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2019-08-22 04:29吴建宇
消费导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互联网创新

吴建宇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鲜明的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期刊作为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续写繁荣文化、求创新、求发展的建设大潮中,必将成为先行者和推动者。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风靡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期刊发展与时俱进,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正确定位期刊出版的本质,探索期刊出版的创新发展日趋重要。本文从新时代期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期刊出版的本质和创新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新时代期刊出版有所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 数字媒体 挑战和机遇 期刊出版的本质 创新

一、新时代期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对物质生活要求的提高,还表现在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未来我们不仅要努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要加强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我们要推动更多意识形态领域的生产,打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普及的新时代,传统的期刊出版方式明显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需求。“其一,传统媒体的呈现方式有了新的突破。除了以传统的纸媒样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如今更多的是以电子媒介的形式出现,比如网络出版物、手机读本、电子书等。电子读物不仅在载体上发生了变化,相对纸媒更轻巧更易携带;而且在立体效果上优于纸媒,可兼具声音和视觉强化效果,可以有声读物或视频的形式出现。其二,传统媒体的发行渠道不再是单一的邮局订阅。除了固有的邮局订阅和零售外,当下的出版物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数据库、iPad、手机移动端等数字终端发行,其发行范围之广和传播速度之快远非传统媒体所能及,渠道得到有效延伸。其三,传统媒体的出版周期越来越灵活多变。传统期刊的出版周期通常是每月一刊、每半月一刊或每周一刊;而数字媒体,期刊的内容发布遵循时效性原则,具有适时发布、快速刷新、信息翻新快、节奏强等特点。”

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媒体深层次的发展变化,传统媒体受新媒体的冲击,其受众面日益缩小,市场占有率逐步下降甚至断崖式下降。媒介的阅读形式已渐渐被数字阅读覆盖,纸质媒介阅读已变得越来越小众,人们更多时候还是愿意选择新媒体获取信息。如今所有纸媒都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媒体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努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否则,纸媒将被新媒体大面积覆盖甚至取代,期刊出版自然也难以幸免。

面对数字媒体的冲击,我们也不能过分悲观消极而忽视这一新时代为期刊出版创造的机遇,要学会化危为机。首先,期刊的传播渠道更加立体,形式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订阅和零售外,期刊还可以通过建立本刊网站增加浏览量,通过设计移动客户端上的智能安装软件增加下载量,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增加订阅量,通过社交媒体,如微博,增加粉丝数量和点赞数。其次,期刊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获得更全面、更有效的读者信息和反馈,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高效的指引。

在新的国家发展要求和技术条件下,面对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期刊出版的本质内涵,在新的定位下谋求创新。

二、期刊出版的本质

期刊是一种重要的出版物。“在社会发展中,期刊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进步功能:传播人类进步思想和文化,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功能: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加速社会进步的功能;引导与推动学术交流活动,深化学术理论研究的功能;独特的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功能;贮存信息的文献库功能;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文化娱乐功能;期刊具有促进经济、商业信息交流与合作的媒体功能。”

借着新媒体发展的“东风”,期刊出版可以藉此机会加强媒体融合发展,线上线下同步,纸媒网络同步,让期刊的传播方式更快捷、影响力更深更广,让期刊的市场占有率变得更稳固。当然,我们不能不辨好坏,面对稿件拣到篮子都是菜。比如个别作家个人意识形态有问题,在稿件中发表错误观点,甚至荼毒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此,我们不仅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充分认清期刊出版的本质内涵,还需要编辑、读者、作者等的通力合作,始终在意识形态上坚持统一战线,让期刊成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要求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作为媒体人,要始终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在办刊当中,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并督促责任制的有效落地;必须加强队伍的阵地建设和思想管理,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期刊出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尤其在面对所刊登的带有政治观点的文章时。无论何时编辑都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自我认为只要刊物类别不属时政类就可以高枕无忧,只要刊登的是学术型或科研报道方面的文章等,就不会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期刊是文化宣传的重地,出版无小事,白纸黑字容不得半點差池。无论面对什么类别的稿件,编辑始终要有政治意识,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审稿,认真把握稿件的舆论导向,仔细甄别来稿的意识形态倾向,尤其是注意识别稿件是否存在动机不良的问题。对于问题稿件,尤其是存在思想认识问题的稿件,编辑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

