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网络欺凌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9-08-13 06:17周梦婷孙明娟
法制博览 2019年6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中学生

周梦婷 孙明娟

摘 要: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一种新型的欺凌方式—网络欺凌随之产生。尤其是发生在青少年间的网络欺凌行为,危害性极大,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通过对永州市两所中学进行实证调研,再对数据分析整理,了解到网络欺凌的发生率、欺凌方式、实施网络欺凌主体、实施欺凌工具平台等信息,并结合其他文献分析,找出网络欺凌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欺凌;中学生;网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D66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7-0181-02

作者简介:周梦婷(1992-),女,汉族,湖南永州人,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领域;通讯作者:孙明娟,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网络欺凌是指通过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各类电子产品对他人实施重复性的,恶意的伤害行为,它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校园欺凌形式。由于网络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同时具有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欺凌相对传统欺凌而言,具有更大的扩散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19岁以下使用网络的群体占总网民的22.9%,2016年统计出全国中小学总人数约1.82亿,即有93.95%的中小学生是网民。[1]网络的普及和用户的低龄化,让人不禁担忧网络欺凌行为也会在青少年中同比增长,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基于此,笔者对永州市的两所学校进行了实证调研,并通过SPSS2.0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提出防治对策。

一、问卷分析

问卷在正式测试前,经过初测,其整体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61,一般而言克隆巴赫α系数如果大于0.7就可以认定为高信度值,因此该问卷信度水平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此次实证调研共发放了460分问卷,回收450份,回收率为97.82%,有效问卷445份,有效率为98.89%,正式测试整体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16。采用SPSS对44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类统计和结果分析。此调研是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方面展开的。直接经验是学生以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实施过网络欺凌即网络欺凌的实施者,和遭受过网络欺凌即受害者。间接经验是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接触过网络欺凌行为。又鉴于网络欺凌受害者和实施者的双重性,还可把被试分成网络欺凌施害-受害者这一类。[2]

调查结果显示,遭受过网络欺凌的有130人,占全体受调查学生的29.2%;实施过网络欺凌的学生有52人,占总体人数的11.7%;网络欺凌施害-受害者有35人,占总体人数的7.8%;旁观者有228人,占总体人数的51.2%。受害者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永州市相关部门应重视网络欺凌问题,并采取防治措施。施害者明显低于受害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些学生担心自己填写的问卷会揭露自己的一些信息,受到学校惩罚,因而在完成问卷调查时隐瞒了实施欺凌的经历。另外是可能欺凌者实施欺凌的对象是多个,从而出现受欺凌者数量远多于欺凌者。

(一)对网络欺凌行为中受害者的调查

基于一年内,两所学校的初中学生是否直接参与网络欺凌行为,来调查初中生遭受网络欺凌的频率。通过对445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数据可知,在一学年内,遭受过几次网络欺凌的频率最大,达到16%;只遭受过一次网络欺凌的是6.5%;而一学年来都在遭受网络欺凌的同学有4.49%。所以,整体来看,学生长期遭受网络欺凌的占比还是较大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后,并没有及时找人求助;学校也并没有意识到网络欺凌的严重性,未采取有效措施。

经数据统计得知,初中生在遭受网络欺凌后,有67%的学生会向外界寻求帮助,只有近三成左右的学生会自己默默承受。他们的应对方式中,选择告知网络服务商的比例是最大的占28%。说明学生是相信网络服务商可以管理好网络欺凌类似的事情。其次,遭受网络欺凌后大部分学生也会告知父母和同学朋友,相对而言去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则少些。也有选择当面反击或后续报复的学生,应引起家长学校重视,杜绝网络欺凌恶性循环。

(二)对网络欺凌行为中施害者的调查

实施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主体可能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团体,也可能是熟悉的非学生个人或团体,还可能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3]对初中生实施网络欺凌的主体,有30.9%来自不认识的人,占比最大;9.11%来自校内认识的人。由此可见,大多数网络欺凌行为是来自不认识的人,或者是不太熟悉的网络媒体用户,那作为中学生自己应提高警惕,用合理的方式应对这些陌生人的欺凌。网络监管部门也需出台相应政策从源头遏制网络欺凌现象。

对网络欺凌表现形式进行归类,可分为八类:揭露隐私,不经过允许随意揭露别人隐私。冒名假扮,通过盗用他人账号以他人名义发送负面信息或用不恰当言语伤害他人。网络诋毁,在网络平台或各种网站上散布谣言或发布图片视频恶意丑化他人。网络论战,用粗俗愤怒的语言试图攻击或挑衅某个人或团体,引起骂战。孤立排斥,故意排斥他人。恶意投票,在网络中参与或举行恶意投票活动。网络骚扰,对他人屡次发送粗俗侮辱性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网络盯梢,故意隐瞒自己的身份不间断地发送骚扰或威胁性的信息。[4]

二、网络欺凌的成因

网络欺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与网络媒体特性相关,还与网络主体(包括施害者和受害者)自身因素、性格、家庭结构和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氛围环境息息相关。网络欺凌是在网络空间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中存在的邪恶、刻薄、攻击、极端行为借助社交媒体的隐蔽性、匿名性更肆无忌惮的被发泄。其次,家长的关心不够、教育方式不正确、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缺失以及相关的网络安全监管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使得网络欺凌行为未得到及时地制止。[5]另外,有吸毒注

射药物习惯的人,有过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经历的人更容易实施或遭受网络欺凌。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缺位、上网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网络欺凌行为也密切相关。

三、网络欺凌防治策略

网络欺凌甚嚣尘上,如何才能防治网络欺凌是国内外研究者一直探讨的问题。技术性应对策略是应对网络欺凌的首选方式。即首先要对自己的邮件、朋友圈、即时信息和其他个人账号进行多层隐私设置。网络欺凌发生后,要立即更换IP地址、邮箱地址、设置更难的加密问题。技术性应对策略虽在当时防治了网络欺凌,但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遏制网络欺凌。如果将网络欺凌融入到学校教育范畴,对学生的判断思维、网络安全、网络技术、网络素养和礼仪进行教育。学校除了给学生进行网络欺凌方面的应对策略教育,还应给家长进行培訓,让他们更了解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如何与孩子沟通,当欺凌发生后,让孩子愿意告诉父母,配合学校工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共同努力。当然,社会方面,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遏制和应对网络欺凌。从个人层面上,当遭遇网络欺凌后,可以选择直接与欺凌者进行交流,化解矛盾;也可将事件及时告知学校或网络监管部门,或报警。

[ 参 考 文 献 ]

[1]冯建军.网络欺凌及其预防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2).

[2]宋黎明.中学生网络欺凌研究[D].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2016.

[3]郑茹,星一,段佳丽.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流行及干预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06).

[4]张凯,吴守宝.青少年网络欺凌:类型、影响因素及干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38(02).

[5]肖婉,张舒予.国外网络欺凌研究热点与实践对策——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量化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4).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初探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