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令人尴尬的数字,美国超过中国……

2019-08-14 00:12
参考消息网
关键词:僵尸许可证杭州

参考消息网8月14日报道 日本媒体报道称,无法通过利润赚取贷款利息的“僵尸企业”正在增加,2018年度全世界约为5300家,增至10年前的2倍以上,美国数量多于中国。由于货币宽松的影响,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差的企业也依赖负债维持生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时隔10年半降息,各国央行开始追随。如果“僵尸企业”今后继续增加,加上市场混乱等的冲击,破产有可能不断涌现。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8月12日报道,根据调查在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约2.6万家(不含金融)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现,连续3年支付利息高于显示主业盈利的营业利润的企业2018年度约为5300家,占到整体的20%。2008年度仅占14%。

报道称,从地区来看,欧洲为1439家,数量最多。美国为923家,紧随其后,占美国企业整体的比率高达32%,似乎是低评级也容易发行公司债等的金融环境影响所致。从“僵尸企业”的增加幅度来看,欧洲(714家)、美国(561家)高居前列。

按行业来看,医疗药品、有色金属、能源和IT(信息化技术)相关突出。例如,美国IT大型企业戴尔科技公司2016年收购美国EMC。当时负债膨胀,支付利息额激增,持续超过营业利润。

报道介绍,由于填补过度支出,有息负债达到20万亿美元,在10年里几乎翻一番。

也有企业由于高增长带来积极投资,结果在数字上看起来属于“僵尸企业”,但这种情况是例外。

报道认为,“僵尸企业”的增加显示出“促使失败者退出”这一市场功能下降,企业部门的脆弱性正在加强。如果经济减速导致业绩恶化,承受利率负担将日趋困难。就算在货币宽松局面下全面抑制利率,但如果市场的警惕感加强,财务状况差的“僵尸企业”的融资利率也将上升,可能相继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对世界经济构成的风险正在提高。

资料图片。新华社

【延伸阅读】清理“僵尸企业”进入高峰期 专家:发挥破产法的作用

央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记者王建帆)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随着去产能深入推进,清理“僵尸企业”进入高峰期。不少“僵尸企业”通过破产清算、重整等途径退出市场或涅槃重生。但也有分析指出,“僵尸企业”主动申请破产动机不足,清理工作仍然面临复杂局面。

依法破产是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渠道。但企业陷入困难后,选择走破产程序的比例长期偏低。有数据显示,我国适用破产程序案件的数量不足美国的0.2%,西欧国家的1.16%。

市场准入机制“放得开”、退出机制“跟不上”,原因在哪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企研究室主任项安波分析,破产立案难、审理慢、执行难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项安波表示:“立案难等执行机制方面的问题与法院的考核体系有一定关系,一个完整的破产案件执行下来,没有几年是不可能的,这个牵涉到的事情太多了。现在司法体制实行员额制,有一些考核指标等等,法官从业绩考核来看,他肯定不太愿意受理破产案件。还有,现在破产申请启动的义务由谁来承担都不太明确。”

另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对企业破产有所顾虑。比如,不少非上市企业主要融资渠道都是银行贷款,一些体量大、负债高的企业进入破产重整或清算后,相关债务要减免。对债权人银行来说就意味着大量的坏账,以及相关贷款担保企业可能引发担保链连锁风险,地方政府也会顾虑是否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项安波说,出于这类考虑,过去对相关企业的处置更多地强调兼并重组,弱化了破产这一渠道。他建议,要发挥破产法真正的作用,克服技术层面的问题。

项安波称:“发挥破产法的作用,依法依规来实施破产;第二个就是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退出机制不畅等还要加以克服。再一个就是要对僵尸企业还要分类处理:适合破产重组的,就依法破产重组;适合破产清算的,就依法依规处置它的存量资产,坚决关闭、退出等等。”

(2017-07-25 08:46:00)

【延伸阅读】外媒:经合组织报告显示西方经济体“僵尸企业”泛滥

参考消息网7月20日报道 外媒称,发达经济体多年来一直维持着扩张性货币政策。即使是在大衰退来临之前,利率仍然相对较低。这种松弛的货币政策使得资源配置存疑,让那些生产率低下的企业得以维持生命,最终降低了创造性破坏的作用。这一点加上其他因素,或许能够解释西方国家最近几年生产率和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

据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7月18日报道,虽然影响生产率的因素可能很多,包括人口结构变化、就业岗位创造、企业真实投资减少等等,但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必须强调创造性破坏因素“消失”这个原因,因为它将明显影响生产率和经济的增长。

创造性破坏的概念是约瑟夫·熊彼特在1942年提出的,它描述的是一个持续“革命”生产经营结构的经济转型过程,随着更有效和更具生产力的新技术的出现,旧的和落后的流程遭到破坏。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企业被迫不断改进,否则就将死亡。熊彼特认为,这个过程是理解资本主义运行的关键所在。

