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目标导向下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升级策略

2019-08-13 08:54刘松鹃杨忠伟杨玉坤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转型升级

刘松鹃 杨忠伟 杨玉坤

摘要:通过从休闲旅游型乡村外部压力驱动和内生动力需求2个方面论证其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以田园综合体为导向目标,提出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升级的“三大体系”策略——统筹体系、支撑体系、建设体系,并进一步探讨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升级潜在的问题和发展误区,以期为休闲旅游型乡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指引。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升级;三大体系;潜在问题;发展误区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2-0317-04

在充分总结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于2014年提出休闲旅游型乡村建设模式,该模式位于城市近郊区,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且有较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乡村旅游为优势产业,以打造观光休闲度假村为发展目标,从而带动乡村整体发展的开发模式[1]。该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伴随着当前各种城市景区的审美疲软,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乡村田园风光,乡村休闲旅游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16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客流量达到21亿人次,总盈利额超过5 7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845万个,农民直接受益者达672万户,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量正以6%的年平均速度快速增长。然而,在乡村休闲旅游遍地开花的同时,也饱受缺乏特色、品质不高等一系列诟病,乡村休闲旅游在经历了滚滚发展浪潮之后,发展瓶颈也慢慢显露出来。因此,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1 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1 外部压力驱动——休闲旅游进入全民时代

1.1.1 需求内容——差异化、多样化 旅游产业在不断纵深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在吸引游客好奇心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产品本身的耐久度。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到游客亲自参与体验,进而延伸到各种定制化的旅游服务,传统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各种需求。而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资源的同一性也造成了旅游产品的雷同。乡村休闲旅游朝着差异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将是应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

1.1.2 需求质量——精细化、精品化 休闲旅游进入全民时代,人们更加注重旅游质量的提升。人们并不满足传统的农家乐,他们迫切须要能满足休闲娱乐、度假居住、高端体验等更加高端的产品和业态,只有精品化、精细化、规范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产品和业态普遍质量偏低,只有通过升级换代才能顺应市场需求,突破发展瓶颈制约。

1.2 内生动力需求——乡村建设逐渐显露弊端

1.2.1 开发模式单一,主体参与偏低 目前,我国乡村开发休闲旅游大多依托现有的农业资源,加上村民开发自发性、随意性较强,造成农业产业链延伸深度不够,延伸广度单一雷同,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而乡村建设作为相关政府部门的业绩考核标准之一,行政干涉是造成乡村旅游开发体制机制僵化的主要原因,实际参与开发建设的企业、村民主体反而参与程度偏低,没有成为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主力。

1.2.2 产业单极发展,区域联动不足 目前,乡村旅游在规划和落实上,很多是落实在规划点上,没有形成面和发展链条,统筹管理监督不够,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是留不住也留不久游客的。过去较长时期内,决策部门对乡村旅游投资结构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对乡村旅游结构缺乏全局性的计划和部署,造成不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区域性的互补和联动不足。

1.2.3 经营管理粗放,忽视市场构建 当前很多休闲旅游型乡村的开发存在一锤子买卖的现象,开发主体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乡村未来的整体发展。在开发项目上,注重建设忽视管理,注重噱头忽视品质,造成后期运营过程中出现交通拥堵、卫生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在乡村品牌和影响力方面,未能跳出区域范畴,缺乏市场推广和品牌营销意识,未能有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搭建市场平台,导致乡村后期难以持续运营[2]。

2 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升级的目标——田园综合体模式

2.1 田园综合体提出的背景

为探索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2016年农业部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固化的背景下,提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强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农业生态、旅游、农民增收等多种职能,从而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新动能。2017年国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三区、三园和一体”,其中“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即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3]。在此背景下,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而它也将成为实现休闲旅游型乡村战略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目标。

2.2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內涵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田园综合体是以自然生态为保障,以农业发展为导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以村庄建设片区为开发单元,集农业园区、文化旅游、新型社区建设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地域经济综合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大内涵:

2.2.1 参与——多元合作、共同建设、收益共享 参与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前提。其中包含多元合作、共同建设、收益共享3个层面。多元合作层面强调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企业、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其他市场参与主体不仅多元而且参与充分。共同建设层面强调作为建设主体,视能力和责任大小,各司其职。政府承担引导和服务角色,企业、农民等要发挥好实体运营的作用。收益共享层面强调要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的联结机制,通过构建股份合作、财政资金股权量化等模式,创新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共建共享。

