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法治教育策略例谈

2019-08-13 09:11钟晓云
中小学德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意识

钟晓云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法治教育,必须正确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读懂教材,找准低段法治教育的定位;扎根儿童生活,以贴近儿童生活的方式,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让“法”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从认识到认同,进而实现内化与践行。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规则意识教育;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7-00-03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小学课堂以来,老师们积极探索和尝试。但是,法治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难题:如何定位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让“法”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

一、厘清“教材中的法”,找准法治教育定位

统编《道德与法治》采用绘本式设计思路,彰显了鲜明的儿童立场。这一呈现方式更适合儿童阅读,也对教师理解和使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许多老师面对教材,往往找不到“法治”在哪里。正如教材编写者和课程专家所指出的,“道德与法治”并非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生生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中实现法治思维和意识的培养。这要求我们深入理解和梳理教材,挖掘法治教育内容,从而为合理制定法治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以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为例,我们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简称《大纲》),梳理了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

由上表可见,在教材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是融合在一起的。例如,上册第一单元将入学教育和安全与交通规则意识相结合,对应课程标准要求的“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体现《大纲》要求的尊重基本交通安全规则,它们都指向本册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引领儿童顺利开启小学生活,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

又如,下册第二单元安排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和自我安全意识教育,对应课程标准要求的“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用水、电、纸张等资源……有初步的生态意识”,体现《大纲》要求的“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遵守环境保护规则”。

而贯穿上下册的家庭生活主题,包括“家长的安全与健康”“我爱我家”等单元内容,课题便彰显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健康、安全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等,并在教学中落实《大纲》提出的“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

借助这一梳理过程,我们加深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对于小学低段儿童来说,法治教育的定位就是规则意识的培养。而规则意识不是生硬的法律条文的呈现和讲解,需要我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植于儿童生活,实现“道德”与“法治”的融合。

二、把握“生活中的法”,用好法治教育方法

《大綱》指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对此,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建议:通过相关法治学习,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生活”是实现法治教育的根基和源泉。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握“生活中的法”,才能选择并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儿童从认识到认同再到践行,逐渐形成法治观念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例如,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故事,讲故事。故事,为抽象的“法”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载体。教材采用绘本式设计,充满童趣的绘本故事多是学生生活中都经历过的事件,或是学生都要面对的道德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激活教材内容,依托“故事”,创设生活情境,让“法”走进学生生活。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9课的“法”在于“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教材话题一“我来到我的家”,通过讲故事导入,让学生在故事分享中了解自己的生命来源,明白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话题二“我的家人”通过家庭树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家庭关系启蒙,知道家庭成员的称谓及简单构成。使学生初步了解家庭间的伦理关系,话题三“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则是引领学生探究、发现自己和父母血脉相连的亲子关系。话题四“家人的故事”通过学生讲述家人的故事,了解家人的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家人。而绘本故事“我和弟弟”作为正文话题的补充,自然地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情境。在故事情境的渲染下,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代入故事,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展开对家庭关系的深入思考。最终,将故事所传递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变成自己生活意识的一部分。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话题的设计主旨,综合采用课前调查访问、家庭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方法,激活儿童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实现儿童的“角色代入”和对话思考。由此,使其“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也为学生深刻理解“家人的爱”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激活“心灵中的法”,彰显法治教育价值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教授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法治的根基在于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拥护。“道德”与“法治”的融合,不是增加法律的“冰冷”,而是要学会在用法治思维、公正公平地判断、分析和解决人的权利、责任、义务等问题时,不能丢失人和人之间温暖的、良善的、道德的人文情怀,人和人之间的“同情心”“体恤”“良善”等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感受到法律也有温暖的一面。[2]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情感教育是德育课程的显性特质。[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必须为法治教育注入情感教育元素,才能真正让“法”走进儿童的内心,进而内化为观念与信仰,外化为行动,真正落实法治教育目标。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大家排好队”,教材以“守规则懂礼让”绘本故事,呈现了规则之外的几种情形: “妈妈让老大爷先上车”“叔叔让小朋友先接水”“要不要让迟到的叔叔先上车”和“要不要让尿急的小朋友先上厕所”。遵循先来后到原则,这是规则意识;当遇到特殊场合,需要特殊处理,这是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在非人为主观破坏规则和影响他人权利的前提下,人和人之间需要体现良善、富有人情的相互理解与道德关怀。

我们教学中,要避免用生硬的规则或道德标准,机械地对他人的言行作出判断,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考虑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传递的道德情感、真情友爱;同时,运用法治思维,判断我们的言行是否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是否是法治行为。如此,才能引领儿童感受“法”的温暖和“德”的关怀,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引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接受与认同,在感悟与反思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由此才能逐渐树立法治意识,并引领自身行为。真心希望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生活的美好,成为既有道德情感又有法治思维,温暖和善良的人。

参考文献:

[1]毛伟娜.道德与法治"绘本式"教材使用难题求解[J].中小学德育,2019(2):35.

[2]郭雯霞.道德与法治要培养怎样的人[J].中小学德育,2018(2):20.

[3]方丽敏.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六个关键[J].中小学德育,2018(7):43.

(作者单位:安溪县第十八小学福建泉州   3624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意识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