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窦桂梅的教育实践中剖析其践行的教材观

2019-08-13 03:45胡海鹰
文学教育 2019年7期

內容摘要:窦桂梅是全国特级教师,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在其从事语文教学的三十余年里,一直深耕一线语文教学,对小学语文教材有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的认识。窦桂梅老师在长期语文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以结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了其“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独特教材观。本文主要以窦桂梅老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从多个方面探究其践行的丰富而独特的教材观。

关键词:教材观 窦桂梅 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心置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他的生命流程是快乐还是痛苦,升华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完全系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追求。”[1]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者和领军者,窦桂梅深耕一线语文教学三十余年,拥有宝贵的教育实践经验、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她曾说过“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2]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学生始的热爱和关心,窦桂梅提出:“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大胆超越教材”的教材观。

  一.立足教材

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篇目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其内容多是前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只有立足教材,将语文教学根植语文教材,才能将教材变成有血有肉的智者帮助学生成长。作为语文教师应立足教材,引导学生贴近语文教材,才能感受到语文的美。要想立足教材,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立足教材,深度备课

俗话讲,“教要成功,备要当先”,备课的水准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由于网络资源的空前丰富,很多教师的备课似乎越来越“简单”,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拿来主义”使得许多教师的备课工作变为一种 简单的“复制粘贴”。对教材认识不足,理解不够,立足教材的教学就无从谈起。只有深入备课,在面对教材时才能站稳脚跟。下面以窦桂梅老师的《三打白骨精》一课的备课过程为例,看其是如何立足教材,深入备课。

第一,初读教材及助读材料。在选定一篇课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前到后通读一遍。这个过程应该让每一字,词,句子,都在自己心中流动一遍,同时沉淀出“大概内容”。第二,阅读原著,了解作者。就《三打白骨精》来说,教师要把握好这篇课文还应通读原著《西游记》,原文的《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的27回,有近2700字的描述,而课文中只有寥寥几百字。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学生在课文中把握原著的精髓,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了解作者及其生平,引导学生关注到课文后面所站的人——作者。第三,阅读相关评论。比如,在儿童眼中唐僧可能是窝囊胆小的,但通过李伟实的《唐僧形象分析》可以帮助儿童看到一个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僧。了解这些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提供更多角度。第四,再读教材。此次再读教材是在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之上的精读,要带学生深挖教材深挖文本,只有在解读课文的过程深下去,才能让教学过程有深度。

2.参与体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3]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会通过干巴巴的说教实现,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其中,通过亲身的体验去理解教材。窦桂梅老师就擅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以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落叶》中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这一片片的树叶从树上落下来,都落到哪里去了?快读读。

生:地上、河里、沟里、院子里。

师:我要考考你们了。(教师随机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一边画,一边提示这是什么地方,这又是哪里)

师:有的同学心领神会,可惜这些字宝宝迷路了,谁来帮助他们,把他们送回家?(老师手里拿着带有生字“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这几个词语,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把词语卡片贴在画中)

通过板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一定的根据,而不是要求学生仅根据教材中抽象的语言来空想。通过“给字宝宝找家的方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深入理解了教材中所表述的内容。随后窦桂梅老师让同学们分别表演教材中的几个动词,通过表演,学生切身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体验到了各类小动物在游戏时的肆意欢乐,为接下来教师讲解课文的思想情感提供了前提,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教材中干巴巴的文字变为一个个生动的符号,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点,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透过教材中的文字来理解其蕴藏的思想情感。

3.联系生活,感悟教材的深意

语文教材的内容庞杂而丰富,以教师和成年人的视角来理解教材的内容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学生,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还不够完整、阅历不够丰富,所以理解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调动学生的经验性知识,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以窦桂梅老师教授教材中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很多教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文中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水中的绿充满的溢美之词。对于在南方生长的学生,冬天能看到绿色并不稀奇,但是文章的作者老舍是一个常年居住在北方的人,北方的冬天多是万物凋零的,所以作者在看到冬天的济南水中的绿时,才会分外惊喜,那么他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老师忽略这一点,那学生是无法真正体会到作者那种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窦老师让在北方生活过的同学来分析北方冬天的景色及感受,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教材中一个常年居住在北方的人在冬日看到绿色的激动和喜爱,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二.超越教材

语文素有“百科之父”的学科美誉,就其广博深奥的学科属性来说,仅局限于现有的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既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要求。故而,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要突破束缚,超越教材。

1.扩大阅读量,强化积累

窦桂梅老师强调扩大篇章的阅读量。在执教的六年中,窦桂梅及其团队,在教授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精讲了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增加了72篇文章。六年的阅读积累中,窦桂梅老师让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同时,窦桂梅老师带领着学生积累背诵了300多首古今诗词。

语文学习必须强化积累,饱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以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以教材为引子,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课内课外的积累,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以此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教材

超越教材“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4]在窦桂梅老师的带领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学生们能独立思考,不再视教材为“圣经”。拥有强烈的质疑精神和大胆的批判精神的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材。在窦桂梅老师的著作《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就记录了一批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质疑和再创造的学生。在学习课文《峨眉道上》时,学生们提出要“修改教材”,理由是:看见路旁休息的铺路人,为什么不细致描写铺路人的表情呢?这不生动合理。在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时,“窦桂梅向学生提出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学生查阅了大量关于李大钊的资料,写出了《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爱情专一的李大钊》等多篇文章。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师不可过分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地修改重组,甚至是带领着学生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以教材为跳板,超越教材,培养勤学好思、独立思考、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3.突破教材的限制

窦桂梅老师一直以来都主张突破教材限制。首先是突破单一的内容限制,以更为丰富的语文资源为补充。窦桂梅老师一直努力找到教材的留白和延伸点,不断丰富和拓展教材。如,在教授课文《珍珠鸟》时就穿插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李白的《赠汪伦》,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多篇古诗文。帮助学生通过《珍珠鸟》这个窗口来获取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讲授中,窦桂梅老中也是将李钟珍的《由庚子国难看愤青的虚火》、吕厚龙的《告别圆明园》、樊美平的《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多篇文章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

当然,突破教材限制不仅是突破教材内容本身来补充丰富的语文资源,更力求突破语文学科限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这也决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在讲授课文《皇帝的新装》时,窦桂梅老师以别出心裁的方式——演课本剧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讓学生用Explain Everything这个软件,从中在三幅画和三首曲中选择合适的表演背景,并且要在表演前陈述选择理由。这个过程不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音乐、美术鉴赏的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打破教材学科限制的过程也是学生巩固其他科目所学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打破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堡垒,架起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桥梁,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立足教材”就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学好教材,对教材既要整体把握又要揣摩细节,抓住重难点。“超越教材”即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全面地审视教材,适当补充的素材和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窦桂梅老师是新课改时期涌现出的一位极具代表性的老师。本文研究了她极具特色的“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教材观。窦桂梅老师的实践探索为广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地认识教材,使用教材和发展教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行的思路。其敬业奉献,探索创新的教育态度与学术关怀也值得广大青年教师长时间去借鉴、体会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J].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4-8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

[3]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4

[4]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

(作者介绍:胡海鹰,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