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理念下的 教学设计研究

2019-08-18 03:02陈曦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研学品德

陈曦

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素质教育是改革重点,“研学后教”就是在落实教学改革政策下提出的新型教学尝试。本文首先对“研学后教”的理念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例,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最后对相关教学评价展开研究。

一、“研学后教”的理念概述

“研学后教”是在教学改革政策指导下对课程改革重点目标的深入与延展。所谓“研学后教”分为两个部分——“研学”与“后教”,其中“研学”是指老师在备课设计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更应该在理顺课本知识逻辑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与同学合作的模式共同解决问题;“后教”则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在课程后半部分对学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疑点、难点、重点加以互动、反馈与点评,以便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最后再将课程内容升华并加以扩展,在交流过程中达到学生的思维训练。由此可见,“研学后教”理念是对传统“填鸭式教育”的突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悄然改变教师主导模式,将课堂主体替换为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互动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在“研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家、学校研发了许多蕴含此理念的教学模式。当然,在此过程中不同学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因地制宜,适合自身学校的情况,所以在形式上的确存在不同的地方,但其遵守的都是“研学后教”的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此种理念支撑下设计出的教学模式大多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制定目标,设计课程逻辑;2.建立适合学生自学学习提纲;3.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课堂学习;4.及时关注各个学生状态,予以反馈;5.布置相关扩展习题,举一反三;6.总结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吸收与理解的能力。教师在“研学”及备课过程中应该不仅包括课本知识,更应该掌握教课逻辑,内容中也应包括教师及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内容,准备出符合“研学后教”的理念的“研学文本”。教师事先将“研学文本”的一部分上传至班级共同的聊天平台中,供学生事先预习与掌握课堂基本知识。在课堂上课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課堂反应与讨论情况,并及时结合相关情况加以反馈。而在课后,教师一定要总结课程内容,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反思精神。

二、“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品德与社会》是各省各市各校都必须学习的内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但在目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却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甚至枯燥的现象,因此利用“研学后教”理念进行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将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家乡”的教学为例,进行课程设计:

(一)课前初探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对许多概念只有一个粗浅表面的认识,并没有深入的认识。对他们而言,“家乡”一词只是耳熟能详的词汇,没有更为全面的理解。但“研学后教”这一理念则要求学生在课前也要进行“研”这一环节,探究“家乡”这一词背后所蕴含的各个方面。教师将研学文本上传至公共平台时,学生应该及时对明天课堂的概念进行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点,为课堂提前做好准备,以备学生在课堂中针对自己的困惑专门进行解答。抑或教师提前对班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课前就可以相互讨论难点,甚至组织在一起探究问题、寻找资料等等。学生在此训练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课中深究

《品德与社会》一书正是在教育儿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的品德。而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学这么简单,还需要加以学生自身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在教学“用心体会家乡”这一课时,也应把重点放在“体会”这一词上,在课堂中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家乡的概念与意义。笔者设计了三个活动供其他教研人员参考。

1.“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发现家乡的美”,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各自家乡的资料,并上传至公共平台中;

2.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家乡,并倡议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展示,包括家乡戏剧的展示、风景的展示,凸显家乡人文、自然、地理多角度的美感;

3.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探究自身家乡的积极性,感悟家乡的美感,培养家乡情。

(三)课后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品德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并不能拘泥于课时中,更应该注重课后的体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家乡情,可以提高学生了解家乡的积极性。当然,小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危险系数较高,但可以引导学生跟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了解自己的家乡,从中感受家乡一点一滴,由此作为课后的延伸话题以供小组讨论。

三、“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

(一)遵循创新型设计原则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切记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不能流于大众,一味追求教学改革而忽略适不适合。即使在“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也不能一个“研学案”教学十几年,要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改进,决不能让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二)遵循个性化设计原则

教学过程中,个性化也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每个老师只有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培养出更具“个性化”与创新意识的学生。“研学后教”的理念在番禺区相关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贯彻,在教学设计及实施上有了基本相似的教学模式,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要不断地调整和创新,要允许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法,个性化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三)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老师在最后的点评阶段应该公正客观,但绝不能只是对小组发言人进行点评,还应该对小组内部的成员进行讲解与反馈。除了教师的点评外,也可以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互评,增加组与组之间的沟通,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公正、客观。

(四)遵循民主评价与民主设计原则

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教师在授课时如果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很可能会让学生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片面的想法。因此,民主是教学设计和评价中必须秉持的原则,它包括三个方面:1.教师必须以民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授课,要有足够的包容心,认识不同学生的特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2.对于教学的内容要做充分的准备,以弘扬正面积极的内容为主,绝不能片面地评价社会;3.必须以民主的方式传授知识,不可制造学术垄断现象。

鲁洁教授说:“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品德与社会》课堂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而在品德的培养过程中决不能单单只是课本知识、理论的教学,更应该让学生有所感触,以便更好地感悟品德。结合“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创建以活动为主、寓教于乐的探索式课堂,而这正好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相符合,以此来打造适合的思想品德课程。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研学品德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