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作文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及原因探究

2019-08-13 08:53袁伶逸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高考作文立德树人

摘   要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高考作文承担着把关思想意识的重要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进取价值观,对我国1951-1965年、1977-2017年354篇高考作文命题进行了内容及话语分析,并对其所属的价值维度进行了归纳整理。在类目分拣之后,将高考作文历史划分为五大分析年段,比较了其价值取向的年段特征及变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考作文  价值取向  发展趋势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进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国家持续发展振兴教育的道路上显得愈加重要。

所谓“立德”就是培养高尚的品德,“树人”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具体方式而言,文学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文以载道”就是说文章是传达思想的工具和手段。文风手笔彰显人格,立德树人落地生根。以车喻文,以物喻德,价值意识的培植不但可以从文章入手,还可以通过文章检验。作文是高考语文分值占比最大,也是争议最大的板块。尽管争议巨大,但综合来看,不写作文不谈语文,作文不仅是考察考生语文素养的有力载体,更是“文以载道”传统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其中,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也是对“这是谁的知识?知识如何被选择?通过这些知识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的真切回答[1]。

本课题组通过手工检索、百度网站检索的方法,搜集到1951-1965年及1977-2017年共56年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卷共354道高考作文题目,其中,全国卷作文题83道、各省市自主命题271道。课题组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青年进取价值观,建构一套包含四大范畴、十六个类目的价值取向分析框架,并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对历年作文命题进行了类属归档[2]。通过对354道命题的系统分析发现,总体上高考作文价值取向各范畴占比并不均衡,甚至出现比较显著的差异,这与我国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历史轨迹有很大关系。譬如在各类目中“社会”范畴占比最小,这与我国过去缺少关注自由、公平的社会公民意识有很大关系;在四大范畴中“进取”占比最大,这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强调勤学修德不无关联。在整体趋势上,高考作文从心忧天下极富家国情怀逐渐下移视线,越来越关注主体命运和个人价值,越来越认可个人成长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着眼点从空泛转向实际,从高屋建瓴转向步步为营。

一、价值取向分析年段划分及依据

1.1951-1965年——新中国的曲折攀升

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篇高考作文出现于1951年,一直到1965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爬坡阶段,全国上下都沉浸在高度支持国家建设的积极氛围中。第一阶段(1951-1965)高考作文每年至多2个题目,15年共25道作文题,每年命题价值取向不超过两类范畴,15年内命题类别单一、历史发展平稳,可划分作一个时段。

2.1977年——十年文革雪霁天晴

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高考重回历史舞台。之所以将1977年单独划分为一个时段,一是因为该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具有时代里程碑意义;二是因为相较上一个阶段,该年作文题目呈现井喷状态。仅1977年一年就出现了47道题目,并且这种井喷式命题趋势并未在第三阶段持续,因此1977年是命题史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应单独划分。

3.1978-1984年——改革开放国家新貌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但是在1977年作文题井喷之后,该阶段迅速回到全国统一命题模式,且题量较前两个阶段都有收缩,7年仅出现7个题目。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该阶段保持国家命题,但通过统计分析,课题组发现该阶段命题价值取向较前两个阶段已发生了质性转变。就国家历史状况而言,社会主义中国正在经历前无古人的突破性变革,从1978年开始新阶段的划分是合理而有意义的。

4.1985-2001年——世纪之交时代钟鸣

从1985年划分出又一个阶段,是由于自1985年起上海打破地方命题沉寂,开启了自主命题先河,首次打破了全国统一命题的钢铁壁垒。在向新世纪过渡的八九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力度加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速度加快,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而高考作文的命题视角也更加宽泛[3]。

5.2002-2017——多元发展全新社会

将2002年作为新阶段的起点,最主要原因是该年北京开始自主命题,至2004年全国自主命题的省份达11个,2006年发展到16个,直到2017年一直保持相对活跃的多省自主命题态势。而就历史进程来看,这个阶段人类进入21世纪,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在人类积极探索科学领域的同时,疾病、战争和恐怖主义也在暗中滋长。全球化、高速發展、海量信息为高考作文预设了一个更宏大的背景,高考作文在共和国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将聚焦何处?

