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发展

2019-08-21 10:46刘杰梁琼尚婉婷章腾董晶荧贾月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5期
关键词:就业率资源环境

刘杰 梁琼 尚婉婷 章腾 董晶荧 贾月慧

摘要: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农业基础科学,对于培养农林类高等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专业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发展历程;经过专业课程改革,拓宽了专业面,切实提高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的教育质量;基于2014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研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0.68%,与其他专业就业率无显著差异,但其变异较大,为14.38%;该专业所处高校类别就业率有所差异,其中综合类最高;专业所属高校地处经济发展区间就业率东部最高(92.28%),西部次之(88.53%),再次是中部(87.49%)。在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解决现阶段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将继续做出突出贡献。

关键词:资源;环境;专业改革;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079-03

1997年4月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原农学本科专业土壤与农业化学(090108)[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名为:土壤与植物营养学(0212)]、农业环境保护(090305)、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090604)以及理科的农业气象(070904)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090403),隶属于农科本科专业中的环境生态类。199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确定成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1]。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第四次修订的新专业目录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090201)隶属于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2]。目前全国共有50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其中985高校一所,211高校15所。专业介绍中指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1]。成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对解决我国一系列农业污染和环境生态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资源严重不足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成立并办好这个专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产生

農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产生是社会的需要,有其历史必然性。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关注度不够,一直使用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经营方式发展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成就,但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水体污染加剧;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乱砍滥伐非常严重,森林覆盖率锐减;草地退化面积大大增加;由于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致大气污染日益加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和退化,直接导致我国大量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污染问题导致粮食减产约1200万吨。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总数约为全世界人口的22%,所以粮食生产是我国最重视的农村经济问题。我国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总体来看,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常常出现各种资源的组合错位,并且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环境与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农业污染问题,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环境科学与农业资源的融合成为趋势,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设置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该专业的前身主要是土壤与农业化学,土壤农化较为单一,主要研究植物营养、土壤、肥料等问题。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涵盖众多学科知识,包括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气象学、林学、水产等学科,可以研究并解决除植物营养、土壤、肥料外的诸多问题,比如生态失衡、气象、水污染、水利、遥感、农业资源管理、渔业等[2]。

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改革

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起源于1930年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立,随着国民经济的需求,各大高校纷纷成立相关专业,至1997年正式命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1],已有近90年的发展历史。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课程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此外,该专业是由其他几个专业合并而来,将几个专业的课程内容融合为一体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革,力求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专业课程的变革,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

(一) 理论教学体系依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改革

1.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本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体育等,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奠定了丰富的社会认知、扎实的基础技能以及雄厚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基础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尤为重要,在理论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大,课时多,学分多。通过基础课学习,学生掌握了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强化了学生对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了基础。

2.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本专业的前身为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业化学分析三门课程。经过近90年的发展,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根据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社会现状,专业课程延伸到除土壤、肥料以外的水、大气、资源遥感、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主干课程也调整为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符合时代需求。

3.拓宽专业口径,扩大选修。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使本科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本专业设置了许多合理的选修课,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选修合适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发挥特长,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二)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綜合素质

实践教学能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农业资源与环境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验技能,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该专业尤为重要。本专业成立之初,专业教学就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具有更强的动手、思考、分析、归纳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高校以“重基础,重实践”为原则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各高校的改革通过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逐步实现实验室对学生的随时开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具有重复性和被动性,且实验内容大多陈旧,这类实验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成果

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是高校得以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对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考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如图1A是2014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与其他专业就业率比较,从分析的结果来看,虽然其他专业就业率(92.34%)略高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90.68%),但二者没有显著差异。在农学类专业中(图1B),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与其他专业就业率同样没有显著差异。

从图1结果可以看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就业率有较大的变异系数(15.86%)。为了分析其变异原因,本研究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在高校的类型及高校所处我国经济发展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如图2A、B)。从高校类型来看,综合类高校就业率最高,为96.14%,其次是师范类,为92.11%,最差是农林类,为88.30%;从高校所处经济发展区来看,东部地区最高,为92.28%,西部次之,为88.53%,中部最低,为87.49%。虽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高校类型和高校所处经济区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此外,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属农学学科门类来看,其2014年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2.07%,在12个门类中排名第六位(图3),展现了良好的就业前景。

四、结语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曾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专业人员在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全国土壤普查、肥料的合理使用和推广等方面的辛勤工作,为解决我国基本温饱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解决现阶段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等方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将继续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0-191.

[2]《招生考试之友》编辑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J].招生考试之友,2012,(22).

猜你喜欢
就业率资源环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