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2019-08-13 08:53阳缘园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

摘   要 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以系统观的理论为指导,论述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管理的意义,阐述如何建立与管理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倡导学校主导、学生自主、同伴互助、家庭合作的动态管理模式。

关键词 系统观  中小学生  心理档案  建立与管理

心理档案是对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描述、心理测试解释、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相关资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并真实反映学生心理特点的总和[1]。学者对心理档案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但是大部分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来建构相关资料。通过查阅文献,中小学生心理档案资料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学生基本资料,即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教育方式、生活环境和学校学习与生活状况等背景资料;二是学生的各种心理测评资料以及心理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的详细记录和建议[2];三是学生心理动态资料,如自我认知、情绪变化、应激事件、心理困惑和具有代表性、重要或对学生影响大的应激事件等。

一、系统观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立与管理的意义

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为指导,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从系统观的角度出发,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效率、学科研究以及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等都有重要作用。

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心理档案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情绪状态、思维方式、个性特点与差异等心理特征,有利于心理工作者及时、准确把握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整体教学质量 [3]。

从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角度而言,建立心理档案能帮助心理工作者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安排辅导计划,快速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从而找到心理问题症结并选择最合适的辅导方法。

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效率来说,开发心理档案电子系统,通过系统输入学生姓名和学号,心理工作者可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時调档,快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以往疾病史等参考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纸质心理辅导记录,心理工作者可以快速找到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和症结,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评估与危机干预。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研究的角度来看,心理档案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和资料。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了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化和社会化等方面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全面信息和大量直观的数据。科研工作者可以利用档案信息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各个年龄发展阶段心理特点研究以及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从中小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来看,建立心理档案非常重要。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约占9%,中学生约占20%。还有研究数据显示,自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心理问题日渐严重。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尤为严重[4-5]。建立心理档案,不仅可以帮助心理工作者甄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二、系统观视域下如何建立和管理中小学生心理档案

系统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系统观在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处理好心理档案建立和管理中全体与个体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性揭示了系统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整体性强调整体的作用大于部分之和,但也不能忽视部分的作用,而是让两者的关系保持相对平衡。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个别学生的内在要求完全一致。以系统整体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指导,全体学生都应该建立心理档案, 对于特殊个体的档案采取分类管理和重点关注的方式。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搜集可从时间和方法两方面入手:从时间上来说,学校应在学生入学时和入学后定期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从方法上来说,学校可以通过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全面收集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对贫困生、留守儿童、后进生、单亲家庭、特殊儿童等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并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把握全体学生的情况下,对特殊群体的学生给予积极关注,处理好全体与个体的关系,预防群体极端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现实环境、家庭结构等的变化,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针对不同群体与个体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应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例如当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严重,尤其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最为突出[6]。 因此,学校对此类学生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2.系统的结构性特征,要求心理档案建立和管理中各项工作协调配合

系统的结构性是指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人员、硬件设施、管理等要素在心理档案系统工程中起重要作用,各项工作必须协调配合,才能不断规范和优化心理档案。

(1)配备专业心理工作者是根本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专业性,配备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德育化或班会化等问题,这是因为许多中小学的心理教师是由德育教师或班主任兼职的,他们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如不能准确、有效把握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倾向于说教而不是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内在力量和积极资源以达到自我解决的目的;对于应激事件的干预不及时、不到位从而错过心理辅导的最佳时期,导致学生心理问题随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因此,中小学校应招聘专职心理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档案管理室。

(2)提供技术支持是保障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资料主要有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两种。学生的一般资料如访谈和个体辅导记录可以采用纸质材料,如果所有心理檔案内容都使用纸质材料,则会造成查找麻烦、不易于管理、浪费资源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更新,中小学校可以通过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开发操作可行的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学生通过学号和密码登录自己的档案界面进行测试或者填写资料甚至预约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工作者也可将辅导记录反馈给系统。建立学生电子心理档案,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电子心理档案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和预防监测提供了快速查询通道和丰富的数据资料。

