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与“新”的结合

2019-08-13 08:49邓慧爱宋超
科技资讯 2019年13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改文化自信

邓慧爱 宋超

摘  要: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要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就要充分理解自身文化,要能正确评价自身文化。作为“工具”的古代汉语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更好地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服务。

关键词:文化自信  古代汉语  教改

中图分类号:H10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3791(2019)05(a)-015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要读懂、认识和理解它们,很多都需要涉及到古代文献资料的阅读,可由于距今时间久远,需要人们掌握一定量的古代汉语知识才能读懂。但如今我们课堂教学的“古”对比人们需求的“新”有欠缺,所以我们的教学亟待改革。

1  现有教学的不足

1.1 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大部分的古代汉语课堂还停留在教师满堂灌的阶段,老师多采用讲授法只强调知识的灌入,学生参与不多,甚至完全没有参与。教学也是依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份课件”,知识更新不够。不少同学认为古代汉语代表了“古”,是“过时”的知识,与“新”社会要求格格不入,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兴趣不高,甚至没有兴趣,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由于缺乏对古代文献字词、语法的认识,无法正确了解文献内容,无法对文献内容有属于自己的准确的评判,就无从讲文化认同,对中华优秀文化就不能真正地了解。

1.2 教材的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现有的《古代汉语》教材大部分是针对汉语言师范专业编写的,对知识的系统性强调得多,但对于新出现的科研成果关注不够,容易让学生认为古代汉语“古”且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更是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难以找到与专业特质结合紧密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且教材“难”,易于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1.3 重理论,轻实践

只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古代汉语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课堂教学强调课堂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初衷是希望让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出发点是好的。但对学生的课内实践、课外学习和实践指导的忽视,使得学生离开课堂就很难再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学习途径过于单一,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离开课堂他们在阅读其他非教材内容的古代文献资料的理解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度的高低。

2  改革与探索

现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模式等与“文化自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尝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教学内容宽泛化

将古代汉语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教学,强调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我们现在的古代汉语的教材一般分为通论和文选两部分。通论的部分理论性比较强,这一部分内容可多与逻辑学联系。让学生看到每一个结论的提出都是需要研究者严密的逻辑论证。学习的过程既是对古代汉语知识学习,也是对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论证汉字的来源中有提到汉字起源的传说的“八卦说”。既是“传说”那肯定是不准确的,那为什么会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说明?因为有他们的共同点“神秘”“变化莫测”“产生原因的不确定性”“部分汉字最早的书写形式与八卦中的卦象极为相似”等,种种共同点让人们将二者联系到一起。但它又是不准确的,且不说汉字字数众多、字形各异,很难从简单的八卦符号演化出来,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产生时间,汉字的产生时间要远远早于八卦,这一时间逻辑顺序注定了“汉字起源于八卦”只能是一种传说;文选部分涉及的内容多且杂,包括哲学、历史、音乐、法律等,结合相关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体会古人的智慧。比如一提到辩证法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黑格尔等外国的哲学家,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的《老子》中有“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些都体现的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在《诗经》中同样指河岸却用了“干”“侧”“漘”3个不同的字,说明古人已经开始注意到河的两岸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可以结合地转偏向力来解释等。内容的多样化,会使人们觉得古代汉语不是那么“枯燥”的字符辨认,可以其为解码器解读古人的智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2 教学模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我们还可引入启发式、提问-反馈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这里的参与不是说单纯地坐在教室里面听老师讲课,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器;也不是单纯地老师提问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准备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比如:被人们称之为“绝学”的音韵总让人觉得很难学,尤其古时的四声与我们现在的四声不同。这时我们可以举个小例证:古时皇帝位臣子何为四声时,臣子回答“天子圣哲”。这4个字按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包含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古代的具体情况如何?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需找答案。他们首先要找到韵书、韵图,查到这4个字分别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正好对应了古代汉语的四声。到此就可以明白臣子的回答非常的巧妙,既回答了皇帝的问题,又对皇帝称赞了一番。而学生查找的过程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又体会了古人的智慧,也体会了老师备课的不易,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参与课堂,既可以督促他们自学,又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3 教师知识多维化

教师要注意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评价古代汉语教师人们往往更多注重于其对经典文献和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其他的知识就没那么高的要求了。事实上,要在教授古代汉语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文化的自信,单单做到上面两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哲学、法学等知识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具备一定的逻辑辩证思维能力,对历史上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科学的解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本国文化有充分的自信。比如电视媒体中经常提到“上善若水”,这一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其中包含了中国人的处事哲学“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

3  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要树立文化自信正确的评价它尤为重要,而要正确评价就必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作为读懂中国传统文化“工具”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只有将改革做好了,更多的人对古代汉语感兴趣愿意学习,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公正、更精准的评价,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蒋绍愚,张联荣,朱庆之,等.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J].中国大学教育,2006(10):28-29.

[2] 王金娥.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141-143.

[3] 黄德宽.谈谈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15(12):75-78.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教改文化自信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关于高职院校印刷色彩管理课程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