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在日本的传播与解读

2019-08-22 09:53关铠含
卷宗 2019年20期
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日本

摘 要:鲁迅以及其作品自20世纪初被介绍到日本,便在日本得到了广泛阅读和研究。通过对日本鲁迅研究进行纵向梳理,以《狂人日记》为例,探讨了日本鲁迅研究代表者竹内好、丸山昇和丸尾常喜的“鲁迅观”,即《狂人日记》在竹内好、丸山昇和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竹内鲁迅”的核心思想“回心”与“挣扎”;“丸山鲁迅”的中心词“革命”与“挫折”;以及“丸尾鲁迅”的重要概念“鬼”“耻辱”均与《狂人日记》不可分割。

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日本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许昌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鲁迅《狂人日记》在日本的文学阐释”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YB034)。本论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鲁迅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解读——以《狂人日记》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ZDJH-708)。

1 日本的鲁迅研究

鲁迅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的挣扎、反抗,得到了许多日本知识分子的认可,可以说在海外,日本已经成为鲁迅传播影响最广、且最深刻的国家。《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无论是写作风格还是其内涵,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它通过“狂人”之口,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思想上唤起一部分人的觉醒,是鲁迅进行的一场文学革命,也奠定了之后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之基石。中国学界也关注了日本的鲁迅研究和《狂人日记》研究。如赵京华的著作《周氏兄弟与日本》论述了以竹内好、丸山昇、伊藤虎丸其中包括对日本《狂人日记》的详细研究。日本学者代田智明出版了他的鲁迅研究著作《解读鲁迅》,其中的一节《出发的伤痕——〈狂人日记〉之谜》专门就《狂人日记》进行了解读。山田敬三的著作《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是以传记的形式,从历时线索上对鲁迅做出研究的。对于《狂人日记》,山田敬三关注的是它的文体。从日本鲁迅研究的百年历程来看,经历了伊始阶段、深化阶段以及发展阶段。本文将以“竹内鲁迅”、“丸山鲁迅”和“丸尾鲁迅”为中心,对日本的《狂人日记》之阐释进行关照,详细对比分析竹内好、丸山昇和丸尾常喜三位学者的“鲁迅观”的继承和发展。

2 鲁迅文学在日本的研究历程

研究伊始: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古典中国文学家青木正儿发表了《以胡适为中心卷起旋涡的文学革命》的论文,其中第一次介绍了鲁迅的笔名。后来《清水安三在日本最著名的《读卖新闻》报纸上连续发表了《周三人》这一文章,详细地向介绍了鲁迅其人。其后不久的1927年,由武者小路主创的《大调和》杂志登载了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的日语译文,这被看成是日本国内最早翻译的鲁迅作品。随后,文学家佐藤春夫等出版了《鲁迅选集》,在日本十分畅销,销售量达到十万部,这部作品的推广对提高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认知度。另一位日本著名学者竹内好一直致力于研究鲁迅,分别于1948年出版了《世界文学手册·鲁迅》、1953年出版了《鲁迅评论集》,并以其对鲁迅的卓越阐释,他的研究以被后世称为“竹内鲁迅”。

研究的深化:在战后的新兴鲁迅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竹内好、增田涉、松枝茂夫等。1956年,新潮社出版的《现代世界文学全集》把第42卷设为“鲁迅·郭沫若·丁玲·赵树理篇”,肯定了鲁迅在世界文学的地位,同时还收录了由竹内好翻译的9篇鲁迅作品,其中包括《狂人日记》。1952年,东京大学的中国文学科成立了著名的鲁迅研究会,涌现了伊藤虎丸和丸山昇等一大批鲁迅研究者。值得一提的是丸山昇写的《鲁迅·他的文学与革命》,该书吸取竹内好等评论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新中国建国后周作人等人的回忆录引入书中,加深了读者对当时中国社会、中国文学的理解。这本书在日本、中国、乃至韩国都引发了广泛关注,丸山昇因其鲁迅研究取得的成绩,他的鲁迅观又被称为“丸山鲁迅”。

