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叔

2019-08-19 01:47罗贤慧
当代人 2019年7期

财叔是我的堂叔。

我老家的人起名字,首字是姓氏,中间是行辈,只有最后一个字要费点心思。当初二爷老来得子,出于某种美好的期望,他给这唯一的儿子起名为“财”。这本来无可厚非,可二爷显然忘记了,按照传统五行命名的说法,他给儿子起这个名字,似乎就暗示了——这个儿子天生命里缺“财”。果然,财叔虽习得一门好手艺,又生性勤俭,却仍是一生清贫。这是后话。

财叔不到八岁的时候,二爷和二婆就双双离世。村里人怜他孤苦,今日东家叫他去搓几根玉米棒子,明日西家让他去摘几个棉花桃子,其实那点儿活主人随便赶点儿手也就出来了,只是借口给他顿饭吃——自己干活换来的饭,吃得安心。遇上换季时节,张家婶儿李家姨的孩子又长高了,原来的衣服再不能穿,也都洗洗干净缝补好了送给他。所以财叔虽是自幼失怙,却无意中应了乡里孩子“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风俗,比同龄人都长得茁壮结实。

因为“名里有财”,财叔总是被乡邻们戏称为“财神”。他长得也像财神,不过不像庙里锦衣玉带、冠冕朝靴、脸色白净的比干、范蠡,倒像是道观里骑着黑虎、手执银鞭、黑面浓须的赵公明,就连说话的声儿也像长坂坡上的张飞一样,哇呀呀呀隔了整条沟都能听见。只是虬髯黑脸大嗓门儿的财叔空有一副“武财神”的大块头,性子却像“文财神”一般和善得紧。一百多斤的壮汉子,走路脚步放重一点都怕把蚂蚁的腰杆踩断了。他尤其喜欢小孩子,我们总是趁他不注意,隔老远从他背后冲上去,蹬着他的腰腿几步爬到他肩上,然后想象自己是战场上的大将军,手往前一挥,“冲啊!前进!”他就驮着“将军” 在一群“敌人”里冲杀驰骋。直到我们玩得筋疲力尽不亦乐乎,才从他肩膀上溜下来,下来时还常常顺手恶作剧地揪下他的几根胡子。他疼得嗷嗷直叫,却还是望着我们摇着头大笑。

财叔唯一一次和人打架——应该叫被打——是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那年夏天,特别流行一部叫《恐龙特急克塞号》的动画片。每天下午放学,学校旁的小卖店就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都是我们这群不愿回家的猴孩子。我们当然没钱买东西,全副心思都只为守着那台村里唯一的黑白电视机,看一眼克塞号的超级英雄们,甚至没人想起趁店主人不留心时偷偷伸一只指头到盐池子里沾点盐末儿放到嘴里去——那是我们平日里常干的事,店主人一不留神,盐池子里就多出几个指头窝窝,他只能冲我们跑远的背影笑着骂一声:“这群小饿痨鬼!”那些日子,我们骑在财叔肩頭冲杀的时候喊的也不再是“冲啊”,而是“人间大炮,发射”,或者是“时代战士,克塞,来了”,总觉得自己就是克塞那样拯救世界的英雄。

那天我们还是一放学就往小卖店冲,却发现在我们之前那里已经围了一大群人。我从大人们的胳膊堆里钻进去,看见财叔叉开两腿蹲坐在地上,一只胳膊扶着膝盖,一只胳膊垂在胸前。地上一滩鲜红的血迹,旁边是几绺被血浸透的头发。村里的赤脚医生宋大伯正拿剪刀在他头上比画着,动手间又是一绺带血的头发掉下来,然后是针啊线啊过去过来拉扯了好一阵,接着用一卷纱布在他头上一圈又一圈地绕,绕了半天,最后在后脑勺上打一个结。旁边的婶婶娘娘们牙疼似的嘶嘶吸气,财叔却哼都没哼一声。包完了头,宋大伯扶起财叔垂在胸前那只胳膊,“咔嚓”一响,女人们又是一阵惊呼,财叔的牙槽骨也明显紧绷了一下。“还好只是错位脱臼,骨头没有断。”宋大伯一边说,一边用夹板和纱布把那只胳膊固定在财叔的胸前。“这个李二娃,太不像话了!”“就是。屁正事不干,只晓得赌。打了人还跑得鬼影子都不见!”“以后看他还有啥子脸回双龙沟……”大人们纷纷斥责,义愤填膺。

晚上回家,我从父母嘴里听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湾里幺爷的独子李二娃今天又回家拿钱赌博,幺爷不给,他就拳打脚踢。财叔正巧碰上,就冲上去拦着,好言相劝。哪晓得李二娃输红了眼睛,一心只想拿钱翻本,一扁担砍下来把财叔脑袋砸了一道口,接着把幺爷拼死护着的蓝布包扯了去,财叔抱住他的腿让他把包留下,那是幺爷最后一点救命的钱,他一脚踢在财叔抱他的手臂上,一趟风似的就冲出了门。幺爷的哭喊声惊动了附近的邻居,大家这才把财叔送到村卫生室——就在小卖店隔壁,然后就是我下午看到的那一幕。

李二娃打人跑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财叔把幺爷接到自己家里,当亲爹一样侍奉。幺爷过意不去,财叔就宽解他说:“幺叔,二娃要不是因为那天情急之下误伤了我,也不会跑出去不敢回家。小孩子不懂事嘛,惹了祸就赶忙躲起来。既然是我把您儿子吓跑了,自然该由我给您养老。”