三、期刊出版的创新

(一)内容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可是,“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我们要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我们要让“文化自信”成为现实。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传统文化。我们不仅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有领先世界的文明,还有令中国崛起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宝藏,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得益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我们不仅要传承,更要发扬。

坚守期刊出版的本质,就需要我们把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化自信”融入到期刊出版的实践过程中去。期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辟专门板块。比如,本刊可以根据地理情况,通过与作者约稿、专题报道、文化知识小贴士或知识问答等方式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宣扬八一起义精神、井冈山精神以及新时代江西人民“敢想敢做,不畏艰苦”的革命者形象。此外,还要关注读者需求的变化,尤其是变化发生的时间点,我们要随时对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就读者热点,特别是与热点相关的涉及重大理论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紧跟热点作策划、及时组稿,同时加强互动,就热点问题和读者展开讨论,通过期刊及时做好相关理论的解读,正确引导读者。

(二)传播方式创新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作为纸媒之一的期刊,在新媒体时代想要拥有一席之地,就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加强面对新形势的能力,及时转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数字期刊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不仅运用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赋予出版内容更灵活的形式,还具有节能、降耗、减排的绿色环保概念;既可以以此实现节流,又增强了随机互动。期刊出版可以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供互动性强、阅读便捷、推送快捷的数字产品,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APP、手机终端等各种媒体平台开辟跨平台、跨媒介的新型出版形态。期刊除了正常的依托纸媒定期推送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及阅读爱好开拓线上推送内容;及时划分具有相同阅读需求的读者群,以便推送内容时可以实现“一次制作,多次发布”,加强读者有效阅读的同时,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出版过程中,期刊主编对出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决定主编人选时,有两个基本条件必须要符合:一是具备相当高的政治觉悟,二是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只有符合上述条件,才能保证期刊出版的方向和内容。决定主编人选的同时,还要及时成立主编管理下的编委会,为期刊的创办及发展制定和把握方向。在知识产权越来越受重视的时代,对编辑的培训除了保持开展传统业务培训以外,还要加强数字媒体技术及数字产品版权方面的培训。此外,数字媒体的出现,使编辑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数字化时代突显的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信息量的巨大,新媒体的特点使得编辑成为一个全天候待岗的职业。期刊编辑要打破传统期刊出版的固定周期,追求及时发布的目标,增强时效性,实现实时编辑,有效地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自己。高强度的编辑工作必然要通过适时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编辑人员的活力,从而打造一支随时能战斗、高素质高水平的编辑队伍,为期刊发展增添生命力。

期刊的人才资源不仅包括强大的编辑队伍,还有忠实并不断壮大的用户群。

基于以上对新媒体时代期刊的新型出版形态的分析及不同用户群的分析,期刊在“互联网+”时代要根据调研针对用户群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爱好,推送满足用户需要的内容;并在服务用户中发现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从而做大做强。

“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流程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受众时代”的终结与“用户时代”的开启,是历史的必然。没有用户意识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传统的编读往来,主要依托问卷、书信、座谈会等形式开展,编读往来很多时候劳心劳力还不见成效。新媒体时代,编读往来的形式相比较要灵活高效得多,微信朋友圈、QQ工作群、邮件等各种通过网络或移动终端建立的交流平台,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互动,得出交流结论。比如,《瑞丽》的“瑞丽女性網”就建立了包括电子杂志、瑞丽女性论坛、博客、数码相框等新媒体形态的互动交流平台,随时随地展开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要建立可提供线上线下服务的平台,根据期刊的不同属性从不同方向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需求服务。

总之,随着中国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反映在精神需求上,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开启,期刊的形态发生变化,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期刊应积极应对挑战,适时调整,把握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化危为机。在内容、人才培养上锐意创新,在传播、发行方式加快实现媒体融合发展,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人民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互联网创新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