研究的发展:随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及1978年中日和平条约缔结,在日本唤起了对中国的新的关心。丸尾常喜的《鲁迅——“人”与“鬼的纠葛”》)从中国的民俗、宗教着眼,认为鲁迅借鉴了中国“鬼”的形象,形象描写了阿Q和孔乙己等人物生活的社会。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视点,将丸尾的鲁迅研究推向高潮,因此继“竹内鲁迅”和“丸山鲁迅”之后,日本又一著名的鲁迅研究代表“丸尾鲁迅”诞生了。

3 《狂人日记》在日本的传播与解读

3.1 《狂人日记》与“竹内鲁迅”

竹内好对鲁迅及其文学的研究,对其他日本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的鲁迅研究又被称为“竹内鲁迅”,用姓氏命名以显示卓越的学术成绩。竹内好认为《狂人日记》具有特殊的文学地位,鲁迅通过狂人的心理,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刻画的淋漓尽致。

竹内好认为《狂人日记》的第一个关键字的“回心”。《狂人日记》让鲁迅真正成为一个文学者,在文学中获得了自觉。在鲁迅内心深处,存在一种本源的东西,他用“回心”一次来表达。日语中的“回心”有转变、转化、把心灵重归信仰之意。这里具体指鲁迅对文学道路的回归。可以说《狂人日记》便的鲁迅获得文学自觉的重要契机。竹内好用这个词,深刻地表达了鲁迅通过对自我的否定实现了转变,重新达到了更高程度的一种觉悟觉醒,即通过否定自我而产生新的自我。这其实与鲁迅在那段时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鲁迅经历了一段绍兴会馆的沉默期,《狂人日记》真是他经历沉默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的结尾中“狂人”无比震惊的发现“我也吃过人”,这是一种关于自身罪过的觉醒,对自己与旧时代的无法割裂的深层维系,这样的鲁迅在无数的质疑之后,把尖锐的矛头指向自己,自己也是麻木的人中的一员,也曾有意无意地伤害过别人。英语的Conversion对应日语的“回心”一词,它的本意特指基督教中对以往自己罪恶行为的忏悔,重新回归正确的信仰。因此《狂人日记》的发表,正是鲁迅的一种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

竹内好认为《狂人日记》的第二关键字的“挣扎”。在竹内好看来,鲁迅一直在怀疑自我,否定自我的“挣扎”之中。小说在过去的中国属于一种边缘的文体,但鲁迅写的《狂人日记》正是小说。一方面,沉寂多年的他认为写一些东西可以无非的想启蒙大众,但这个国家真的有希望吗?他举了一个有名的比喻“好比一间铁屋子没有窗,是断难把它摧毁的”,另一方面他又否定了自己的主张,说不定将来中国人真有这么一天能够摧毁这个铁房子,逃的出去。因此才有了《狂人日记》的诞生,这种小说的文体,就已经有一种战斗性,用边缘的东西挑战当时的主流,所以《狂人日记》从形式上就是一种“挣扎”“抵抗”的体现。《狂人日记》到了最后,“狂人”本来很清醒地在指责他哥哥,说你们不该再吃人,到了最后他又忽然陷入绝望,他赫然发现自己也可能吃过人,可能小时候无意中吃过自己的妹妹。他所谓的觉醒,推及鲁迅自己,我们在批判社会,不能忘记我们也是这社会的一份子,這个国家有的问题、这个民族有的问题,作为批判者身上也一定同时具有。因此竹内好认为从内容上来看《狂人日记》更加呈现出鲁迅在绝望与希望间的挣扎。

3.2 《狂人日记》与“丸山鲁迅”

竹内好的鲁迅研究深入人心,是日本鲁迅研究的先驱、奠基者。而丸山昇的鲁迅研究继吸收了竹内好的思想精髓,又做出了自己新的阐释,并给后来日本的鲁迅研究带来新思考。“丸山鲁迅”的命名就是对他卓越研究成果的肯定。“丸山鲁迅”的一个关键词是“挫折”。鲁迅曾是中国最早一批赴日本留学的留学生之一。在日本一开始学医,后来他觉得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因为要救中国人不能只救身体,更重要的救中国人当时贫弱困乏的精神状态,于是他弃医从文。但是回国后又有十年的沉默阶,写的东西少之又少,十年后才有《狂人日记》的问世,才真正举起批判的旗帜,这也是竹内好关注到的“回心”过程。当时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很多文人和知识分子被迫沉默,后来《新青年》的创办才成为一个新的契机。丸山指出鲁迅在《〈呐喊〉自序》提到的“寂寞”,其实是经历了“革命的挫折”,鲁迅产生的自我怀疑,不单想要举起旗帜,还会想做一个战士到底有没有用。归根结底他沉默时期的最根本理由是:自己原来也是这样的人,也有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问题,这便和竹内好提出的“挣扎”不谋而合,是更为详细的补充和阐释。

