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途径探讨

2019-08-13 09:16赫艳杰
南方农业·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扶志内生动力扶贫

赫艳杰

摘 要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目前,我国的脱贫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人自身改变现状的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的群众。粗放式扶贫留下的后遗症,部分群众的懒汉思维、自我否定、受贫困区域落后氛围影响,导致贫困群众的内生脱贫动力不足。必须重申的一点是,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作用,全面激发其内生脱贫的动力,用内因来带动外因,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的生活。

关键词 扶贫;扶志;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9.046

一直以来,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持续致力于消灭贫穷、消除贫困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已经实现脱贫人数达7亿人之多[1]。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向人民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当前可谓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然而部分贫困地区出现坐等扶贫、被动脱贫、越扶越贫的怪现象。仅从表面看,这似乎是经济问题,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种现象与贫困人员的思想、内在有着密切关系。只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从根本上摆脱贫困[2]。

1 将贫困人口进行分类

为了响应国家的2020年全面脱贫计划,各级政府积极实践,在扶贫脱贫工作上信心十足。脱贫工作牵涉扶持和被扶的双方,政府的推动促进是外因,贫困户自己的脱贫愿望和决心是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政府在积极地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的同时,要注重贫困人口自己的脱贫实践。因此有必要区分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的原因,分清其主动还是被动的贫困,以便做到更加精准的帮扶。

通常,被动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想创收但没有门路和真正的无能力两类贫困群体。对创收无门路的贫困群体而言,他们肯吃苦、有干劲,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来增加收入。如果政府能够给予资金、技术、信息甚至只要帮着找到工作,他们就可以能过自己的劳动和技术来获得收入,快速实现脱贫致富。相反,主动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极少数有能力却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颓废懒散的人群。当前扶贫的难点是那些虽有能力却内力不足和不愿出力的贫困户,他们比较典型的特征就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好逸恶劳,做起工作来拈轻怕重。有些人争当“贫困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形成了对“帮扶”的依赖,出现一些贫困人口坐等扶贫、越扶越贫等怪象。

对于贫困群众,政府工作人员应慎重审核、重点排查,把主动贫困和被动贫困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扶贫,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树立好政府的威信。

2 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的原因

社会上存在不少主动甘于贫困的群体,鉴于其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顽症,要多角度、深层次探索其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2.1 粗放式扶贫的后遗症——“等、靠、要”思想泛滥

我国过去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让人们依然保留着“等、靠、要”的思想,不愿主动努力改变自身的贫困现状,成为当前扶贫工作的症结所在[3-4]。粗放式扶贫的突出特征就是“只管肚子,不管脑子”,长此以往,个别干部在扶贫工作的处理上简单粗暴,没有注重授人以渔的重要性,较少花费心思考虑具体的脱贫措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导致了贫困群体的惰性,搞生产不积极,争当贫困户最积极,使其完全把脱贫看成是国家和政府的任务,而不注重自身内在动力的开发。可以看到贫困户经常性地跑到帮扶人员那里理直气壮地提各种要求,认为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就是要帮助贫困人口以实物补给的形式脱贫,等着国家给口饭吃,而不考虑能过自己的劳动来创新美好生活。

2.2 懒汉思维

桂北农村有句老话:“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但现实中最令扶贫攻坚一线干部头疼的是部分有着“等着送小康”“靠人来救济”“要钱还要物”想法的“懶汉”。这些人虽然有着劳动能力,甚至是一些壮劳力,可是不愿参加劳动,整日游手好闲、东游西逛,就像农村的单身汉以及街头的流浪汉,其突出特点就是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不想吃苦只想享受,即便干活也是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甚至有些人由于自身的懒惰毁了自己的家庭,但他们依然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每天做的就是等着政府发东西。

2.3 贫困户的自我否定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贫困户对于成功脱贫不抱任何希望,对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严重怀疑,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国家和政府身上。这些人是典型的穷得久了已经适应、麻木了,不相信自己致富的能力而自暴自弃。他们虽然也会羡慕别人的富裕、充足的生活,但却不愿意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消极悲观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其奋斗的劲头。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是“我读书少,啥都不会,不知道咋办”,而把自己所有的脑力、体力全都否定掉,完全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甘愿受穷。

2.4 贫困区域氛围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贫困地区的分布大多集中于某一块区域,这一地区与其他较富裕地区距离较远,二者所形成的反差不明显,以至于贫困地区的人们看来,大家都是一样的生活水平,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子。在国家和政府对相对集中的贫困人口进行扶贫时,人们狭隘的思想认为能争取到扶贫款、救济金是一种“本事”,会想尽各种办法争抢扶贫物资。贫困村的整个风气大多是消极的,村民大多目光短浅、思想僵化,不注重后代知识的掌握,过日子相当将就。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村民主动改善现状的主动性易被压制,不易激发其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仅靠国家政策及物力支持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还是要在扶志上下功夫。

3 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途径

3.1 转变政府定位,由“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

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政府提供了充分的宣传平台,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扶贫是在政府给予政策和财力支持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苦干加巧干,逐步摆脱贫困的过程,仅仅依靠政府的救济而自身不努力,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脱贫,但很快又会返贫的情况。部分地区把宣传标语“安贫可耻,脱贫光荣,团结一心,共奔小康”等写满各个镇乡街道。这些标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寓意深远,给人以很好的引导和警示作用,值得推广[5]。

3.2 评选脱贫致富典型,树立先进标杆,激发群众荣誉感

俗话说,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民身边的先进个体更有带动作用。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组织“致富之星”“模范家庭”“脱贫光荣户”等系列评选活动。相关单位成立评审组,按照一定评选标准,通过个人申报、群众评议、实地调研等形式,深入掌握所申报人员情况,力争把“致富之星”“脱贫光荣户”等选出来,进而张贴红榜、贴上“荣誉标签”,激发贫困群众的荣誉感。进而将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讲,扩大其示范引领效应,使得贫困群众学有目标、追有方向、全程参与,真正成为脱贫的主力军,争取早日脱贫。积极向上的氛围能够充分调动贫困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根本思想转变。

3.3 贫困群众要自力更生,转变发展观念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贫困群众在国家政策和周边人员的宣传和影响下,应逐步摆脱“被施舍者”的自我定位,建立主动脱贫、早日脱贫的决心。贫困群众应抓住国家大力支持精准扶贫的契机,自立更力,努力奋斗,将政策与个人的能力结合起来,树立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抛弃旧有的“等靠要”思维,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就是要让贫困户重新进行心理定位,让他们走出“被施舍者”的角色阴影,在主观意识上确立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积极愿望。

4 结语

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状况复杂,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又需要从根本上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这不仅可以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创造打赢脱贫攻坚、迈向小康的環境氛围。扶贫工作要同扶志结合起来,逐步提高百姓的满意度,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3] 杨园园,刘彦随,张紫雯.基于典型调查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及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337-345.

[4] 陈晓兰,沙万强,贺立龙.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来自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调查报告[J].农村经济,2016(1):26-31.

[5]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精准扶贫课题组.创新精准扶贫体制机制[J].理论视野,2016(6):28-31.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扶志内生动力扶贫
扶贫·扶志·扶智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