2.2.2 综合——市场契合、产业耦合、功能复合 综合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核心。其中包含市场契合、产业耦合、功能复合3个层面。市场契合层面强调农村发展要跳出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产业耦合层面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村产业链,使各产业相互渗透、交叉共生,从而激发更多的产业价值。功能复合层面强调乡村发展应当把农民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休闲旅游空间等功能版块进行重组,对传统的土地功能重新定位,为单一功能赋予多样化、复合化的功能[4]。

3 休闲旅游型乡村“三大体系”转型升级策略

3.1 统筹体系——统筹城乡、统筹区域

3.1.1 统筹城乡 各建设主体应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休闲旅游型乡村走出去。通过信息传递、市场对接,积极引导资本聚焦乡村。首先要通过开通免费旅游班车、改善区域交通网络等措施,提升乡村旅游区域可达性。同时要充分借助当前的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号营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知名度。其次,乡村旅游开发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研究游客的出行动机,策划相应的旅游项目,积极引导农村农业产业和城市旅游产业实现良性对接,形成乡村吸引城市、城市带动乡村的互补格局。

3.1.2 统筹区域 乡村是城镇区域的基础经济单元,区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只有统筹旅游资源,打破行政划分界限,才能使乡村单一孤立的旅游景点跳出原有的格局,从而形成更大的发展空间。打造乡村全域旅游的空间格局,才能使旅游经济辐射更大的区域空间[5]。

3.2 支撑体系——服务设施支撑、公共政策支撑

3.2.1 服务设施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大多数休闲旅游型乡村的基础设施都已经初步完善。但和乡村旅游配套的服务设施却依旧落后,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品质。因此,休闲旅游型乡村亟须从基础设施硬件向公共服务设施软件转型、升级。完善休闲旅游型乡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重点是完善乡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旅游安全卫生体系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表1)。

3.2.2 公共政策支撑

3.2.2.1 财政金融政策 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撑。政府在做好服务角色的同时,要主动寻找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渠道,综合考虑风险补偿、以奖代补等各种利好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通过以参股、独资、合资和合作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公私合营(PPP)开发模式是以社会资本掌握乡村开发资源,并且承担乡村的开发建设,政府部门在其中更多地承担服务和监督职责,而社会资本可通过政府补贴政策,建设成果收费等方式盈利,两者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图1)。因此,在休闲旅游型乡村建设中引入PPP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分摊建设风险,提高休闲旅游型乡村建设的效率。

3.2.2.2 农村土地政策 农村土地按照使用性质可划分为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和村庄建设用地,其中村庄建设用地又可划分为农村宅基地和集体闲置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加强农村闲置土地监管,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对乡村旅游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6](表2)。

3.2.2.3 人才培育政策 人才是农村发展的载体,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休闲旅游型乡村想要取得深度发展,除了要切实依靠本地农民的生产经验和参与热情,还要着重培育相应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培训现有村民建设主体,使他们生产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村镇行政管理人员的创新发展观念,积极落实农村创业的倾斜政策,开设相关的政府服务平台,吸引高校人才、企业单位回乡创业。通过专业技术人才的引领,引导乡村发展,创新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走出一条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

3.3 建设体系——人居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农业园区化、文化标识化

3.3.1 人居田园化 乡村发展,生态是根基,更是乡村建设的第一资源。乡村发展首先要划定生态控制保护区,保护基本农田、山体、林地、水域等自然景观,构建乡村生态体系屏障,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置,提升休闲旅游型乡村整体人居环境。其次要树立发展田园观光,即做旅游、做文化、做经济的联动理念,充分利用乡村自然风貌和村落格局,打造乡村独具特色的生态人文景观,从而构成乡村休闲旅游空间系统的基础。同时要积极推动乡村田园建筑设计,建设具有地域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乡村建筑, 从而使田园风光与田园建筑相得益彰。以无锡市阳山田园东方为例,在地貌特征上,延续并强化现状水田交错、滨水而居的田园特征,将现状农田、水域、村庄及道路等田园肌理与未来乡村发展空间、农业生产示范空间相结合,围绕水塘打造生态湿地,吸引白鹭等自然生物回归,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以大片的秋葵和紫苏等农作物取代传统的草地和观赏花卉,既见证了景观的四季变化,也体现了田园的经济价值。

