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韵妙语著新篇

2019-08-16 02:16张澄国
曲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伍子胥吴国听众

张澄国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将中、短篇甚至弹词开篇当作是评弹艺術的基本形态,这着实有些偏颇。长篇因其体量而能充分展现“理、味、奇、趣、细”“说、噱、弹、唱、演”的不同风味。作为一名评话演员,周明华对长篇书目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经过多年书台演出和修改整理,周明华先生创作的《苏州评话:〈伍子胥〉(周明华演出本)》出版问世,评话艺术多了一部长篇书目,值得庆贺。记得2018年春天在苏州一家弄堂书场里,我每天下午去听周明华说《伍子胥》,半个多月几乎没落下一回,很是过瘾。当时我和一些老听客建议明华为每场演出录像,以便温故知新,常说常新。也有部分听客建议他将评话《伍子胥》整理编辑出书,为评弹艺术宝库留下一点资料。明华为这部书准备了13年,没想到从去年开始两年不到,话本就要出版了,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我很是为他高兴。

周明华从艺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是苏州评话资深演员,曾任苏州评弹团副团长、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周明华于1965年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后进入苏州评弹团成为评话演员,他早先师从著名评话艺术家曹汉昌学说长篇评话《岳传》,后拜评话名家吴君玉为师说《水浒》,在演出实践中曾经编演过《红花喋血》《大宋兵马图》等多部长篇评话。周明华热爱评话艺术,热爱苏州文化,常年活跃在书台,他的评话表演说表清晰、叙述细腻、精神充沛、手面生动,深受听众观众欢迎。在担任苏州评弹团领导职务之后,尽管团部和协会组织管理工作繁忙,他还是不忘本行,尽量抽出时间,进书场登台为听众演出。2015年退休后,他的时间更为充裕,演出也愈加频繁。

在长期艺术实践和与观众交流的过程中,周明华深感绚烂瑰丽的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苏州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他很早就萌生了将传统的评话艺术与苏州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的愿望,决心用苏州话讲好苏州故事。进入21世纪,在苏州市文化局、苏州市文联、曲协以及苏州评弹团的支持下,特别是在苏州文艺界老领导钱璎、周良等同志的热情关怀下,他积极投身到弘扬吴文化的行列之中,搜集苏州历史文化资料,考察吴文化历史遗迹,走进社区、乡村、学校、机关,用评话向老师、学生、工人、农民、机关干部讲述吴地历史故事。2006年,他在苏州电视台播讲百家讲坛的《吴史春秋》专栏,连播24集。后又录制了6集《吴国英雄传》,为扩大吴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基础上,他的长篇评话《伍子胥》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觉得周明华创作评话《伍子胥》,在题材开掘上是恰当合适的,有利于人们认识苏州历史,传承吴地文化。苏州是吴文化的核心地,自泰伯南奔建立勾吴①以来,吴地民众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吴文化,吴文化的源头在春秋吴国。600年的吴国史实传说中诞生了许多生动的典故和故事,给后世文化注入了许多优良的基因。谦让开拓、至仁至德的泰伯、仲雍,南游播儒的言偃②,德艺并臻的季札③,精通兵法的孙武,冶技出众的干将莫邪,侠胆义肠的专诸、要离,精明强干的寿梦,固本强基、威震八方的吴王阖闾,乃至不可一世的末代吴王夫差等,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交织成绚烂多彩的吴文化长卷。尤其是吴国一代忠臣良相伍子胥,早已成为吴地民众家喻户晓、尊崇敬仰的人文先贤。伍子胥原是楚人,好文习武,勇而多谋,为报杀父之仇而奔吴。后被吴国委以重任,他出将入相,深谋远虑,编练军队,铸造兵器,转战南北,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都筑城,建造阖闾大城名留青史。他辅助吴王阖闾兴邦建业,西破强楚,北敌齐晋,南服越人,遂使吴国国力强盛、威名远播。后因奸佞诬陷,为吴王夫差所逼而悲壮自刎,其头颅悬挂在吴都城门楼之上。伍子胥死后十年,越灭吴,夫差悔恨自尽,临终叹曰:“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伍子胥对吴国忠心耿耿,英名千古流传,吴地百姓缅怀他、赞颂他,许多历史典籍、文学著作、戏剧曲艺都留下了关于伍子胥的生动传说。每年端午节,苏州民众纪念伍子胥的传统活动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明华以伍子胥为题材创作的长篇评话,较好地展现了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吴国历史,揭示了时代前进的雄壮和英雄落幕的悲怆,反映了创业的艰辛坎坷和世态的炎凉变幻,给听众解读了一部吴地早期的发展创业史。在周明华的精心刻画下,伍子胥跌宕起伏的人生、文武兼备的才能、刚烈侠义的性格,都给听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听众们在体味伍子胥的人生抱负、恩怨情仇中也能得到酣畅淋漓的艺术享受。

除了弘扬吴文化之外,这部长篇评话《伍子胥》还可为评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许多思考和启迪。

