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2019-08-15 19:08陈治强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双师高校教师教师队伍

[摘要]应用型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转型发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关系着地方高校改革的成败。然而在实践中,存在教师转型发展形式大于内涵、配套政策和组织保障不到位、教师自身转型发展的主体意识不强三方面问题,阻滞了地方高校教师的转型发展。因此,需要尽快制定“双师型”国家认定标准,加强社会支持和制度保障,增强教师转型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双子模型”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推进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  地方高校  “双师型”教师  困境与策略

[作者简介]陈治强(1976- ),男,陕西汉中人,安康学院,副教授,硕士。(陕西  安康  7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BY1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4-0074-04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转型,教师转型发展是应用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本文以应用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切入点,以高校教师转型发展为突破,深入分析制约地方高校教师队伍转型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自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进行扩招后,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这一时期,各层次高校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普通高校在扩张的同时,没有注重自身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只是极力追赶“985”和“211”名校,希望自身也能加入名校俱乐部,享受到政策和资源配置的优先权,其结果直接导致了普通高校的办学趋同化,出现了学生“同质化发展”“社会适应力不强”“毕业即失业”等现象和问题,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为解决这些难题,201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鲁昕同志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我国1000多所新建本科高校中有600多所将向应用型、职业教育转变。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从而拉开了全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序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由此可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质量决定了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学校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转型发展。教师队伍实现顺利的转型发展,必将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的成功转型,从而破解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是地方高校教师处于转型期必须面对的抉择,也是地方高校教师处于转型期应有的担当。

二、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双师双能型”教师简称“双师型”教师,是随着高校转型发展对教师能力和要求的反映。虽然“双师型”教师已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取得了教育界的广泛共识,但国家还未制定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这也导致了研究者、各高校教师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理解的莫衷一是。一是“双证书型”教师,认为取得教师资格认证,并取得其他行业资格认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职称型教师,主要指教师不仅要获得教师系列职称,还要取得行业职称;三是“双能或双素质型”教师,主要指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师;四是“双融合型”教师,强调教师既拥有“双证”,又拥有“双素质或双能力”。

其实,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和目的来思考“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就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主要是培养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理论的人才,即能够把理论和社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的人才。因此,教师必须是精通某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人才,就是高校转型发展中所倡导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某领域的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认知,同时通过社会和生产实践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最后在实践中通过分析和总结来发展认知,形成新的理论知识。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具有深厚的水稻栽培和繁殖知识,但他依然亲自下田种植,并指导他的学生进行种植,且强制他指导的研究生必须亲自下田种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水稻的生长过程。正是他既重视理论研究,又重视实践工作的作风,使得科学研究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1.教师转型发展形式大于内涵。部分高校对转型发展的认识不够全面,口号喊得响,实际工作做得少,其结果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评估,对实际工作的意义不大。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师基本是通过理论考试招聘入职的,对入职教师考察的主要是学历、学位及职称,如要求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但很少考虑他们的工作能力、实际经历和实践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培养硕士和博士时,注重理论学术水平,忽视了实践操作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致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又拥有高水平实践技能的人才少之又少。因此,部分地方高校为了完成转型任务,只好要求教师获取其他行业甚至与本专业毫不相关的资格证书,使得“双师型”教师等同于“双职称”“双证书”“双经历”教师。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教师获得证书仅为学校评估工作统计使用,“双师型”证书已流于形式。

2.配套政策和组织保障不到位。应用型地方高校的管理者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向“双师型”转变,但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和细致的工作。教师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与国家政策措施相关,也与教育领域相关,还与社会企业相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应积极发挥相应的政策引导作用。例如,德国在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时,采用“双元制”模式,由政府牵头,协调学校、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三方之间的关系,建立三种责任制的培育模式,强化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因此,我国政府必须从根本上建立教师转型发展的组织架构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保证教师转型发展系统的正常运行。

