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改革装配式建筑课程

2019-08-13 13:11陈剑吴瑾炎
锦绣·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改革

陈剑 吴瑾炎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始开设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但教学形式多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模式,教学效果欠佳。本文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三方面对装配式建筑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装配式建筑;改革

浙江省教育厅于2016年制订发布了《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今后三年我省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做了重点部署,并在全文多处,尤其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部分,《实施方案》要求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即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支持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职院校的规划与指导,聘请高技能兼职教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近些年,一种新的建筑建造模式——装配式建筑,因其施工效率高、质量好、人工需求少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始开设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授课过程中存在一些通病。本文拟在《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基于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下的高职装配式建筑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 高职装配式建筑课程现状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全国开设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的高职院校寥寥无几,本校目前已开放相关课程,但处于试点阶段。从已开设相关课程的高职院校调研中发现,无论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课程的考核体系,都还是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容易出现时滞性

在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的前期调研中发现,尽管各所高校采用的教材均为2016年以后出版,但还是出现了不少理论与现场实践有出入的内容,部分内容甚至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装配式建筑是国内刚起步发展中的行业,难免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工艺或规范进行修改,因此使得教材难免出现滞后性。其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部分教师没经过企业现场锻炼,部分教师在以往企业任职期间也很少接触装配式建筑工程,因此也很難发现教材中滞后的知识点。

1.2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在前期课程调研中还发现,大部分院校在教授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时,依然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实践也仅限于带学生去现场看一些皮毛,无法达到真正引导学生入门的目的。以某校《PC装配式建筑概论》课程为例,课程内容及主要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

图中,理论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且大部分内容没有通过有效手段去实践知识点在专业中的应用,而是让学生机械性地记忆一些知识点。仅有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参观为主,而无法实际动手操作,因此仅仅只能掌握一些皮毛,很难从根本上达到教学的要求和效果。

1.3 考核方式不够全面,难以真正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调研,尽管目前各高校针对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增加了一部分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30%-40%),但绝大部分比例还是传统的要求学生死记住课程理论内容,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出题(期末卷面成绩占60%左右),实践部分也局限于类似根据参观感想打分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该门课程综合性及实践性的特征,因此,也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2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下探索高职装配式建筑课程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过深入企业开展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及安装全过程调研,确定装配式建筑教学重要节点,将涉及的知识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技能要求,对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PC装配式建筑概论》为例,从PC装配式建筑自身属性出发将课程内容分为装配式建筑基础知识、PC装配式建筑柱项目、PC装配式建筑梁项目、PC装配式建筑楼板项目、PC装配式建筑墙板项目、PC装配式建筑楼梯等功能性构件项目及管片项目共七大项目,如图2所示。

根据项目化教学内容提纲,与企业共同收集、制作相关教学内容,以此修改完成课程标准。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APP线上教学云平台,将学习内容制作成照片、视频等形式供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引入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及安装的VR虚拟仿真模型,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感官虚拟场景。最后,结合当前新型课堂教学手段,制作“微课”、“真实案例录像”等,实现将课程内容用多种方式展现,多种手段导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充分发挥校内理论教学、实训及企业现场优势,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会知识”;通过课堂讨论、现场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技能”;通过项目研讨、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由此,本文提出“五位一体”的校企深度融合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见图3):

(1)教师主导理论教学及校内实训

通过课堂讲授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室相配套的实训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2)校企共同开展实际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较好的贯穿一系列知识点,且学生更容易接受与认可,由此,设计“教师-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案例教学,即在每一项目理论教学开始前由教师引入一个典型实际案例,并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待本项目理论教学结束之后由各个小组针对问题进行汇报,汇报时邀请企业资深员工参与,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批评指正并做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3)线上教学云平台实时更新最新行业动态

由校企双方共同关注装配式建筑领域最新行业动态,如生产工艺的革新、施工方法的创新、相关规范的更新以及典型工程相关资料等,及时通过线上教学云平台进行更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更能让师生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及趋势。

(4)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现场实践教学

依托校企深度合作的契机提供学生实际现场实践教学来深化理论教学。通过前往预制构件厂以及装配式建筑安装施工现场,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动手参与预制构件的生产及安装,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5)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竞赛,在赛中学

校企指导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知识或技能竞赛,并给予充分的指导与帮助,在给学校争取荣誉的同时,更让学生们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或查阅相关资料,真正实现“赛中学,学中赛”。

2.3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不是教学目的,只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手段。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构建一种校企双主体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考核指标参见图4所示。

图4 校企双主体考核评价标准

在该考核评价标准中,弱化传统考核评价标准中的作业及期末考试比例,加大三方面的分数占比:一是加重学生小组对各项目教学结束后针对布置问题的汇报情况所占分值;二是加重学生在企业参与构件生产与安装施工实践教学活动表现所占分值;三是增添学生参与相关竞赛获奖后所得课程加分值一项。通过考核评价标准的调整,引导学生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同样重视小组任务的完成、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相关竞赛。

3 结语

装配式建筑课程目前而言十分重要,但也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通病。本文探索通過校企双方深度融合的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创新,搭建线上教学云平台,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企业优势引导学生进入一线生产施工环境,最终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共同考核评价。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完成以上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理论结合实践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以及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兴趣,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而且还提供教师走向企业一线进行锻炼的机会,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迪,王晓煜,邵欣欣.基于校企合作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6):4-8.

[2]陈羽玲,韩祖丽.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114-116.

[3]张震,王本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101-103.

[4]王明东.校企合作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J].高教学刊研究,2018(21):143-146.

[5]朱传福.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河北职业教育,2018,2(06):100-104.

猜你喜欢
装配式建筑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浅议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对策
建筑工业化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思考
浅议绿色羊舍的建设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