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高年级小学生 数学语言能力的探究与实践

2019-08-18 03:02陈四妹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思维语言数学

陈四妹

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外部体现,是学生把外部知识内化成自身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能力标准的要求。

提到培养数学能力,常常想到的是培养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但不得不提的是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要求:要学会合作,并能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且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各个领域《新课标》对数学语言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

而在课堂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想说又不会说,或者心中明白却有理说不清;有的学生怕说、不敢说;有些根本不开口说。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和表述与《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明显的距离。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整个大环境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侵害,数学课堂教学拘泥于“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和“只要会做,不必口述”的传统教育倾向的影响,使学生缺少语言锻炼的机会,从而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展示。

2.受班级学额的限制,学生人数太多,有些不善表现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想说而说不清楚,一些好学生往往没有耐心去倾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不能准确规范地表达数学语言。

也有人为的原因。

1.教师忽视了数学语言的作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述,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因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或有消极从众心理;有学生受学习的兴趣、动机、毅力因素的影响;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从而也影响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发展。

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是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外部体现,是学生把外部知识内化成自身知识的重要手段。“有说必有思,会说必会思。”这说明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只要进行数学学习就必须要有机会 “说数学”,通过“说”理清思路,交流经验,获取知识,才能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数学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下面谈谈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进行的一些实践与探究。

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可从五个方面入手: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引导观察、直观操作、诱导思维。有所针对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对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一、激发兴趣,调动“说”的欲望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而小学生的自觉行为最主要的成分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情不自禁地进行说的活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数学语言能力,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时机,利用“谜语故事”“巧设悬念”“创设情境”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进述猴子分饼的故事:八月十五那天,猴妈妈买一个大月饼,三只小猴子都争着想多吃点。大猴子分得月饼的1/3,很不高兴;第二只猴子分得月饼的2/6,得意洋扬扬;小猴子分得月饼的3/9,兴高采烈。想一想:谁分得多?为什么?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说小猴子分得多,有的说三只猴子分得一样多,并分别阐述了思考过程和理由。这样由兴趣促使思维,再用数学语言陈述出来,培养数学语言能力。

不论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入,还是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提问及教学的总结,都可以通过引发兴趣,让学生自觉参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说”的话题

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教学媒体,能激发学生動口动手动脑。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中所提的问题能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学生觉得不陌生,有生活的体验,会因此变得有话可说,就能一反沉默无声的常态,变得敢说敢道。

如教百分数的意义时,出示一组熟悉的“面孔”:六年级的体育合格率为98%,优秀率为87%;同学们在课堂上的举手率为92%;糖水的浓度为45%。然后提问: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这些生活实际的问题与百分数的意义相结合,不但能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而且叩开了学生语言思维的心扉。

再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让学生算账的情境。“买一支笔用去3元8角,买一个笔记本用去4元2角5分,那共要花多少钱?”学生很快说出以下的计算方法。

①3元5角+4元2角5分=7元7角5分

②3.5元+4.25元=7.75元

③3.5+4.25=7.75元

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同学们发现,无论用什么形式计算,都是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分与分相加,即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从而让学生动口说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从中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引导观察,提示“说”的内容

观察是语言陈述的前提,语言是观察的外部反映。积极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书本的插图、实物图形、线段图、操作演示,把所观察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能促使学生学会如何概括及表述出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数的因数个数,从而很快地说出质数与合数的特征,概括出它们的概念。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为重点抓住形体的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立体图形的特征,可先用实物模型,诱导学生按“面、棱、顶点”的顺序,从不同角度观察,从而激发学生口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有关概念。

四、直观操作,指引“说”的方向

无论是学习运算定律、法则,还是推导图形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等知识,教材都是以操作的方法来实现的,操作的过程也指引了学生阐述这些定律、法则及公式的方向。因此,加强实际操作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23-7时,可让学生带着“怎样从23中减去7?”这个问题,同桌的同学一边摆小棒一边讨论。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及方法各抒己见:①先拆开一捆是十根,从十根中拿出七根,剩下的三根和右边三根放在一起是六根,再把六根和一捆合起来是十六根;②先拆开一捆十根,与三根合起来是十三,再从十三根中拿出七根,剩下六根,最后把六根与一捆合起来是十六根;③先拿出三根,再拆开一捆是十根,从中拿出四根,剩下六根,再把六根与一捆合起来是十六根。学生在操作感知的基础上,促使语言叙述能力发展,从而总结出解答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整十数和一个十几数,先算十几减几,再把所得的差和整十数相加。

五、诱导思维,训练“说”的思维顺序

学生能不能把所观察、思考的数学问题准确地表达出来,会不会说算理、法则、定义,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导的方法。诱导思维恰当、有力,学生自然会说。

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买来的大米多少千克?要让学生理解并口述解题思路,我采用下列方法层层诱导思维:①单位“1”怎么找?②怎样把这道应用题缩写成一个简单的文字语句?③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等量关系怎样?④怎样利用等量关系列式解答?因诱导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受启发后,不但掌握较复杂的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还能有条理地、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其解答过程,提高数学能力。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情境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使用数学语言的机会,以行促说,以说促思,使学生思维过程清晰化、条理化、深刻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拓宽思维空间。

猜你喜欢
思维语言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