在这种背景下,经合组织在一份题为《经合组织国家中的“僵尸企业”和生产率》的报告中指出,那些本该在竞争环境中消失的企业却依然生存下来,这或许是导致生产率低下以及更有效的初创企业缺乏金融机会的重要原因。

报告强调说:“我们有理由怀疑,由于金融危机遗留下来的一些因素——银行耐心过度、不断延长的货币刺激以及对(生产效率低下的)中小企业的长期支持,那些已经没有活力的企业得以继续存在。”

报告显示,配置给“僵尸企业”(形容那些已经老旧、长期入不敷出的企业)的资源自2005年以来不断增长。这一点值得关注,因为衰退通常意味着总体上重组和改善生产体制的机会。

报告说:“我们认为,创造性破坏这种长期重组的模式曾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中发挥主导作用,它对于理解经合组织国家当前的生产率趋势也是至关重要的。”

与此同时,高效和落后企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不断加剧主要是因为落后企业生产率停滞造成的,这些企业之所以得以生存,很可能是依靠宽松的金融条件并且从政府“救援”中获益。那些老企业、尤其是历史超过40年的企业,最有可能属于这个行列。

英国金融专家霍华德·戴维斯强调,超低利率让某些企业苟延残喘……而新的、更有效率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则难以获得成长所必需的资本。

这位经济学家认为,低利率使得负债严重的“僵尸企业”得以生存更久。他表示,英格兰银行已经承认,如果英国将利率维持在危机以前的水平,那么英国当前的生产率应该会更高。

经合组织的报告用数字说明了这个形势,并强调如果西班牙能够将“僵尸企业”的比例维持在危机以前的水平,那么西班牙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或将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同样情况下,经合组织其他国家的生产率也将有所增长。

资料图:西班牙巴塞罗那街景。(新华/卫星)

(2017-07-20 11:04:00)

【延伸阅读】杭州法院创新破产审判方式 10年清理110家“僵尸企业”

中新网杭州7月13日电 (见习记者 王刚 通讯员 钟法)“十年来,从应对金融危机,到化解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再到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僵尸企业,杭州两级法院综合运用破产清算、重组、和解程序,发挥破产审判职能,护航经济。”13日,在2007—2017浙江杭州两级法院破产审判工作白皮书发布会上,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米表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杭州法院在挽救危困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杭州民营经济非常发达,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这一特征也直接反应在破产重整领域。

位于杭州西湖区的南望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南望公司)是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曾获得中国十佳专利企业荣誉,其生产设备曾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不幸的是,2008年4月,南望公司因多元化投资和高额银行贷款以及民间借贷负债导致资金链断裂,累计负债达到23亿元(人民币,下同),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纷纷起诉。

南望公司债务危机爆发后,在法院监督下,破产管理人提出了“主业保留+原股权清零+债转股”的重整方案框架构思,对有财产担保的债权进行优先清偿;选择债转股的债权人以零价格受让南望公司原出资人的股权;不参与债转股的债权人债权由债转股后的南望公司一定期限内偿付。

当年12月,杭州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在各方努力下,至2011年2月,南望公司的重整计划全部执行完毕。

如此因资金链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在杭州并非个例。2011年开始,随着杭州区域内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不断涌现,法院破产案件数量大幅攀升。

“对此,杭州两级法院将破产案件交由业务水平高、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法官办理,积累审判经验。多家法院也设立破产审判专业庭、破产审判团队等。”许米说,杭州基层法院破产审判专业化建设一度走在全国前列。

而为了推进破产程序具体执行者—破产管理人的市场化、专业化建设,杭州中院采用由社会中介机构独立担任管理人的操作模式。2016年12月,该院又推动杭州市破产管理人协会成立,这为破产程序公平、公正、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浙江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洋公司)系浙江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国际航运企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因国内外航运市场持续低迷,该公司陷入严重经营困境,成为典型的“僵尸企业”。当时,远洋公司债权人共14家,债务金额达109亿元,涉职工290人、持股职工233人。

2016年7月,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债权人向杭州中院提出对远洋公司进行破产清算。当日,杭州中院即指定通过竞争方式产生的中介机构担任远洋公司破产管理人。

通过一系列破产程序,2016年10月,杭州中院裁定宣告远洋公司破产。此后,远洋公司数百名职工得以妥善安置,所涉12艘大型外籍船舶在宣告破产后不到3个月即处置完毕。

正是这些重大案件的审理,为杭州法院重整案件审理、关联企业合并破产案件审理、房地产案件破产审理等积累了多样的审判方式,形成了破产案件审理的“杭州特色经验”。

根据《杭州法院破产审判白皮书》公布的数据,2007年6月至2017年5月,杭州两级法院共计审结破产案件155件,其中促进45家企业重整、和解,促进110家“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盘活企业账面资产148.5亿元,释放土地4109亩、房屋168.7万平方米。“杭州法院走出了一条常态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破产审判之路,”许米如是说道。(完)(2017-07-13 21:39:01)