一是重视书目创作。苏州评弹界有个传统,评弹艺人除了说好前辈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目外,还要善于创作新书目。过去许多名家常常是自己写脚本自己上台说,如此能在表演中更真切地了解作品效果,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和改进。周明华继承了前辈书家的好传统,他除了说《岳传》《水浒》等传统书外,还注意积累,潜心研究,积极创作新书目。为了创作《伍子胥》,他阅读了大量资料,虚心向专家学者和书坛前辈讨教。评话大师金声伯以及杨玉麟、强逸麒、沈守梅等名家均给了他有力支持,经过多年在书台上的“实战”磨练,《伍子胥》不断修改完善,最后终成正果。周明华踏实稳健的创演风格给年轻一代评弹艺人树立了正面的榜样。

二是坚持长篇为主。长篇评话和长篇弹词是章回性的连续演出,是苏州评弹在历史上最常见的表演形态。过去评弹艺人都有一部或几部看家的长篇书。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将中、短篇甚至弹词开篇当作是评弹艺术的基本形态,这着实有些偏颇。长篇因其体量而能充分展现“理、味、奇、趣、细”“说、噱、弹、唱、演”的不同风味。作为一名评话演员,周明华对长篇书目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在他的心目中,长篇是评弹艺术的生命线,他多次写文章、谈体会,不但在各种场合中呼吁重视长篇,而且自己带头创作长篇。尽管长篇创作工程浩大,难度较高,但周明华不避辛劳,尽可能将自己对长篇评话的全部理解和所有技巧融入到创作中。《伍子胥》就是他一贯坚持的珍贵结晶。

三是正确处理史料与艺术的关系。周明华尊重历史文化,在评话《伍子胥》的创作中,他秉持历史人物真实性理念,给自己定了“七分史料,三分艺术”的原则,以《史记》为主,大量参阅《左传》《吕氏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资治通鉴》等典籍,踏勘众多吴文化历史遗迹,记录和拍摄了不少珍贵人文资料,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史实基础。然而评话艺术毕竟不同于学术讲座,《吴史春秋》讲座可以多讲史料,评话《伍子胥》就不能只讲史料,而是要在史料的基础上去塑造人物,要把人物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说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因为“说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故事”,不仅要叙事,更要通过叙事把人物说“活”,这就需要充实细节和场景,穿插议论和抒情,设置噱头和关子,增添知识和掌故,运用评话各种技巧,通过对史料进行精细的艺术加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进而赢得听众的审美共鸣。为使伍子胥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周明华在艺术加工方面着实下了苦功,他向戏剧等姊妹艺术学习,向老艺人求教,获得了丰富的艺术养料。例如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急白头的故事就来源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和相关民间传说,周明华将之化用到书中,以生动形象的陈述和描绘,突出了伍子胥避难奔吴时危险的境遇和悲愤恐慌交杂的心情。又如吴国打败楚国后,伍子胥竟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疯狂复仇,有的听众不能接受,认为不够厚道。周明华则在书中着重描画了伍子胥在多年忍辱负重后,毁家之仇一朝得报的激烈行为,并介绍了后人对这种行为的不同反应,尽可能让听众在全面看待的基础上理性认识伍子胥的行为。由此来看,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加工的关键在于对史实进行合理化延伸,以艺术想象合理填补史料的事迹空白,如此方能塑造出鲜活灵动但不逾矩的人物典型,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统一,给听众以知识的增益和欣赏的满足。在这方面,周明华下了13年苦功,努力做到了。

因此我觉得周明华先生创作长篇评话《伍子胥》,对弘扬吴文化,对振兴评弹艺术,都是有益的尝试和突出的贡献!我衷心希望他能再接再厉,创演出更多更好的长篇作品。

注释:

①传说周人始祖名弃,为有邰氏女姜嫄所生,在尧、舜时任农师,受封于邰,号后稷,姓姬。弃之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传至不窋(音“竹”),因夏太康失国,失官而返邰。其孙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音“宾”)。公刘传十世为古公亶父,因受薰育、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古公有三子:泰伯(也作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姬昌。泰伯、仲雍为实现父亲的意愿,主动让位,奔于荆蛮,文身断发,这就是“泰伯奔吴”的传说。泰伯、仲雍来到江南,最终落脚于今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句吴(也作勾吴)国。——编者注

②言偃,字子游,江苏常熟人,孔子弟子,亦是“孔门十哲”之一,其言行散见于《论语》《孔子家语》等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中亦有一些记载。——编者注

③季札为吴王寿梦之子,因封地在延陵、州来二地,所以又称延陵季子或州来季子。关于季札的故事很多,最知名的可能是“季札挂剑”(记载于西汉刘向编撰的《新序》)和“季札观乐”(原载于《左传》,但因《古文观止》而流传更广。)——编者注

(本文原为《苏州评话:<伍子胥>(周明华演出本)》序言,本刊有增删。)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伍子胥吴国听众
“千金”的由来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东周列国志(10)
吴国平
千金小姐
听众
伍子胥出昭关
一所学校 一名老师 一辈子坚守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粮食也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