(3)规范管理心理档案是前提

处理好查阅心理档案的权限分配。建立和完善心理档案的建立、保管、借阅、查阅、销毁等一系列流程制度,是处理好权限分配的基础,而明确权限分配是做好学生心理档案保密工作的前提。安排专职心理工作者对心理档案进行归纳、整理、装袋和数字化编号管理,按照规律存放于档案柜中。学校要科学地处理信息保密与信息反馈的关系,设置不同主体的查看权限,将适当的信息反馈给适当的主体。

3.系统的层次性特征,要求在心理档案系统工程的工作中抓住关键层次

系统的层次性描述的是一个层次与另一个层次的基本差别,牢牢把握层次这个差别,要求在心理档案的系统管理中抓好关键层次和关键工作。学校心理辅导分为障碍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两种模式。前者侧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针对的是少数学生;后者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两者都很重要,但学校心理辅导的重点在发展性辅导上[7]。目前,学校心理辅导正在慢慢从以问题为导向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必须抓住以预防为主这个关键层次,而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正是为了预防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因此不断丰富与完善心理档案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作,心理工作者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对记录的情况与先前进行比较和对照,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与反馈和干预,避免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4.系统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处理好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可以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与周围环境都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因素有很多,但是,外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父母的情商、教育方式、生活的环境、同伴作用等。在这些外部因素中,家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处理好学校与家庭的关系非常重要。家校联系能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心理档案可以为家校联系提供客观依据[8]。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家校联系工作中的重点是学生成绩。学校心理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和家长保持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及时、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将其详细记录在心理档案内。在此基础上,与父母交流经验,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给家长提供建议、更新家长教育理念,从而促进学校、父母和子女三方的沟通。

5.系统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中小学生心理档案不断更新并与主体进行及时反馈

系统的动态性强调通过要素、系统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来不断反馈、调节、控制和更新系统[9]。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心理档案也具有动态性特征[10]。对心理档案的动态管理,要采取学校主导、学生自主、同伴互助、家庭合作的反馈模式。心理档案的动态反馈主要有四个层面: 一是学校反馈。心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全貌进行分析与综合,并有针对性地对本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有效的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如通过对学生入学时的心理档案中的早期记忆事件进行分析,快速找到学生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从而通过个体辅导矫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11]。二是学生反馈。学校心理档案室可以定期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自由记录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学生通过查看先前的资料,有助于了解认知、性格、能力、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特点,对自我的情绪、行为等进行监控和管理,形成自我认识、评价和提高的能力。三是同伴反馈。有研究证明,学生重视档案袋中同伴对自己的反馈,其中中等或者以上学生从同伴反馈中获益最大。同伴反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但是要避免其负面影响[12]。四是家庭反馈。家庭成员积极地与学校进行互动,如通过各种通讯手段与学校家校部联系或在学校开放日与学校进行积极沟通。

三、结语

中小学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我国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还不是很成熟,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通过系统观的视角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和反思。因此,学校应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校主导、学生自主、同伴互助、家庭合作的作用,积极参与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的具体活动,避免心理档案形式化,即“为了收集而收集”,使其在学校心理工作中的作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内容与方法[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02).

[2]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l998.

[3] 赵军霞.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利用[J].档案,2011(04).

[4] 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09,41(01).

[5] 李雨桐,滕怡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02).

[6] 赵苗苗,李慧,李军,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01).

[7] 羊晓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误区[J].高校讲坛,2009(03).

[8] 郑莉君.现代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 张卓民.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初探[J].社会科学辑刊,1983(06).

[10] 胡英君.学生心理档案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08(13).

[11] 梁岗.“早期记忆”破解学生生命成长密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7).

[12] Iolie,N.E-portfolios supporting primary studentswriting performance and peer feedback[J] .Computers Education,2013, 68(68).

[作者:阳缘园(1990-),女,陕西西安人,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科员,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
关于乐清市中小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