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视域下的“安全管理模式”构建

2019-08-13 03:42王华斌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校教育

王华斌

面对危险,让学生选择退缩逃避还是积极应对,是学校管理者对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产生的普遍困惑。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发出过“难道因为有危险就不让小鸟在空中飞翔吗?”的感慨,表达了对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的担忧。

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每年上报的校园安全事故中,溺水和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占全年各类事故总数的50.9%,此外斗殴、校园伤害、中毒、踩踏事故、自杀等均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学校安全管理应从克服消极“安全模式”开始,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对学生未来负责,构筑开放式的安全管理模式。

消极的“安全模式”会让学生失去抵御危险的能力,仅仅是避开危险而不能摆脱危险,我们应客观审视过往的做法,重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安全管理与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安全习惯、安全技能和安全心理素养。

一、实现三个转变,让安全工作变得科学

1. 从“小安全”模式向“大安全”模式转变

据分析,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有六成发生于校外,所以学校安全工作应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学生安全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模式,要改变单纯关注校内、单纯由学校与教师进行安全教育的“小安全”管理模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安全”模式,借助社区力量提高学校安全管理与教育的针对性,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学校可定期邀请家长、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或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的专家到学校共同研讨安全管理与教育的方法,集中各方力量,治理学校及周边影响学生安全与健康的因素,取各方之长,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形成“大安全”观,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2. 从被动安全模式向主动安全模式转变

学校安全工作不仅要对学生目前安全负责,还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既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环境、安全行为,更应关注学生未来安全意识和安全心理素养的构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心理品质,在面对安全危机时能找到求生和自我保护的科学方法。应摒弃枯燥说教式的安全教育方法,变消极“安全模式”为主动的积极“安全模式”。为此,学校应开齐课程计划要求的安全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各类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

3. 从事后处理型向事前预防型转变

据深圳市每年学生伤害“校方责任险”赔付的情况,40%的赔付纠纷是在学校无责的情况下形成的。法制的不健全与观念的滞后让许多简单的安全问题变得复杂,安全问题的事后处理方式给学校与教师带来了无尽的委屈。为此,在完善法制的同时,形成预防型的安全管理模式显得十分迫切。学校应将预防教育和营造安全的硬件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变事后处理型的“安全模式”为事前预防型的“安全模式”,并融汇在学生活动实践、人际交往、社会关系、考试升学、娱乐消遣等每一个学习与生活的环节中。只有把安全工作的重心前移,实施预防型管理,才能提高学生临危处变和预见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安全风险。

二、营造校园特色,让安全成为学校永恒的主题

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管理中最具特色的一环,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和安全保护知识的教育。这些安全教育内容涉及学生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与常规的教育教学相互渗透,共同构成综合教育模式。

1. 将安全教育融入教学、教育日常管理之中

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实施,是安全教育持续性、系统性的保证。学校应设立安全教育教研室,配备专职安全主任,并制定相应的督导标准,通过统一安排课时,统一检查评估,使安全教育内容系统和规范地融合在学校的课程管理之中。要尽快编写以思想教育为基础,法制教育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段,典型案例分析为依托,以交通事故、溺水事故、火灾事故、盗抢案件、治安侵害等为主要内容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安全教育教材。提高教师授课的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使安全教育成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并通过长期、持续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安全的自觉行为。

2. 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

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获取技能的最好途径。开展各类活动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也为安全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载体。学校应充分利用黑板报、校报、校园网等校内媒体资源和各类相关活动,采用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办黑板报(宣传橱窗)、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开设模拟法庭、旁听法院审判、安全隐患大搜索等形式,通过以案说法、综合实践等手段,实施强化性、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与保护的能力。

3. 将安全教育与特殊时段教育结合起来

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抓住环境变化、考试前后、季节转换、放假前后和毕业前夕等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时期进行安全教育,往往能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安全习惯,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并能有效地减少意外。新生入学时应让学生尽早熟悉并适应环境,了解校纪、校规、增强集体认同感,减轻对新环境的畏惧心理;节假日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接触的安全隐患比在校期间多,食物中毒、溺水、盗抢、火灾等事故发生频率增大,因而假期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另外,社会实践、劳技教育、春秋郊游等活动都是对学生教育的好时机,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

4. 将安全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内在因素。许多发生在学生中的安全意外是心理障碍造成的。性格懦弱、依赖性和嫉妒心、自私、逆反、情绪焦虑都可能成为产生安全问题的诱因。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逞强心理;喜欢与老师、家长对着干的逆反心理;爱冒险、出风头的逞能心理;只问牺牲不讲后果的盲从心理。这些异常心理往往会使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或非理智的行为,甚至走上歪路。环境的转变、学业的压力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使学生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能采取正确的行动。要采用心理疏导的方式,将心理教育融入安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将适应环境教育、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至于敬畏生命的教育渗透到安全教育之中,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安然度过儿童期和少年期,为今后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安全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安全的习惯、安全的心理、安全的行为需要在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学校只有以开放的思维来实施开放的安全管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安全的问题,才能使學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成为拥有健康体魄、人格修养和安全感的社会公民,才能不负教育的使命。

猜你喜欢
心理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