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2019-08-21 02:27顾梦颖
财讯 2019年19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

摘  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种类、动因三个方面对中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能把握近年来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的主要现状与趋势,并据此提出未来可能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文献梳理;未来方向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由于其具有普遍的存在性和广泛的影响性,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而且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的向前发展,因此在会计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西方经济学界和会计界已经进行了全面多方位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日臻完善的基本理论。我国对其研究还不到十年的历史,理论也不够完善。而到目前为止, 国内资本市场的盈余管理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十分必要。因此本文进行了盈余管理多方面的研究梳理,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一定贡献。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研究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外研究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以William Scott(1997)为代表。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第二种观点是Katherine Shipper(1989)年在信息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有利益的披露管理。第三种观点由保罗·M·希利(Paul·M·Healy)和詹姆斯·M·瓦伦(James·M·Wahlen)提出来的制度观下的盈余管理,他们指出,从与会计准则制定者相关的目的研究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目的在于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据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我国的会计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其他方法,寻求对自身有利的利润结果。

三、盈余管理的种类研究

盈余管理主要有两种类型:会计操纵性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和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涉及对会计处理方式等的选择以达到掩盖或伪饰真实的业务表现。真实盈余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利用真实会计活动为手段影响现 金流量,最终形成对于利润的操纵,从而影响财务报告的披露结果。应计盈余管理并不会伴随着公司真实经营活动的改变,而是通过对会计方法等的选择来反映公司的活动,相比之下,真实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改变公司的真实经营活动来增加当期的收益。两种类型的盈余管理都是管理者出于增加或者降低盈余的目的,一种影响经营活动而另一种则对经营活动没有影响。

四、盈余管理的动因研究

(1)国外盈余管理动因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大多认为盈余管理的动因包括政治成本动因、监管动因、契约动因。

1.政治成本动因

在企业的外部环境中,政治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政治环境的改变可能为企业运营带来一定的成本。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企业盈余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增加运营成本。政治成本理论认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将可能造成潜在的财富转移问题,企业管理者将采取会计程序或实施会计选择来减少财务转移,以使公司表现出较低的获利能力。

2.监管动因

第一,反壟断监管(反托拉斯)与盈余管理。

Jones(1991)等人认为许多巨型企业、战略性生产企业(如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和垄断或接近垄断的企业(如电信和能源电力公司)由于自身特点会受到明显的政治关注,在其报告盈余较高时容易引起媒体和消费者的注意,政府迫于政治压力往往会对其开征新税、进行管制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为企业带来不可忽视的政治成本。企业为了减少政治成本和避免政府利用会计数据来限制企业行为,往往采用能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降低当期报告盈余。

第二,行业监管与盈余管理。

一些行业(如银行、保险和公用事业)容易受到严格的行业监管,银行业的规范要求银行必须达到以会计数字衡量的一定资本充足率,保险业的规范要求保险公司要符合最低财务质量标准,而公用事业有史以来一直被规定收益率并且只允许赚取正常回报,这些监管政策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费用。行业监管通常直接与会计数据相联系,从而激发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促使通过管理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来应对监管。大量证据表明临近最低资本要求的银行具有高贷款损失准备和低贷款注销额,并且确认了非正常的证券投资组合利得。

第三,避税与盈余管理。

Boynton等(1992)认为避税是短期盈余管理最明显的动机,因为就短期来说通过调节企业当期盈余的高低能够影响到当期的应纳税额,或者达到延缓支付税款的目的,从而节约公司当期的现金支出和增加营运资金,对提高公司当期的盈利水平和改善财务状况具有很大帮助。

3.契约动因

第一,管理层报酬契约。

在代理理论下,管理层的报酬常常会受到企业盈利情况的影响,管理当局往往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各种会计政策,通过控制和采用适当的编报方法,以达到管理层报酬最大化的目的。

Healy(1985)认为因为基于会计盈余的奖金报酬是管理者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具有运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来增加奖金报酬的动机,从而提出了报酬最大化的盈余管理假说。DeAngelo(1988)研究了当公司处于代理权争夺情况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公司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盈利状况便成为管理层与股东进行代理权竞争成败的关键,因此公司原管理人员将有动机来调高账面盈余以保护管理层的利益。

第二,债务契约。

实证会计理论认为那些违反债务契约或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将会作出调增收益的会计选择,来减轻或逃避负债契约的限制(Watts and Zimmerman,1986)。

(2)国内盈余管理动因研究现状

由于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我国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国外也有所不同,IPO、配股再融资以及防亏、扭亏、保牌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三个动因。

1.IPO动因

王志强和刘星(2003)通过对1999年融资再上市时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了公司管理层在融资上市时为了取得一个较高的价格而存在操纵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时发行时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的公司,其后期平均回报率就越低。蒋义宏、魏刚(1998)的研究表明,ROE在10%左右的公司操纵ROE使其高于10%来达到配股标准。肖星、过晓燕等(2000)发现,拥有配股权的临界公司的应计利润总额显著高于非临界公司。这一系列证据都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会采取盈余管理来帮助IPO行为。

2.配股再融资动因

配股再融資是公司上市后筹集长期资金的主要渠道,为了达到配股再融资调减,企业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进行盈余调节。戴捷敏和孔玉生(2008)的实证研究表明,处于配股区间的公司的确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处于配股区间中的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数和其盈余 管理程度都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3.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

张田余采用案例分析法,对1997年的22家扭亏公司(15家1996年首次亏损,7家公司1995年、1996年连续亏损)进行分析,揭示出这些公司扭亏的手段有:巨额冲销,潜亏挂账,重组受益,短期投资收益,补贴收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长期投资处理方法及合并范围的改变,会计方法的变更,出售和出租资产,关联交易和其他。

五、研究展望

在盈余管理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与经济背景,国内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也提供了许多未来有待解决的方向。

(1)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的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一项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离不开制度背景。目前国内盈余管理的研究,多数是借鉴国外的计量方法验证国外研究结论在国内的存在性,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在计量方法上无法突破,而主要在于对于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分析不够深入。在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市场机制在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在逐步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方式、手段、后果等与西方国家的盈余管理有何异同?是否有其特有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与我们的制度背景有何联系?用制度背景的发展变化能否解释?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不同的企业类型其盈余管理有何异同?分别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研究这些问题都必须植根于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

(2)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的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

已经有大量研究证实我国企业存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也有研究提供了我国企业存在真实盈余管理的证据。那么有必要进一步细化以下问题:在中国现有的制度背景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两者存在的背景有何异同?两者是否存在替代效应?什么因素影响着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已有的文献更多侧重于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而只有很少文献关注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研究(Cohen et al.,2008;李彬等,2009、2011)。事实上,盈余管理的方式选择是盈余管理研究的前提,只有在特有的制度背景下,明确企业更倾向于采用何种方式的盈余管理,进而选择相对应的计量模型,由此才能够有的放矢,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研究目标。这将是盈余管理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彬,张俊瑞.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来自销售操控的证据[J].管理评论,2010(9).

[2]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09(21)

[3]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30-36

[4]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5]蒋义宏.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实证研究[N].中国证劵报,1998-03-15(3)

作者简介:顾梦颖(1995—),女,汉族,江苏盐城,学生,硕士在读,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审计与内部控制。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
股权融资方式下盈余管理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相关问题及应对
定向增发、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及防范措施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会提高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