3.教师自身转型发展的主体意识不强。教师转型发展是由不同要素参与共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都对教师转型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共同促进教师的发展和转型。教师本身是转型发展的主体,教师对自身转型发展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转型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主体意识不强,处于消极等待或观望态度的居多,没有意识到自身在专业发展和变革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的氛围使得教师习惯于象牙塔中安静的环境,习惯于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探究和自我欣赏,而对处于高教变革转型发展的时代感和机遇认知不足,仍坚守原有的发展之道,难以调动其参与转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教师在准入、培训、考核、晋升、职称和奖惩等方面,都以学术为导向,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以致教师的自身发展更多指向科学研究和课题申报。在这种评价制度的指导下,教师只能专注于自身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难以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这些自身和外界的因素都会形成巨大的阻力,制约着地方高校教师的转型发展,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四、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应对策略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质量。面对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转型的现实困境,需要从国家标准的制定、社会支持、制度保障、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当措施等方面构建策略,从而促进地方高校教师的转型发展,确保高校转型成功。

1.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国家标准。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已经取得了广泛的认识和研究成果。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双师型”教师国家认定标准,各省市和地方高校都根据各自的实际和理解,制定了不同的认定标准。这些认定标准存在执行标准不统一、认定机构不统一的问题,尤其是执行标准过于笼统和模糊,存在缺乏量化指标、等级划分不科学、与社会脱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双师型”教师的本质理解,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想化解这些困难,教育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和高校研究机构,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应用型高校发展实际,联合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各学科、各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参考和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加强社会支持和制度保障。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高校教育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也关联着教师、学校和学校主管部门的工作。从长远效益来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成败将深刻影响我国的产业升级。也就是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影响和关系着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必须加强支持和引导,从而确保转型发展的正确方向。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应用知识,要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取,从企业或行业的实践中获取。只有政府积极协调企业、学校、教师三方力量,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打通企业和学校的行业壁垒,才能畅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为此,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明确行业、企业在参与应用型高校办学和培养人才实践能力中的社会责任、义务和权利,从而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3.增强教师转型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引起行动的转变。广大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能力转变的紧迫性和必然性,认识到处于高校改革历史关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摒弃传统的认知误区,积极投身于自我转型发展中。一是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必须转变和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明确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责任,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未来发展情况,有意识、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努力把专业理论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二是地方转型高校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审、晋升奖惩时,将教师实践能力纳入考察范围,从制度上调动教师向“双师型”转变的积极性。三是根据专业发展实际,聘请行业和企业的领军人物,对教师进行指导,定期派出教师到企业和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四是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从而带动其他教师进行主动学习和转变,顺利实现整体教师队伍的转型发展。

4.运用“双子模型”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木桶模型”指出,木桶所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木片的高度。“积木模型”认为,用代表不同能力、不同颜色的小方块堆成一个大积木,代表教师的综合素质或能力,不同颜色的小方块可以做个别调换,而大积木的体积,即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保持不变。这种由“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组合而成的结构模型,称为“双子模型”,既强调教师素质和能力各要素的整体性、整合性,又注重各要素的复合性。

按照“木桶模型”理论,为促使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就要努力提高短板的水平。每位教师都具有独特的学识、能力、经历、个性等特点,他们的成长环境千差万别,其自身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结构也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许多优秀人才的成长案例表明,在能力结构因素中,某些能力或素质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或素质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从而促使其总体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例如,钱钟书教授以国文、英语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种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常用“积木模型”来解释。

根据“双子模型”,从教师队伍整体转型发展角度,一是加强薄弱教师或薄弱专业的教师转型发展;二是加强优秀骨干教师或特色专业的教师转型发展;三是全面兼顾整体教师团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从教师个体的转型发展角度,一是加强教师的薄弱能力和素质提高,促进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二是根据教师个体特点和专长,选择性地发展其科学研究、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促使其特长发展。总之,在教师转型发展中,应用型高校只有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抓手,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况文娟.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7(1).

[2]杨红玲.双创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3).

[3]劉海宏.教师专业化理论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2).

[4]王佩国,郝瑞闽.基于“工程师教育”的应用型本科质量文化再认识[J].职教论坛,2018(11).

[5]杨静,游漫.“双师型”教师及其认定标准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猜你喜欢
双师高校教师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