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绿水青山”背景下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探讨

2019-08-22 04:49夏凤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互联网

夏凤

课题项目: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钻石模型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LZYJG201813)。

摘 要:关于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探讨,可立足“绿水青山”的高度,力抓培养农产品营销实用人才这一条主线,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和学生素养等方面展开。其建设措施有:围绕农产品营销实践平台实施两切入,建设创业创新实训基地;围绕农产品营销学习需求划分三层次,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围绕农产品营销服务技能共建四团队,重构校企合作模式;围绕农产品营销实操应用运行五举措,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围绕农产品营销职业素养贯彻六融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专业建设

一、建设背景

立足“互联网+绿水青山”的经济发展脉搏,紧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战略,面向浙江省淘宝村产业升级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顺应“互联网+”时代对营销核心能力需求的变化,提炼移动互联网思维,推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互联网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三专”(专职、专心、专长)网络化新营销人才。通过力抓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和学生素养等几个方面的措施,全力打造“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特色专业,使之成为“互联网+”时代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标杆,助推生态产业健康、蓬勃、快速发展。

二、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以“互联网+”思维力抓一主线,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化

市场营销专业根据“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力抓培养农产品营销实用人才这一主线,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化。1.推进“三融四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农产品营销企业的工作内容相融合,实现教学内容的任务化、教学考核的业绩化;将教学环境与农产品企业的营销环境相融合,达到教学环境的现场化;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其未来岗位晋升的能力需求相融合,达到培养目标的职业化。2.推行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紧密贴近区域发展特色,增设农产品营销方向,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的分方向、分层分类教学。3.构建农产品营销核心课程体系。一是整合原有的课程,将推销技巧和商务谈判课程整合为《推销与谈判技术》,将广告原理内容整合到《营销策划》课程中;二是根据“互联网+”新要求,开设《大数据分析与运营》《农产品营销实务》《农村电商平台运营实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和《新媒体营销》等时代性课程。

(二)围绕农产品营销实践平台实施两切入,建设创业创新实训基地

实践平台是专业发展的驱动力,更是专业发展的保障。根据平台生态圈思维,重点实施两切入工作:一是资金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在做好基地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依照农产品营销人才的能力需求划分与重组基地的核心空间,包括农产品营销应用功能室、农产品营销管理功能室、农产品营销策划功能室和农产品营销技术功能室;二是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结合学生的创业项目需要,从物料、人员和资金等方面推进区域特色农产品线下体验店、商业街实体店和创业基地的运营。

(三)围绕农产品营销学习需求划分三层次,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

立足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农产品营销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教学资源进行三层次的立体化开发。一是基础性资源,对现有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园网络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进行完善;二是拓展性资源,围绕农产品的电商工作开发微课、慕课、在线视频等;三是升级性资源,包括研发APP课堂,强化课程移动端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电商中心的微信公账号、微信群和微博等开发微平台资源;通过百度云和公众号整合资源,实现视频、图片、文档等多样化学习资料共享,开发云资源。

(四)围绕农产品营销服务技能共建四团队,重构校企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方面,根据“互联网+”的方向重点选择农产品营销工作领域的典型企业共建四团队。一是共建农产品营销教学团队。如与缙云北山村、遂昌赶街、丽水迅唯电商等农产品电商企业紧密对接,共建专职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实现基础性课程及其教学设计由专职教师主导完成,实践课程则主要由企业中的电商领军人物主导完成;二是共建“111”核心课程团队。与农产品营销企业共同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等核心课程,实现1门核心课程依托于1个企业,1门核心课程有1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1门核心课程与企业中的1个主要工作岗位相对应;三是共建奖学、奖教金团队。在深入推行“娃哈哈”企业奖学金的基础上,创新奖励模式,与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奖教金”;四是共建社会服务团队。围绕丽水市“十三五”规划农村实用人才计划,依托丽水农民学院、丽水民宿学院平台,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农资电子商务培训班、民宿电子商务培训班等。

(五)围绕农产品营销实操应用运行五举措,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应农产品营销实践中的众筹、众包等“互联网+”模式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在不断迭代提升。运行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的五举措正是市场的需求。一是全员教师的农产品电商实操化。培育全员性的农产品电商师资队伍,并逐层派遣教师到农产品电商企业专职锻炼,深入企业农产品电商活动在的相关项目开发和运营;二是青年教师的校企“双导师制”。以一名教授指导一名青年教师的同时聘请一名农产品营销企业导师的形式,实施助力青年教师全面成长的校企“双导师制”;三是企业兼职教师的大咖性。聘请农产品电商企业中具有高技能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大咖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骨干教师的技工化。通过在教学研究、专业教育、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提升,收获骨干教师的“技皮、术骨、匠心”,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技术娴熟的“技工”。五是校校间的师资共享。比如,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达到“借外力强内功”的效果。

(六)围绕农产品营销职业素养贯彻六融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若缺失了工匠精神,再精湛的技能、再过硬的技术在“互联网+时代”都无法持续发展。农产品营销中对产品质量的严苛、对客户的极致服务等都迫切采取六融合措施,以培养学生六维度的工匠精神。一是从敬业守信维度,融合专业理念。在已提炼的“德技同重、理实同行”的专业“双同”理念之上,深化对“讲诚信、善沟通、能吃苦、会合作”专业精神的践行;二是从注重细节维度,融合专业文化建设。落实落细行为规范教育,在行为规范手册基础上编制《市场营销专业文化手册》,以行为规范、职业着装、专业徽章等标志性文化,强化学生专业意识,打造准职场营销人;三是从持之以恒维度,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改进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团队辅导+个别引导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规划,并为之持之以恒地展开追求与拼搏;三是从一丝不苟维度,融合实业教育。态度嚴谨、细致是营销人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新生的入校宣誓,预演企业入职宣誓,体验服务客户;五是从精益求精维度,融合晚自习主题日。提升晚自习主题日活动内涵,围绕着“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片,写一手好字,练一口好话”,打造具有营销职业特征的晚自习品牌;六是从推陈出新维度,融合技能师徒制。在紧密合作型电商企业的支持下,开展企业技能专家带领学生实践的方式落实师徒制,以师父“心传身授”的实践帮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以学徒“体知躬行”的实践培育真正的工匠精神。

作者简介:

夏  凤(1981-),女,汉族,浙江省温州市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互联网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