J].国外文学,2000(03):19.

[7]刘介民.类同研究的再发现: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7-98.

[8]叶廷芳.钱春绮先生的翻译传奇[J].东方翻译,2010(01):43.

(作者介绍:钱钰珮,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汉互译研究)

猜你喜欢
海涅原诗卫兵
峨眉山月歌
基本不等式之“1的代换”
改诗为文三步走
让人心安,是为大善
海涅助人让人心安
海涅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