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解性教学

2019-08-13 13:11周玉丽
锦绣·上旬刊 2019年4期

摘 要:“理解性教学”强调“师为理解而教、生为理解而学”,围绕理解的心理学哲学含义构建了体现理解性教学内涵的教学步骤,强调:认知建构、情智相长、学生参与,有三个环节九个操作要点。

关键词:理解性教学;教学本质;理解性教学特征

理解性教学是在对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构建的教学观。理解性教学是相对于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的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而言的,是以理解为其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的教学,究其本质,理解性教学是指这样的一种教学形态: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师本、师师之间以教学文本为中介进行对话的一种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敞开经验,交流知识和情感,以达到双方知识与自我精神的重构,实现人生意义的提升。具体可以从理解性教学的教育本质和目的观、过程观、师生观来揭示理解性教学的内涵和理念。

1、理解性教学以理解为目的,追求人生意义的建构和生成

理解性教学认为传统认识论教学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忽视了知识对于人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精神)的成长,学生拥有知识,却没有获得更为广泛的、超越静态知识的人生智慧。因此,理解性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把知识教学和个体的生活相联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走向人的精神建构,使人获得全面的发展。而知识只有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生成个体的人生智慧变为活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否则,只是死的知识而已。认识了知识,只是获得了知识的内容,理解了知识才是获得了知识的意义。理解性教学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超越知识,走向知识对人生的意义。

2、理解性教学尊重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师生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理解性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或“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不是把对方看做是一个对象,而是可以相互理解、平等交流的另一个“我”。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理解生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这种引导不是灌输,而是师生之间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了精神的提升和意义的分享。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

3、理解性教学,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话

传统认识论教学,把科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建构,即使提及到理解,也多是认知意义上的理解,其目的仍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知,更好地把握知识体系。而理解性教学的目标则是多元的,它不但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致的。

理解性教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文化知识,而是“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认为,通过“唤醒”,可以使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认识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的历史和未来的使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因此,当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心灵震颤,就会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获得一种生命的总体升华。

4、理解性教学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

回归生活就是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要扎根于学生的人生经验。教学只有和学生的经验相联,才能生成教学意义,对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生活世界是教学最丰富的源泉,教学只有根植于生活和经验,才能发挥自己的效能。如果脱离了人生与经验,就是无根的、呆板的、没有生机的。人本主义教学认为,只有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才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才会对学习者的人生有所影响,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重建知识结构,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和发展人格。

5、理解性教学是多元化的视域融合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从自己的前理解出发,来理解课程和教材,他不是被动接受“文本”的所有观点,而是在自己前见的基础上,与文本的视域相遇、对话,实现学生的“现实世界”与“文本”视界的融合,形成一个不同于文本视域、不同于自己前见的新的视域。在融合过程中,人获得了知识和精神的提升,文本生成了新的意义。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理解了自我、人生和社会生活,实现了自我的理解和精神的生长,这就是新的意义世界

教学中的视界融合,不只是作为读者的师生与作为阅读对象文本之间的沟通和融合,而且也表现为“教”与“学”之间,“学”与“学”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正因为不同的阅读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沟通与交流,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成为可能。

1、以理解为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人員生命意义的多种可能性。

人的生命意义的可能性有自然的与社会的、内在的与外在的、德行的与才智的等。在缺失理解的教学中,这些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会有较多障碍。事实上教学中的误解直接造成了一些困难生在做人和为学上的失败,消解了他们部分可能的生命意义和道路。使教学人员能在现实的和未来的教学与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实现生命意义所需要的信息与能量、途径与策略。应该说,人的生命意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它总是通过一定的社会角色表现出来或为个体自我体验。而扮演任何社会角色都是从理解角色开始的。有较强理解意识与能力的人,更容易解读时代精神与社会血色,因而也就可能成功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

突出理解自我,使教学人员获得在内养意义上实现生命意义的可能性。理解性教学强调的理解,明显突出了自我理解与理解自我。如前所述,自我理解就是主体消除误解与障碍实现自我发展。而理解自我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解读外还有反观自照,是集中在反思意识与能力和思维方式等上的内养的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现实化,更多地依靠内养而不是外修。因此,仅仅把理解作为教学手段从外部帮助特定教学人员尤其学生,尽管非常必要,但总不如由人的内在精神驱动的自我感悟等在实现生命意义上强劲有力。

2、发展教学人员善解人意的素质,使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协调起来。

在教学主体及其主体性上,近些年来人们倾注了许多心血。但教学中不合理发挥主体性的言行仍是主要的教学误解源。让教学人员成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统一的主体,善解人意,可能是改变这种现象的有效举措之一。理解性教学正是由此出发的。教学主体必须是善解人意的,如果教学主体不能善解人意,那么就无法实现为理解而教的目的,也就不能确证自己的理解性教学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教育科研杂志,2014年2期

作者简介:

2016级 小学教育一班 周玉丽 201611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