3.3.2 产业融合化 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同时,农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也为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提供了强大资源保障,而旅游业的综合性、帶动性,又决定了它能和农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形成农旅融合的产业体系,从而带动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休闲旅游型乡村应着力打造农旅一体化的产业体系[7]。立足于当前休闲旅游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相应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延伸农业产业链,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使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表3)。

3.3.3 农业园区化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根基,农业园区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催生出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而作为休闲农业载体的各类农业园区也应运而生[8]。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农业园区,在保证园区标准化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应跳出简单的规模经济思维,以田园社区为理念,朝着精致农业方向发展。整合乡村旅游景点,使其连点成线,辐射发展,打造成承载乡村发展的经济实体(表4)。

以江苏省无锡市阳山田園东方为例,规划首先以产业复合为核心,根据场地特色将地域空间划分为居住、农业、文旅三大版块。其次立足于乡村农业根基,充分挖掘水蜜桃等农业资源的优势特色,重点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将农业版块划分为农业管理中心、水蜜桃等果蔬生产示范区、科技研发与成果孵化区、农产品加工及配送区[9]。从而形成集管理、生产、示范、观光、物流于一体的农业园区综合体。各农业片区内规划水果采摘区、儿童农场区、水上垂钓区、湿地公园观光区等休闲旅游片区,同时通过建设拾房清境文化市集、华德福教育基地文旅设施,有效植入三产,形成以农业园区为发展载体的生产、加工、文旅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图2、图3、图4)。

3.3.4 文化标志化 文化内涵是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的立足点,也是乡村发展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10]。乡村发展应统筹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特色,从自然风貌、建筑特色、民俗风情、节庆活动、美食文化等方面,深入挖掘和提炼旅游产品,从而使乡村具备特有的识别性,打造属于地方的文化名片。通过农旅、文旅结合的方式,延伸文化产业链,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以无锡市阳山田园东方为例, 将原地拾房村旧址作为田园示范区,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原有民国建筑形态、古井、原生桃树植物等, 充分利用阳山火山石、青砖和瓦砾等原有建筑材料,依托原有田园小村落,以乡愁文化塑造清境拾房文化市集,打造包含文化展示、亲子种植、乡村教育培训、主题餐饮、原乡民宿、特色农产品市集等在内的田园创意文化集市,通过将田园空间与工作空间有机结合,农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效益扩大、延伸复合化功能。

4 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升级的潜在问题和认知误区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试点经验的总结,田园综合体目标导向下的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将不断完善。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可预见性的认知误区,比如将乡村财政金融政策延伸理解为让市场资本成为农村资产控制主体,或乡、村举债搞建设;将农业转型升级理解为以非农产业为主导产业,强调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产业链条弃下游化;将乡村旅游开发理解为城市旅游景区、度假区开发模式,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庄园会所建设等,村庄在建设发展中应努力避开此类误区(表5)。

5 总结

当前我国休闲旅游型乡村的发展已经遇到一定的瓶颈,甚至进入了一些误区,短期粗放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乡村发展缺乏持久的生命力。以田园综合体为目标导向下的乡村发展,在人居环境、产业融合、园区建设、文旅挖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统筹城乡关系、统筹区域关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支撑和公共政策支撑,打造广袤农村地区的经济综合体,激发农村农业发展动力新的引擎,将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卢 震,赵秀玲,潘春燕,等. 可持续运营导向的休闲旅游型村庄设计[J]. 规划师,2016,32(9):113-117.

[2]黄震方,陆 林,苏 勤,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2015,34(8):1409-1421.

[3]财政部. 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Z]. 2017-05-24.

[4]张 诚,徐心怡. 新田园主义理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J]. 小城镇建设,2017(3):56-61.

[5]国家旅游局.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Z]. 2017-05-17.

[6]杨竹清,邱继勤. 农村土地流转对乡村旅游之效应研究[J]. 旅游论坛,2010,3(1):71-75.

[7]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Z]. 2016-01-04.

[8]赵之枫. 基于互动理念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2013,37(11):34-38.

[9]杨 柳. 田园综合体理论探索及发展实践[J]. 中外建筑,2017(6):128-131.

[10]张 艳,张 勇.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 经济地理,2007(3):509-512.

猜你喜欢
田园综合体转型升级
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