那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出去“下海”、打工,回来都说在外面轻轻松松,一个月挣的钱比家里一年挣得都多。也有人撺掇财叔一起出去,他年轻力壮,又不拖家带口,出去一准挣大钱。可财叔笑笑,不说话,他放心不下幺爷。于是财叔一直留在村里,农忙时赶完自家的春种秋收就帮劳力不足的人家打打突击,农闲时节就在附近打打小工——那些在外面挣了钱的人,都喜欢回老家盖楼房,财叔是方圆几十里手艺最好的砖木匠。不过,虽然盖了那么多漂亮的楼房,财叔却一直和幺爷住在他那两间石木小青瓦房里。幺爷一直病着,常年不能断药,财叔挣那点儿钱,多半都熬进药罐子了。热心的姑婶婆姨们也给他说了好多门亲事,可人家一听说他连砖房都没有一间,面都懒得见就回绝了。好容易遇上一个肯上门看看,却发现他还帮人家养着一个病病歪歪的老人。姑娘看上了他这个人,只提了一个条件——把老人送走,人立马就嫁过来。可他就一句话:“幺爷不能走,这老人我养定了!”气得媒人直跳脚。直到他上了40岁,这年纪在乡里,就算是盖了楼房没有老人,也没有姑娘看得上了,才渐渐少了人给他操这份心思。背着他,大家都叹惋,这么一个好人,竟没个好命!

我们都以为,财叔这辈子就这么守着幺爷过下去了。直到前年冬天,李二娃竟开着一辆小车回来了!从车里走出来的李二娃不仅穿得衣冠楚楚,还带回一个打扮妖艳的女人,简直算得上是衣锦还乡!衣锦还乡的李二娃在老屋旁边盖了三层小洋楼,但原来的老屋并没有拆。他到财叔家,递上一支烟说:“哥,这些年感谢你帮我照顾老爹!现在我回来了,就不劳烦你了。”财叔笑笑:“没啥,都是应该的。我小时候吃百家饭,幺爷的桌上也常有我一副碗筷。”

幺爷被李二娃接回家后并没有住进新楼房,而是被安置在那间瓦都快挂不住的老屋里。后来,隔三差五的,总有乡里的干部到老屋里看望幺爷,有时候还有县里的干部来。他们来的时候都不空手,常带些粮油蔬果,逢年过节时还会送些现金。不过,他们前脚刚出门,李二娃后脚就把那些东西和现金收了去,说幺爷不开火不出门,留着东西和钱也没用。

后来,李二娃找到村委会和乡政府,说幺爷住的老屋是危房,让政府给他修一套安置房。人们这才知道他为什么回乡,为什么要把幺爷接回来。原来当年他跑出去后,就和幺爷分了户口,幺爷的户籍本上只剩幺爷一個人。精准扶贫政策下来时,李二娃还没回乡,村委会考虑到幺爷年迈多病,就把他纳入扶贫对象——无劳动力无收入的“老人户”。李二娃是冲那套贫困户安置房来的。

为了落实幺爷的住房,镇上几次派人下来调查。幺爷一张老脸羞得乌青,觉得没脸见人,便用木炭在墙壁上写上:“领导们,我有儿子,我儿子有房有车,我不是贫困户!”再有人来,他便闭门不出。

李二娃气不打一处来,把幺爷大骂一顿,回头跟女人吩咐:“从今天起不给他饭吃,看这老东西硬气到几时!”

第二天,财叔在镇上茶馆里找到李二娃,递上一支烟说:“兄弟,你一天天也忙,不然我还是把幺爷接回去吧!”李二娃乜了一眼,没接烟:“背时老不死的!跟我没得关系!你爱假充好人就接去!——八万!哈哈!老子糊了!”

财叔又把幺爷接回了家。

之前镇上安排结对帮扶幺爷的是位女干部。幺爷被接回财叔家后,她仍然常常在进村扶贫时来看望他。一来二去,她跟财叔也熟稔起来。她本是中年离异,前夫好逸恶劳,还常常在喝得烂醉后打人,她忍无可忍,在几年前离了婚,因为怕女儿受气,一直没有再嫁。她来财叔家看望幺爷的次数多了,两个人眼睛里便开始有了异样的东西。热心人一撺掇,这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今年春节回老家,在路上碰到财叔,他正背着工具箱骑着摩托车往镇上赶。我跟他招呼,“叔,节还没过完呢,这又忙着出工啊?”他嘿嘿一笑,黝黑的脸膛泛起一丝红晕:“你婶儿快生了,这不挣奶粉钱呢嘛!”“呵!这是大喜事啊!到时候记得通知我,我给弟弟包个大红包!”“一定一定!”他答应着,摩托车“轰”的一声蹿了出去。

我望着远去的摩托车,忍不住笑。我们这群当年骑在财叔肩上长大的猴孩子们都早已有了孩子,如今财叔终于也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了。不知道这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将来骑在他的肩上,会喊着“前进,冲啊”,还是“克塞,前来拜访”?或者是另外的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什么口号。在他小小的心里,一定也和当年的我们一样,觉得自己就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只是,他一定不知道,自己正站在英雄的肩上!

(罗贤慧,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湖南文学》《时代文学》《四川文学》《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等刊物发表,部分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散文选刊》转载,多篇入选各种年度选本,著有散文集《挂在睫毛上的月光》、小说集《疏影》。)

插图:杨慧斌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