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建议

2019-08-13 06:01姚志清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方法论反思马克思主义

摘  要:本文浅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建议,从亲身实践经历出发,探寻的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坚持,分别从学习者期待的角度,以及教授者的教学原则,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求助于源流的清晰性、时代的紧密性、体系的完整性、思想的开放性,问寻一种真切的教学主体间性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反思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21-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作为在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具有它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缩概括,以知识点的形式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基本的,并且是最重要的论点,这就决定了它一定是一个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概念逻辑地构成,具有理论的艰深性,而学生在短短一学期内,要学习并掌握相关原理,不下一番苦工,便不能习得。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显著的实践特点,而学情是处在十八九岁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步入大学生活不久,较之高中生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丰富了不少,更加关注友情、爱情等问题,思维的抽象能力进一步提升,更加迫切地追问一些宇宙奥秘、历史谜底、人生意义等的问题,关于“意义”的追问便是最明晰的表达,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恰好契合了青年的思维特点与问题意识,有助于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同学们社会阅历、生活经验仍有所不足,象牙塔中的世界与现实之间不是完全同一的,而马克思主义却是具有显著的实践特点的,这导致了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要久久为功,在生存的生活中去生命地体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社会提供了另一个“课堂”。

那么,具体来讲,如何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呢?笔者有如下的经验体会,分别从学习者的角度、教授者的角度、教学遵循的原则分别论说。

1   学习者的初心期待

老师曾经也是学生,学生有时比老师还更了解学生,这不免让人反思“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怎样正确理解。

在学生眼里,或多或少存在着刻板印象,老师应该是“学高身正、明德睿智”[1],对所在专业的知识达到厚积薄发,讲授出来方能深入浅出;面对学生的疑惑能循循善诱,针对困难之处能阐幽发微;乐于接受课堂问题生成的“不速之客”[2],举重若轻且理直气壮地去有理讲理。在这里学生的刻板印象是个褒义词,绝非有贬低之意。这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师提出了不低的要求,推而广之,这是学习者对教师称谓的职业从业者的要求。

或許不少教师有些畏难情绪,可是开句玩笑话——顾客就是上帝,学习者的期待,我们要努力满足他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树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形象,这就是教师自身不懈的追求,这就是对学习者的最大尊崇、最好的回应,民族的希望继承在他们身上,热情、乐观、聪慧、感恩……的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教育使得人更像人,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2   教授者的与时俱进

笔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参与了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活动, 在主讲老师的指导下,讲授了相关的章节内容。有时觉得,比起主讲老师,我更像是学生;比起课上的同学们,我更像是老师。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称自己是教授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身份,和学生更能有些“天然”的亲近,毕竟代际沟壑浅了不少,或许这是年轻教师特有的青春美丽,迎合了少男少女的朝气蓬勃,但也不绝对,教学经验丰富、生活阅历广阔的老教师,也很是受年轻学生欢迎。这两种情况,很多时候有一个共同原因,那就是老师与学生有共同语言,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爱好相近,而受欢迎的老教师,人老心不老,乐于靠近学生,了解学生,同他们一道在新时代再学习。

3   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具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源流的清晰性。对于任何一个概念,要讲清楚,过去的意义、现在的意义和中间的变化,也就是历史的继承性和现实的流变性。中间的变化是最富有讨论与提升价值的东西,因为历史早有一个定论,但也有很多的可能,这个定论不是绝对的决定论,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决定论。允许学生的讨论,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批判别人的,丰富本来的,发展未来的。最终,形成他们自己成熟且有见解的,有论述、结论且有支撑的解说,这样才会形成一种进步,并且最重要的是,不仅在知识占有方面丰富、扩展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思维理论品质方面的受益终生。

举例来讲,“什么是辩证法,古代的辩证法、近代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国的辩证法和西方的辩证法呢,最终你认为辩证法是什么东西,辩证法的定义是倾向于概念形式还是倾向于内容解释”。对这一切,在问题的不断求索、探知、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形成对辩证法的理解,最终达到读书明理、有理讲理的境界,并且很多时候,这样的坚持,取得的结果就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3],这就是一种进步。

第二,时代的紧密性。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仅因为哲学所提出的思考问题能够激发人们的思想活力,启迪人们的哲理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解决的问题是体现思想中时代性意义的现实性的问题。教学的任务不外是完成两个环节,一方面说明事理,在原理上做出阐释;另一方面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策略对应的方式。

教学的方式,要求拥抱现实、立足现实、不满现实和超越现实。“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还有剩余价值理论,与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是何种的关系,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剥削现象,何以最终能走向科学社会主义中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些问题是在课程讲授中,不能回避并且也不应该回避的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师,应该根植一种情怀,教师肩负着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责任。各行各业都有具体的建設者,但原理课程给予学生的理想是时代发展方向与变化性质方面的,就是从宏观到内里描绘文明且富强、和谐而美丽的社会图景。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人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却又是一种不满足于现实的存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人的理念,社会中一定要有人,要作为人而成为人[4],爱人的灵动现实,爱人的能动理想,爱人的批判超越,面对挫折前进过程,一定要坚信人就是人。

第三,体系的完整性。一叶而知秋,举一而反三,就是最好的关于体系完整性的比喻和描述。教学中最难得的就是直觉的顿悟和灵感的爆发,“为什么你会这样想,想到这个你就会想到那个,你为什么这样想而不那么想,为什么别人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这便是灵感和顿悟的潜在表现。但如何获得高潮的体验,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交流体验,不断去思考思索,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渴望,讲出你的关于一些概念范畴的理解方式,别人越是批判、指责你,越是说明你提出的相关的体系,越是重要且有道理。

只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才能获得一种更加进步的否定先前状态的否定。已有的体系,它的生命力存在于许多对其承认和引用上面,但是当学生面对它,翻开书本,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些没有生命力的结构框图,学生思想上的活力却往往被它所禁锢,所以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体系的完整性,或者说这是有待改进的体系,不能避免“受困于它且超越于它”。

第四,思想的开放性。常常存在的现象是“干一行爱一行”,这没有错,但又常常会同时出现另一种心理,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无所不能且包罗万象。拿到教学里来讲,在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所谓的教学成果之后,欢欣鼓舞是理所应当的,但忠言逆耳的娓娓作祟,也是人之情常的,敝帚自珍是应该有所坚持的,但接纳外言、交流对话更是至关紧要的,用一句古语来讲,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伟大的事物,在其诞生时就是伟大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坚持思想的开放性,就是一种文化的自信[5],坚持本有的、吸收外有的、走向新有的,这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智慧。说到底,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允许同学的质疑,理解同学的困惑,解答疑难的谜题,形成真正的思想。最终,教师和学生才能获得共同的进步,教师真正的生命在于教学,传播真理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亲切的表达,应该推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思想,这不是教条,但我们应该坚信它。[6]

参考文献:

[1] 任祥,刘虹,段从宇.植根边疆师范教育的不辍弦歌——热烈庆贺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J].教育与职业,2008(31):75-78.

[2] 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38-40.

[3]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4]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9.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6] 张荣洁,姚志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放式教学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增):132-134.

作者简介:姚志清(1993-),男,河北青县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方法论反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