在丸山昇的眼中,鲁迅是一个革命家。因此他在自己的著作《鲁迅——他的文学与革命》认为辛亥革命给鲁迅带来了挫败和寂寞,《狂人日记》就是鲁迅重新开始革命的标志。狂人作为一个旧体制下传统的知识分子,却勇敢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对世人的质疑。他还警告身边的吃人者“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他希望以后不会再有人吃人,人要成为真人,这其实是要改变旧世界的自我觉醒和勇敢尝试。不仅如此,狂人更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这是狂人对旧社会的抗争,也是对未来希望的寄托。在鲁迅看来,人只有摆脱封建主义的枷锁,才算得上真人。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斗士,一个想要振臂一呼改变国家、改变社会,打破传统的鲁迅,一针见血地暴露出我们国民性的弱点。

3.3 《狂人日记》与“丸尾鲁迅”

从“竹内鲁迅”开始,分别从文学、政治的视角开展了鲁迅研究,丸尾常喜则从另一个新的文化视角给日本的鲁迅解读注入活力。

“丸尾鲁迅”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耻”。丸尾认为,鲁迅在留日期间接触到的日本的耻文化、耻意识影响了《狂人日记》的创作。他认为狂人之所以最后觉醒,是因为他产生了“耻”意识。《狂人日记》中,当狂人发现自己的大哥竟然也想吃掉自己时,连连感慨:“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丸尾常喜认为狂人承认并强调了自己与大哥的兄弟关系,把大哥的耻辱看成自己的耻辱。由于大哥这个形象的对照,使得狂人更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病态、荒唐及残忍。狂人以有这样的兄弟为耻辱,他以耻辱的真实性唤醒共同的耻意识,即同胞之耻。最后,狂人发现自己也难免吃人,表明了在痛恨这种耻辱的同时,将民族的耻辱和同胞的耻辱与自己的耻辱联系起来。最后“救救孩子”的呐喊被丸尾常喜看成是鲁迅的决心与对民族的希望。

“丸尾鲁迅”的第一个关键词是“鬼”。辛亥革命的失败和袁世凯的复辟,使得鲁迅“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眼前总充塞着重迭的黑云,其中故鬼、新鬼、游魂使我不堪闻见。这种人间世在《狂人日记》中形象再现。“青面獠牙、抿着嘴笑,“吃人的家伙”“满眼凶光”常常“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笑中全是刀”“心理满装着吃人的意思”,这是狂人所见的人,在他心中,人和鬼完全融为一体。灾难深重的现实生活、悲剧性的社会人生,在这一个幽冥幻境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丧失殆尽、血淋淋的现实,是狂人对人生的感受。丸尾认为,现代人的原始化是鲁迅的一种艺术表现,他发现人的退化、在人群中,还藏着兽性,或者已经失去了人性,在这个认识基础上产生了《狂人日记》中了离奇世界。

4 结语

日本的鲁迅研究有百年历史,在梳理研究历程的过程中,本文以《狂人日记》为例,总结归纳了竹内好、丸山昇和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竹内鲁迅”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回心”和“掙扎”的反映;“丸山鲁迅”指出《狂人日记》是鲁迅“革命的复活”的标志,在“丸尾鲁迅”中,《狂人日记》是鲁迅与日本“耻”文化结合的产物。总之,日本的《狂人日记》研究对研究鲁迅学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且独特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山田敬三.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M].秦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竹内好.从"绝望”开始[M].靳丛林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刘伟.“日本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以竹内好、伊藤虎丸、木山英雄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赵京华.鲁迅文学中的“鬼”世界及其思想史意义——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新天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6)

[5]靳丛林.论竹内好的鲁迅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作者简介

关铠含,女,汉族,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日语教学.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鲁迅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黄金时代》日本版
鲁迅《自嘲》句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被忽略的一年——谈《狂人日记》的即时反响兼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