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的正向引导机制研究

2019-08-21 10:46张蕾杨国华皮筱娟罗滢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5期
关键词:新媒体

张蕾 杨国华 皮筱娟 罗滢

摘要:当下,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表达意见及公共参与的主要渠道,多元化的网络媒介对人们的认知方式及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多元的信息也传输着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这给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从加强网络意见表达引导的必要性分析出发,结合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表达的特性研究,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机制的构建路径,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表达;正向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063-02

一、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表达的特性

1.网络表达主体的平等性。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表达的主体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下的“少数人”,新媒体技术及多元化平台为网络参与者提供了多渠道的表达机会,社会大众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一位网络参与者在新媒体平台中都拥有平等的网络表达的权利及机会,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表达方式呈现平等性特征。

2.网络表达客体的多元性。新媒体技术构建的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匿名性和无边界性等特点,信息的传播、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表达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特征,这种多元性为网络表达提供了更为自由和多样的空间。但由于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较传统媒体时代弱,信息传播监管呈现松散状态,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态度交织碰撞,网络空间中既有积极正向的正面舆论,也充斥着负面舆论,这种多元性对网络表达的正向引导工作也造成了一定阻碍。

3.网络表达内容的偏差性。新媒体平台的低准入标准及参与者的平等性,使大多数人在新媒体平台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尤其是作为网络主流力量的大學生,其空前的话语权使他们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但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网络主体的道德约束偏弱,网络平台的监管难度较大。如果大学生自律意识不强,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及错误舆论的影响,导致其表达内容容易出现偏差。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表达引导的现实必要性

1.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网络平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在新媒体语境下,纷繁复杂的信息向作为其主要受众群体的大学生灌输着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新媒体逐渐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这就要求高校要从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认识大学生网络表达正向引导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表达方向,探索正向引导机制,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媒介进行表达及公共参与。

2.大学生话语权方式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广泛普及应用,使作为网络运用主体的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也使传统话语权逐渐向网络话语权领域转变。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相较于传统话语体系,网络话语体系是一个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话语体系,话语主体能够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自己的思想、态度及需求,大学生群体在其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主动权。但由于网络的放大效应会使某些话语对他人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大学生在充分行使话语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性判断,极易出现非理性情绪化表达或被网络舆论风向引导的情况。因此,高校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网络表达的正向引导工作,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其话语权。

3.国家政策的积极导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健康发展,曾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以及“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等论述。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通知,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建设网络宣传骨干队伍等提出要求。这不仅体现出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网络舆论及宣传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高度重视并支持高校在大学生网络表达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正向引导机制的构建

从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网络表达正向引导的必要性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社会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无论是作为表达媒介的新媒体平台,还是作为表达主体的大学生群体,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媒体语境向大学生灌输着良莠不齐的多元信息,大学生话语权的转向扩大了其网络表达的主动权。此外,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做好网络宣传工作和把好新媒体这一关键方向对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意见表达主体的素质。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正向引导机制的构建,要从意见表达主体即大学生群体的素质提升做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网络空间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已逐步向线上进行转移,只有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看学生之所看,想学生之所想,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表达内容、偏好及特征,才能真正做好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整体素质,避免其在网络表达中出现行为偏差。

2.培养“网宣骨干”队伍,构建积极正向的网络舆论场。新媒体意味着其使用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网络访问获取其关注的信息,即时表达其观点及意见,它的平等性、自由性同样也带来了无秩序性、分散化等问题。传播学理论中关于“意见领袖”的论述认为,意见领袖可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为他人提供信息且对他人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要做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表达的正向引导,就要建立一支能够发表正向且具有影响力观点的“网络宣传”骨干力量,引导大学生就热点时事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见表达,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此外,网宣骨干队伍不仅要时刻关注舆论,做好正向引导工作,还要建立其观点阵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客观理性的分析,树立自有的新媒体公信力。例如“共青团中央”和“青年观察家”等网宣队伍,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在网上发声亮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3.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建立互通互信的对话机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高速、透明,但追根究底,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始终是现实世界在网络世界的再次加工及呈现。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获得了更多话语权,其网络意见表达也是针对现实世界中事件或问题的观点态度的反映。基于此,要做好这一群体的网络表达引导工作,既要重视发挥“线上”引导作用,弘扬正确、主流的价值观念,又要注重开展“线下”对话,关注其思想动态及其舆论焦点所指向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互通互信的对话机制是一种平等、开放、互动的对话机制,对于学生群体的思想观点及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只能积极地以对话、疏通的方式解决,不能采取压制、回避的态度,只有将“线上”、“线下”打通,才能建立通畅互信的对话机制,进而对大学生网络表达进行有效的正向引导。

参考文献:

[1]陈志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10):57-59.

[2]李洪雄.加大引导力度 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57-59.

[3]秦永和,徐璐.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7,(2):88-91.

[4]常凌翀.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11):107-112.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