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文艺:重构“网络青年”新知识谱系的知本力

2019-08-22 04:29张佳莹
消费导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

张佳莹

摘要:青年是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2019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突出强调了“网络”和“青年”。在新一轮重大科技和产业革命、再全球化、人口周期运动年轻世代更迭和需求升级之中,网络和青年又被连接成一个整体——“网络青年”。在互联网+新文艺作为重要抓手的推动下,“网络青年”亟需在堅持“知识仍然是生产力”的观念下,重构自己的知识谱系。庄庸、王秀庭合著的“互联网+新文艺”系列专著如《从“畅销书时代”到“后主题出版时代”:互联网+出版“供给侧改革”战略研究》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为中国青年“网络阅读”、重构知识谱系、打造“网络青年知本力”,提出了全新理念与技术操作指南。

关键词:网络青年 知识谱系 互联网 新文艺 强国时代

2019年1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明确提出“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防范政治安全风险”放在了第一位;“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政治安全”的论述重点;在“意识形态安全”中,突出强调了“网络”和“青年”这两点。

网络和青年是新时代国民思想生态重塑的两大焦点。在新一轮重大科技和产业革命、再全球化、人口周期运动年轻世代更迭和需求升级之中,网络和青年又被连接成一个整体——“网络青年”。因此,“网络青年”,培养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重塑新国民意识形态体系,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保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政治安全等重大风险、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现实攻关问题。

如何“网络青年”,转场升维,重塑其核心价值观、国民意识形态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互联网+新文艺是重要抓手,重构“网络青年”的知识谱系是重要途径,打造“网络青年知本力”是最终落脚点。庄庸、王秀庭两位学者,在合著的“互联网+新文艺”系列专著之中,明确指出,网络青年是互联网+新文艺的主要受众群体,而“互联网+新文艺”又作为文艺和技术结合的新形态、业态和生态系统,本质上具备国民意识形态体系重塑功能。因此,以互联网+新文艺为重要抓手,可以重塑“网络青年”核心价值观、国民意识形态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一系列新的知识谱系,最终打造“强国时代中国青年”的“未来知本力”。

一、大势所趋:“互联网+新文艺”倒逼“网络青年”重构知识谱系

当下的中国青年,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可以说是“网络世代”。

他们之中,有的可以算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之中——这些人往往难以想象没有互联网的世界;有的虽然算不上“原住民”,却也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受互联网影响颇深——信息的便捷获取、交流的便利渠道等,都让他们难以习惯没有互联网的生活。

它们不但改变了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模式,也改变了其信息、知识消费和学习方式,也将其自身的信息和文化需求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细致化,“这种‘细分的需求变化称之为‘裂变,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正在不断‘裂变成更小、更细、更加多元的细分需求。再加上数字阅读、屏阅读、移动阅读等“网络阅读”,成为中国青年“知识消费”主流模式,并推动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动漫、短视频、知识付费等互联网+新文艺类型、作品与内容形态的出现与诞生,倒逼“网络青年”重构自己的知识谱系。

“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知识能赋予青年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网络能为青年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和渠道。学无止境,非学无以广才。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程度不同,对国家的未来——青年的要求也不同。青年在网络时代接触的知识远胜从前,因此社会对于青年在知识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网络时代赋予了青年接触各种知识的便利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对青年成人、成才、成功、成就的衡量标准。互联网上的知识是无止境的,青年的求知行为也应该是无尽头的。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一种追求知识的行为,都将奠定了青年的“未来知本力”——知识就是生产力:青年在求知过程中,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和阅历的日益提升,对于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资本”的理解和运用,也会越来越透彻与娴熟。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经济”。

二、长风破浪:“新知本青年”主动重构知识谱系

“网络阅读”重构了所谓的“知本力”和“知识经济”,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知行合一,非志无以成学——求知并非只为牢记即可,更重要的是融入实践;纸上谈兵终究不是正途,活学活用才是关键。让自己的行为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匹配,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坚持“知识仍然是生产力”思想的“新知本青年”,主动克服这些新问题,是他们开始重构自身知识谱系的关键一步。庄庸、王秀庭在“互联网+新文艺”系列专著中指出,这一步特别考验“网络青年”的三见:看见、远见和定见。

特别是数字阅读的“虚拟化”与社会实践的“现实化”,给中国青年网络阅读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面对从数字阅读到移动阅坊的屏阅读时代多重冲击,但传统出版的阅读方式已经长久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青年在因为新兴的网络阅读改变自己的生活和阅读方式之际,如何坚持传统平阅读时代的优良传统?新旧阅读方式不应该非此即彼地替换,更不能带来新旧生活方式颠覆性的转换,而应该将其连接成一个整体——“互联网塑造了‘我们,独立而不孤立。进而重塑全新的阅读方式、生活方式和知识谱系。

庄庸、王秀庭在互联网+新文艺专著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和技术操作指南。如在《从“畅销书时代”到“后主题出版时代”:互联网+出版“供给侧改革”战略研究(上中下)》中,将出版行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代,分别是:1999年至2012年的“畅销书时代”,2010年至2016年的“主题出版时代”,以及2015年以来的“互联网+中国化时代”:三个时代各有交叉却特点鲜明,伴随着从传统平阅读到屏阅读时代的嬗变史,以及屏阅读、数字阅读、网络阅读自身的“屏阅读时代进化史”。

这本专著详细阐述了每个时代不同的“出版特色”,以及与其相匹配的“阅读模式”,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权威的“互联网+新文艺”新知识谱系。最重要的是,它提出了面对“互联网+新文艺”时代,既有的知识谱系和思想范式已经失效。“全产业链、内容一平台一社群等‘新组织模式正在酝酿成为新的发展思路,或上升为战略思想。”因此在这种发展格局下,“网络青年”必须重构自己的知识与思想“新范式”。

比如,书中提到的互联网+新文艺解构与重构知识谱系的无序、片面以及业余这三大问题,都是网络青年在“传统学习”“知识消费”和“网络阅读”的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这也是庄庸、王秀庭在另外一本专著《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中所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该专著从“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出发,在新时代“新”文艺思想体系的指导下,评析中国网络小说的发展潮流、实践问题等,力求构建权威、客观、公正、高质的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

中国青年在网络时代需要构建全新的知识谱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大背景,从自身相关的知识的细节创新入手,“格局要大,切口要小”,重构“网络青年”的新知识谱系,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知本青年”——知识仍然是生产力;知识经济成为互联网流行经济。问题的核心是:网络青年的知本力,迥异于前代;他们亟需重构起网络时代的新知识经济能力。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