(2017-07-13 21:39:01)

【延伸阅读】9家支付机构未获续展起底:有僵尸企业 有挪用备付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日讯(记者华青剑)6月26日,央行官网公布的第四批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决定显示,普天银通支付有限公司等9家支付机构续展未获通过。中国经济网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这9家支付机构未成功续展的具体原因。

普天银通支付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上海市)。该公司多年未实质开展业务,持续亏损。截至2016年末,累计亏损9082.86万元,占实缴货币资本的60.55%,公司经营难以为继。

西安银信商通电子支付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陕西省)。监管部门在2015年执法检查中发现该公司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3393.73万元,并造成备付金资金缺口2325.04万元,严重危害客户资金安全,侵害消费者权益。

北京交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北京市)。该公司多次违规变更主要出资人等重大事项,通过违规变更股权结构,将控股股东由北京交广传媒有限公司变更为深圳市七分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属于变相转让《支付业务许可证》;同时,该公司违规变更董事、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管人员。此外,上述变更事项均未按规定报监管部门核准。

北京中诚信和支付有限公司2012年6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北京市)。该公司控股股东北京欧柯莱地咨询有限公司发生多次股权转让行为,导致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多次变更,上述变更均未获监管部门批准,属于变相转让《支付业务许可证》。2013年以来,该公司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属于“僵尸”企业。

山西兰花商务支付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山西省)。支付业务设施不符合相关标准和信息安全要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该公司未提供有效的支付业务设施技术安全证明材料;其核心业务系统外包且外包服务合同过期,支付业务连续性风险较大。

哈尔滨金联信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黑龙江省)。自2014年以来,该公司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属于“僵尸”企业。

安徽瑞祥资讯服务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安徽省)。2015年,该公司未经监管部门批准变更控股股东(涉及91%股权),属于擅自转让《支付业务许可证》。

长沙商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湖南省)。2013年,该公司未经监管部门批准变更控股股东(涉及100%股权),属于擅自转让《支付业务许可证》。该公司多次挪用客户备付金,侵害消费者权益。2015年,该公司挪用214.93万元客户备付金,2016年,再次发现该公司挪用64.05万元客户备付金。

乐富支付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从事银行卡收单业务(全国)。该公司违规开展支付业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商户合法权益,并存在违规转让《支付业务许可证》等问题。此外,该公司还消极对待监管部门的整改意见,在获批《支付业务许可证》的五年间,违规情形不断,其中多次是在被监管部门约谈后且前期违规问题未按要求整改的情况下再次发生。

(2017-07-02 18:52:01)

【延伸阅读】外媒称中国用电影推国企改革:“僵尸企业”破产并不那么糟

参考消息网5月28日报道 英媒称,一部讲述一家中国国有企业“浴火重生”的电影正在上映,这是监管机构为新一轮艰难国企改革争取公众支持的最新尝试。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5月27日报道,尽管僵尸题材电影在中国很受欢迎,但这部关于“僵尸企业”的电影绝对称不上大片。一位退休公务员正在为这部名为《绝境求生》(A Harsh Transition)的严肃纪录片进行宣传,该片要告诉人们的是,破产可能并不那么糟。

“一家企业破产后可以像凤凰一样涅槃重生,”纪录片制作人周放生本周在北京一次放映后对记者们宣称,“看看唐纳德·特朗普。他说自己已经四次宣布破产,再看看现在的他。他现在不是很好吗?他当上了美国总统!”

报道称,破产没那么糟,这一点正是周放生正极力要向人们表明的。中国经济受到了成千上万负债累累所谓“僵尸企业”的拖累,这些企业靠着担心失业和坏账的地方政府苟延残喘。

虽然国企改革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政府牵头进行救助仍是常态。不断攀升的债务水平让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的情形,当时中国重组了国有部门,并对银行进行资本重组。数千万人被迫下岗,所谓的“铁饭碗”被打破。

报道称,周放生这部纪录片已有约上万人看过,主要是国企职工、政府官员、记者和学生。“很多人都有切身经历,所以他们感触非常深,”周放生说。

这部影片记录了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钛白)破产重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阵痛,该企业的前身为一家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沙漠地区的秘密工厂。到2009年,该厂转型生产钛白粉,但难以与数十家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职工士气低落,工厂设备被盗卖,拿不到工资的工人不断闹事。

在两次尝试由民营企业收购中核钛白都失败后,国资委选择将该公司作为破产改革试点。在第三次尝试中,监管机构说服了民营企业家李剑锋来重振中核钛白,并聘请周放生实事求是地记录这一过程。在影片结尾,破产改革最终取得了成功,但这一过程并不容易。

资料图片:辽宁一家国企 新华社发

(2017-05-28 00:33:01)

猜你喜欢
僵尸许可证杭州
杭州
爆笑三国之打架许可证
秦山核电厂运行许可证延续研究与应用
笔记本电脑“僵尸”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全国首批排污许可证落地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银川市放疗许可证发放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