二、价值变化主要趋势及产生原因

图1清晰地呈现了高考作文价值取向五阶段四范畴的占比状况、发展趋势,以及相对比照。本文分析框架共表现为四大范畴十六个类目,从1951年到2017年经历六十余年,其价值取向随着世界局势变化、国家稳定繁荣、社会科学进步、个人成长发展等因素,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

1.下移:由高度关注国家命运转变为注重个人价值

视线下移指的是国家育人战略从“重大政治任务的承担者”走向“个人独立意志的承载者”,而语文学科也从“不可摆脱的思想教育使命”走向了“立德树人的文化育人方向”。图1显示,折线由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时发生交叉,第三阶段各范畴占比状况和前两阶段明显不同。国家、社会、个人取向总体跌落,进取范畴在后三个时期持续领跑。就具体年段变化状况来看,在1951-1965年及1977两个阶段,作文取向注重国家建设和政治素养。譬如1951年全国卷“论增产节约的好处”、1961年全国卷“我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以及1977年广东卷“大治之年气象新”等。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作文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折。1978年价值更迭进入第三期,命题风格开始变化,1980年全国卷“读《画蛋》有感”、1983年全国卷看漫画写作文“换个地方再挖”已表现出对考生个性表达的青睐。命题视线的下移意味着人才发展战略更加英明、更接地气,从关注自己的命运到成就集体的辉煌也符合思维逻辑,让人产生共鸣从而有话可说。高考作文命题既站在高位回应了时代呼声,也俯下身来适应了新时期的人本主义建设。

历史背景造就了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国上下还处于制度变革、内忧外患的裂隙中。届时国民的共同任务就是对抗灾难、搞好建设、发展国力、稳定社会。有专家批评当时的语文教育:“政治性太强,艺术性太弱,文言文太少”[4];成了“超语文学科的单纯的政治”[5]。但是自改革开放起,国家狠抓经济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建设,有个性有干劲逐渐成为重要取向。纵观历史,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价值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为实现个人进取铺设道路;1987年党的十三大坚持有步骤地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注重人才培养,选材育人的出发点产生了多元性;1997年党的十五大站在世纪之交着力为人才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条件;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使得教育在背负国家使命的基础上越发注重个人成长,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兴盛密切关联而不是截然分立。

2.落地:由推崇大我塑造转变为促进小我成长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而理想落地,是为了实现这些希望要做一些切实可行的事情,并从自身做起。这里所说的“小我”并不是背离道德准则的趋利个体,而是与寓于道德主宰相比照的一种“自律我”;而“大我”也不尽是高尚完满的存在,而是一定程度上受框架制约的“抽象人格”。高考作为一根指挥棒,对人的自我认识、评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图1来看,对引导个体立身修能、谋求人格内化发展的命题比例明显加大,“进取”占比在改革开放后明显增高,并在后三个时期续居首位。自1985年开启地方命题后,各省市作文题花样百出,全方位丰富了命题数量和类别。但图1显示,从1985年至2017年,“进取”比例依然最大,其余三类相对较低且比例趋同,恰好说明了近几十年来高考作文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如1981年全国卷“毁树容易种树难”要求明辨,2004年上海卷“包容”崇尚修德,2013年辽宁卷“沙子和珍珠”倡导勤学都是很好的证明。

高考作文取向从压迫性的道德标榜,走向更富人格魅力的素质培养。趋势变化同时代变化不无关系,建国初期,国家必须汇集凝聚力,鼓舞国民投入生产,稳固家国。故教育也不免陷入“追求超越具体形象的绝对本质和终极真理,以构建超越时空的、普遍的、永恒的终极存在者,从而解决人世间的矛盾和冲突,走向和谐、统一的大同世界。”[6]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终极者的窠臼”遇到了瓶颈,发展思路必须转型,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实干家。从教育目的观来看,1958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目的观的变化折射出人才需求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高考命题思路的改变。正是在这种大我与小我、普遍与特殊的交锋中,慎思“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使人格塑造更为饱满。

3.放格局:价值取向由一元统摄转变为多元并存

命题权由国家统一到地方自主,命题从只准一元统摄到认可多元散射,开放性可谓大大加强。价值取向从平面到立体:纵向,高考作文经历几场时代演变,每个阶段都有特殊育人取向,这些取向串联起来成了国家发展的历史缩影;横向,国家下放命题权把一变成多,落实了梯级自主权管理权,丰富了作文话题,也给了语文教育更多生长空间。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共同追求下,命题多元意味着认可和而不同,教育变得更人性化,变得更生机勃勃。

