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产的基本规律研究

2019-08-13 09:06黄家军
山东工业技术 2019年21期

摘 要:人类对环境生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从人类物质生产到环境生产。又进一步探索环境生产的基本规律,加强人类对环境生产。

关键词:消费环境;环境生产;生態环境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1.184

1 环境生产认识的形成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人类就离不开环境,为了生存不仅依赖环境而且作用于环境,在消费环境同时又在生产环境,这就蕴含着非原生态环境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历史性生成过程。环境生产与其它生产不同,这种生产依赖一定的自然基础与社会背景,有自然力与人的社会生产能力两者共同产生作用,最终形成生态环境效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多个“分力”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作用,其中既有生物基因的原因和生物机体的自然选择,同时也有人的个体以及群体的自觉追求过程。恩格斯在他晚年所著的“历史合力论”,为人类更好理解环境生产提供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恩格斯在1890年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写道: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人类生产从来都是需要借助于自然力,从而渗透自然力于其中的过程;同时,作为人类生活基础的自然界演化过程,也渗透人的活动于其中。特别是在环境生产的过程中,自然力无疑是该过程的分力之一,而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环境价值或环境结果,虽然有些并不在人的活动预期之中,但却是这个总过程中各种分力所组成的合力所导致的结果。

人类周围的生态环境是整个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它的整体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变换逐渐形成的,促动人类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不断运动、持续演化的过程。人们通常把人类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的整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生产以及再生产的重要内容,我们把它称为环境生产。

环境生产过程基本由三个环节组成:由生物生产环节、能量流动以及转化环节、物质循环环节三部分构成。生物生产环节是指环境生产的最基本的、最直接的形式。初级生产是太阳能初步转化为化学能,再到化学能经过动物的生命活动,然后转化为动物机体的次级生产。能量流动或转化主要是指生物经过生产环节之后生产出来的能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天然地分配与消耗,这种分配与消耗的实现方式主要通过生物的食物链实现的。能量出现是以物质为载体,它的流动依赖物质的循环。这就是通常讲到的,环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进行的营养物质循环,分别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进行的物质流动与能量变换。人作为环境生产者,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体现人的本性,要懂得与其他类别的环境生产者协作合作,对非人类环境生产者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都应该尊重。 就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来说,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质等要素组成的有机体,在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彼此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内在联系。如此看来,环境生产如果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是最关键因数,构成要素应足够的多或尽量多样的数量保证。就是说,构成环境生产的各方面基本要素、“生产主体”是多种多样的,它们都是环境生产的参与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方面缺少,环境生产将无法正常进行;如果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数量上减少到一定的限度,甚至出现枯竭现象,那么,环境生产则不可能正常进行。二是环境生产各要素以及各“生产主体”之间,需要彼此具有优化协调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看做是环境生产的生态关系。

2 环境生产的基本规律

自然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的不可或缺性,实际上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基础,而生态平衡或生态稳定通常是环境生产的基本要求和正常状态只有具备这种前提或状态下,环境生产才能把最大的生产效能发挥出来,尽量提高它的生产正值。所以,既要增加环境生产的产量,又要提高环境生产的综合质量,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就显得十分重要。

环境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发展一样,都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律。环境生产基本规律,主要是由于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中。因而,这些基本规律对人类的活动具有规范的作用。环境生产的基本规律,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协调配合规律。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众多要素融合组成的有机联合体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它要素的变化。因此,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时,人类都必须从全局观念出发,在处理与自然界发生交往关系时,必须理性地考虑到这种交往可能会给周围生态环境和环境生产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

第二,环境生产总量大于供应量或消耗量的规律。自然生态系统需要自身的循环已达到自行修复和再造过程,这种生态循环使自身所需的各种资源或物质贮备得到及时补给、更新和再生,以达到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群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能量。然而,这样的提供能源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如果想达到平衡,只有生态能量的产出与消耗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才能维持。这样,对人类提出要求: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索取的物质能量必须小于它自身的生产量。也即小于环境生产量,这样它能够得到足够的补偿,从而不断维持自身再生的能力。如果人类过分利用自然资源,超越自然生态系统或周围的生态环境的承受力,那么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就遭到破坏,这样人类自身失去各种资源的根本来源,将置人类自身处于生态危机的可怕境地。

第三,自我降解规律。生态系统在运行演化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进行自行调节。例如,在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组织结构某个环节发生问题,它立马启动其他途径予以自我补偿,达到自身平衡的要求: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外部输入的突然增加,或者对外输出急速锐减,系统启动自行调节,对外来冲击自行抵消。但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没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锐减,或者丧失。这时,为了达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环境生产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格外重要,这就是今天强调环境生产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客观依据。

第四,食物链供给及时规律。食物链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在进行生产时的基本渠道,它包括系统进行生产时所需原料和能量的来源,同时也包括生态产品分流外运。因而,环境生产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证食物链的畅通。食物链的断裂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有时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灭种行为,必然置人类与其他生物于危险境地,所以,保护生物圈是人类的一件大事,避免人类错误的行为导致生物圈里的动植物种群灭绝,因而保证环境生产必须在食物链畅通的条件下正常运行。

对于环境生产所具有特征的论述,至今为止,它并没有引起人们对它的足够重视。事实上,人类选择尊重环境生产的客观基础之上,提高生产样态和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的生活方式,彰显“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这种通过物质变换,使人的本质力量开始进入到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本质逐渐进入到人类社会之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被人化,人被自然化”为基本内容。如此看来,人对自然进行改造同时,自身的自然与生活样态同时也发生改变,面向自然生成为人,与此同时人就具有自然的本质属性和社会的本质属性。但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生产理念缺乏认知,目前一部分人至今仍旧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加害于自然和人类的“负生产”,创造着“负价值”或生态灾难。可以这样说,环境生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意义远远大于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的生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作者简介:黄家军(1980-),男,河南信阳人,法学硕士,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