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有活水,芬芳自然来

2019-08-13 07:53李玲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李玲

走进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

中华大地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统一安定、贯通中西的秦汉,到兼容并蓄、包罗万象的唐宋,再到农耕发达、资本萌芽的明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然形成了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孕育出了众多优秀的文化内容。

众多深刻思想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沉淀出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底色。“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教会我们以和为贵,和谐发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会我们心怀天下,勇于担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会我们居安思危,发愤图强……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这些思想已经内化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供养,也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众多经典著作构建着中华民族的文学脉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多种文学样式各富特色、各有所长,从多种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也从多方面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研读司马迁的《史记》,我们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品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可以“察人情冷暖,看世态炎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植根于历史,这些文学巨著不仅是传统文化中耀眼的明珠,更是给养当代文化的肥沃土壤。

众多民风民俗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多彩生活。除了定格在书本上的文化内容,中华民族还有许多浸润在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从民族传统节日来看,过春节我们会剪窗花、贴春联来祈愿祝福,端午节我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来悼念屈原,重阳节我们会登高峰、插茱萸来感恩敬老。每一种民风民俗都脱胎于生活,也让生活变得更加丰满鲜活。再加上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相交相融,相映成趣,共同描绘出了一幅缤纷多彩的生活画卷。

众多特色器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辛勤创造。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古老的传统文化也衍生出了许多特色器物,每一件都凝结着人们的智慧与心血,如景德镇的瓷器、苏杭的刺绣、福建的油纸伞等,无一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些美好的器物,不仅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素材。

文化的概念十分宽泛,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以何种视角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范围之广、成就之高、底蕴之深,寥寥数语实在难以言尽,上文所述不足冰山一角,然管中窥豹,犹可见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泉,因此,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大有可为。

昔日瑰宝缘何失去光芒

好酒不怕巷子深,在今天似乎已经不太适用,曾经备受世人推崇的中华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被人“冷落”的境地,即便在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情形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缘何如此?主要原因有三——

价值取向偏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认识不够。

在一项针对年轻人喜好的调查中有这样几个问题:喜欢看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去哪里玩?得票率最高的答案分别是:好莱坞,嘻哈,迪士尼。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了解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吗?听过家乡的戏曲吗?能吟诵多少唐诗宋词?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在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有些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尊重,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认为传统文化是“老古董”,没有可取之处。这是不能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的表现。传统文化形成于封建社会,确实有一些应该摒弃的错误过时的观念,如“三綱五常”、封建迷信等,但绝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应当看到更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扶危济困、自强不息等精神追求,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吗?不能因为有“瑕疵”,就对传统文化“判死刑”。二是认为外来文化优于本土文化,有崇洋媚外思想。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外国文化涌入国内,不少人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凡外国的都比国内好。确实,在过去几百年里,西方国家在科技、教育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不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但同时也要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与整个世界逐渐相融,创造了许多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全球意义的“新文化”。中国的改革、发展和创新正在影响并改变着世界,我们应对民族文化抱以高度自信,从中汲取更多营养,助力我们更好前行。

娱乐文化泛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重视不够。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快餐化、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碎片化阅读使得人们越来越懒于思考,有些人只关注好玩有趣、简单易懂的内容,对留在书页间、躺在博物馆的文化兴趣不大,对系统性与深刻性兼具的内容望而却步,从而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引起足够重视,其中的正能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许多媒体和平台选择迎合市场的“口味”,于是,各种各样粗俗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充斥荧屏,一些人对娱乐八卦的兴趣远远高于国家大事,对娱乐明星的关注远远高于文学家和科学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追求都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入抖音深似海”,被浅薄的娱乐文化麻痹了神经。

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追求的新青年。沉迷娱乐文化,除了能获得短暂的感官满足,几乎毫无收获。我们应“吾日三省吾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大步向前,勇敢追梦。

片面追求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挥不够。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予以支持。但遗憾的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未形成价值层面的自觉,很多地方把它当作一项“临时”任务,有的敷衍了事,有的搞“面子工程”,还有的打着文化之名,行着赚钱之实。