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政权巩固、排除反动势力、着手国家建设、养成民族尊严等,该时期整个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百姓都可谓心无旁骛投入国家建设。因此,整个一二阶段的教育教学都充斥着浓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氛围。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還要在发展儿童语言的工作当中兼顾以下任务: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共产主义道德;而后才是培养爱美的情感和审美的能力,培养对本族语言的热爱。整个时期明显是政治性大于知识性,思想高度重要于文化涵养。但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更多的价值理念带进了国门,高考作文也在新鲜观念的涌入中寻找存在感。有研究者总结过高考作文价值取向的变化,其结论显示曾经被视为另类作文的“独立个性”价值观,到后期却作为命题本身出现。而在科学创新和诚信善良备受瞩目的当今,已经鲜少有具体的某一种“另类”作文取向了[7]。高考作文的价值更迭准确地反映着国家育人思路的变迁,也反映着社会主流思想价值的变动。在大政方针不动摇的前提下,更宽容的思想环境使得人才发展更自由,社会环境也更生机盎然,符合时代潮流。

三、未来命题趋势预测

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个总体趋势,就是紧随教育思路的变化而变化,而这一切的真正指挥者,是时代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通過对1951-2017年的年段划分,我们知道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有侧重,高考命题也适时调整方向,引导学生建构合宜的思想意识形态。基于统计,本课题组对高考作文的未来走向做如下预测。

1.持续追求进取,坚持哲学思辨

高考作文将持续关注学生个人价值,以学生的成长进取为主流导向,继续挖掘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各层面的素质涵养。2015年习近平致电全国青联十二届委员会,提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十六字诀;2017年中共十九大开幕式,习近平再次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对青年人修身养德的深厚寄望从未松懈过,高考作文作为思想的指挥棒,一定要紧跟时势做好思想意志的考察。

除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发展观外,高考作文还一直保持着议论思辨的哲学风格。“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上海卷,1985)、“材与非材”(天津卷,2004)、“老实与聪明”(四川卷,2015)……这些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命题共同代表了高考作文思忖矛盾统一,注重辩证思考的哲学意识。思辨是高考作文数十年来的一贯风格,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框架内,包含思辨命题的“明辨”类目占比高达77.3%。高考作文势必沿袭该风格,淬炼学生思想,发展综合素质。

2.增强社会责任,重视公民义务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平问题已然被提升到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随着媒体传播的迅速和广泛化,国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比过去大大提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已然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公民生态”。做好公民教育,明确权利和义务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举措。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公民教育是整个教育和“社会整体转型”的表征,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特质[7]。而高考作文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凭借,又是通向公民教育的文化路径,应该多设置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为立德树人寻求现实依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个人”几大维度同等重要。然而从统计数据来看,“社会”占比一直偏低,比起其它几个维度明显失衡。国家欲培养修齐治平的英才,要注意中观和宏观、微观一样重要。高考有义务引导青少年学会平衡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把握权利与义务的矛盾统一,帮助学生既活在当下,也成为“走向世界历史的人”。鉴于如此,增加“社会”取向命题,提高青少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必然趋势也是必要措施。

3.紧跟时代步伐,兼顾多元统一

整体上,高考作文命题切合时代变革,沿袭发展思路,紧跟时政要务,追随社会潮流。1951年全国卷“论增产节约的好处”,深刻反映当时国情;1999年伴随科技发展,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助学生展开关于科技发展的深思;2013年山东卷迅速响应社会热点,考察与诺贝尔奖作家莫言相关的材料作文。有研究者认为,高考作文命题逐年趋近生活化,实际上是因为高考作文在逐渐趋近真实生活的世界[9]。而引导学生切近世界真容,其哲学命题也是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依照原样被接受,而需要批判性的解释和改造[10]。因此高考作文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承担着解读世界的历史使命。

自高考下放命题权后,作文板块万紫千红、生机盎然。随格局开放,多元性成为高考作文重要特征,各类生活、哲学、社会话题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光彩。尽管命题愈加丰富,高考作文所承担的遴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从未改变。自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上升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战略高度,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到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深情寄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因此,青少年的自我建构必须秉持集体主义的文化命脉,重视群体身份,这是任凭时代如何多元开放也不可偏废的取向,也是高考作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制胜点。

参考文献

[1] 阿普尔,克里斯蒂安-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于泽元,王丹艺.“立德树人”何以可能:我国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

[3] 李新.高考作文命题三十年之审思[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12).

[4] 徐世荣.中等学校语言教学中的几个问题[M]//顾黄初,李杏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6]张运红,冯增俊.中国教育目的观的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3(01).

[7] 孙欢欢.我国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05).

[8] 孙智昌.公民教育的逻辑起点[J].教育研究,2011(11).

[9] 张娟.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及评价回归生活的诉求[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02).

[10] 靳玉乐,黄黎明.教学回归生活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7(12).

[作者:袁伶逸(1992-),女,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高考作文立德树人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