有些地方政府耗费大量财力修建博物馆、收集文物展品,却不注重内容讲解与现场体验,参观者寥寥无几;有些地方大肆修建仿古街,发展古镇旅游,走近一看却是各种摩登洋气的商铺,毫无古风古韵,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些学校隆重举办成人礼,学生跨了成人门、戴了成人帽,却没有意识到成年人应该肩负的责任……凡此种种,皆是割裂了传统文化形式与内涵的有机联系,只求“面子”,不顾“里子”,不仅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益处不大,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有些传统文化确实需要特定的形式来呈现,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其内在含义。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只有把“面子”“里子”都做好,才能让人们切实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感受到其意义与魅力。

此外,弘扬传统文化还面临着相关法律不够完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对此,我们应对症下药、逐一解决,为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创造良好的条件。

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于人如此,于国家亦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与时俱进,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

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底色,当然也需要不同的“打开方式”。在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视频、图片等简便快捷、生动直观的信息获取方式,要想让传统文化获得更多关注,就要不断增强文化创新力,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文化内涵。

借助大众媒介,增强文化传播力。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平台,推出能引起大众兴趣的内容,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北京故宫博物院深谙此道,先后推出系列优秀内容,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匠人修缮故宫文物的故事,让观众在了解其中文化的同时,也被难能可贵的匠心所激励;电视节目《上新了?故宫》带领观众走进故宫未开放区域,探索隐藏的神秘故事,解锁故宫的文化因子。

利用现代科技,增强文化表现力。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原因之一是表现形式单一,如能借助VR、AR、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立体展示内容,增强互动体验,便能大大提高其魅力值。对此,敦煌莫高窟已经作出了良好示范。在上海徐汇艺术馆的展厅中,人们不仅能看到栩栩如生的乐女,还能听到横笛等乐器的旋律。全息投影技术让沉默千年的壁画“动”了起来,也让莫高窟的文化从甘肃走到了全国各地。

不断增强创新力,是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但同时我们要分清主次,不能只追求现代化的形式,而忽略了真文化的内涵。

培根固本,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任何文化的创造和传承都离不开最关键的因素——人,当下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都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不断增强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要纳入学校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很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与学校教育内容的缺失不无关系。因此,要让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走入中小学的课堂,同时在大学教育中实现学科化,让优秀传统文化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更好地滋养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山东淄博临淄区金岭回族镇金岭中心小学就开设了“民族文化大课堂”,将书法、版画、民族音乐和舞蹈都纳入其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要重视体验学习,让优秀传统文化“入心”。许多民俗文化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也只有还原到真实生活中,才能让青少年领略其中真味。譬如,在清明节带着孩子郊游踏青,看看抽出新芽的柳树,给为国捐躯的烈士献一束花;在端午节给孩子讲一讲诗人屈原的故事,看一场龙舟比赛,亲手包几个粽子……这些生活体验会“润物细无声”地将文化习俗刻在孩子们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观念。

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传统优秀文化是前提,有了解才会有热爱,有热爱才会去传承,若青年一代愿意主动学习并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便指日可待。

内外兼修,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在流行文化和外來文化盛行的当下,对内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影响力,对外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唤醒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

要满足实际需求,融入民众生活。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都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日常生活也是其最生动的载体,只有贴近生活、有益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人们竞相传播,迸发出旺盛长久的生命力。譬如,《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传统美食呈现出来,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的饮食文化;“生肖甲骨文”表情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表达得形象直观,搭配上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通过时尚化、趣味化的创造,让甲骨文再次散发出温暖的光彩。

要加强交流融合,提高国际地位。优秀文化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大步“走出去”,让更多外国友人感受到其光芒与魅力。要发挥孔子学院的传播功能,重视“一带一路”倡议的导向意义,参与华人华侨的交流活动,多管齐下,让优秀传统文化释放自身能量,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在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应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的融合力与生命力。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给养当代文化、滋养民众精神的重要源泉。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影响到当代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未来。令人欣喜的是,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接受,我们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在源源不断的“活水”浇灌下,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馥郁芬芳,再放光芒!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