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直接投资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分析

2019-08-23 05:28李丹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

李丹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2005-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双向直接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初期不显著,但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与人力资本的交互项后,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通过进一步检验发现,双向直接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东部地区需继续发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则要依靠对外直接投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化升级。此外,城市化水平、市场化指数、产权保护、人力资本以及国内研发水平也对生产性服务业有着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双向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   生产性服务业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升级问题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部分学者从国家和城市规模的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如张浩然(2015)研究表明,城市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不同等级城市适合发展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席强敏(2015)研究发现,中国应该根据城市规模大小选择合适的生产性服务业模式。Behrens(2014)和Combes(2012)研究认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更适合人才集聚和高效发展的企业,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城市更有利于自身升级。贺辉(2015)研究表明,中国城市规模与城市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空间效应检验发现其直接效应显著而间接效应不明显。也有学者从需求的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樊文静(2015)研究表明,针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间接效应方面,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负向影响。肖文(2011)研究发现,以制造业为主的需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负相关,并且需求结构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愈发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可以从双向直接投资角度出发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问题。在双向直接投资方面,关于二者协调发展的文献最初由Lichtenberg F and Van Pottelsbergh(2001)提出,他们认为在C-H模型的基础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均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田素华(2017)研究发现,收入较高的国家,其FDI和OFDI的互动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收入较低的国家FDI的引入规模远远超过OFDI。冷艳丽(2017)认为,FDI和O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为正的,但是存在地区差异。马霞(2015)研究表明,中国在双向直接投资发展过程中,对于较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仍需加大FDI的引入;对于其它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双向直接投资发展势头位于前列,但仍需优化结构。李宏兵(2016)研究表明,服务业双向投资整体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竞争能力且呈现倒U型的分布特征。陈岩(2011)认为,双向直接投资相结合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发展。马相东(2014)研究發现,FDI与OFDI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能否带来正向技术溢出,学术界观点不一。部分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带来积极的技术溢出效果,如徐宏毅(2016)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在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内具有正的水平溢出效应和负的垂直溢出效应。David T. Coe and Elhanan Helpman(1995)研究发现,在美国、日本等OECD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吸收的外国技术能够促进国内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Keller(2002)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发达国家的半成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技术扩散。何兴强(2014)研究发现,在良好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前提下,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较显著。Girma(2005)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达到一定门槛水平可以促进FDI技术溢出的发展。但也有部分学者持反对态度,如马林(2008)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是显著的负向技术溢出,其中海外华资和合资企业负向溢出最大。刘洪钟(2012)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存在负向技术溢出,特别是外资企业的出口导向性越强技术溢出效果就越差。刘和东(2012)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在中期显著为负、长期不显著为正。范黎波(2011)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在水平效应方面是负,在行业间垂直效应方面不显著。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转向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逆向技术溢出对母国所起的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带来逆向技术溢出,促进母国相关行业的进步。例如:肖晓军(2016)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在对技术效率方面作用不显著。陈俊聪(2015)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母国服务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其中发达国家的促进作用高于发展中国家。沙文兵(2014)研究发现,东道国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逆向技术溢出都是显著正向作用。Driffield(2009)研究发现,中国台湾地区对大陆地区的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台湾地区的生产率。也有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影响存在区域和行业差异。例如:叶娇(2016)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在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间存在差异化。李梅(2012)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区域差异化的特征,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部分学者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薄弱,甚至不如外商直接投资。例如:梁文华(2017)研究发现,虽然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其效果比较薄弱。仇怡(2012)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为母国带来逆向技术溢出,但溢出效果不如外商投资。

在目前学者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可知,现有文献大多基于外商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鲜有从双向直接投资的视角出发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升级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双向直接投资是否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区域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侧重点是否有差异?本文将进一步进行专门研究,并试图给出答案。

(二)变量描述及测度

1.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简写为Ps)。本文生产性服务业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在指标测度方面,由于各省份具体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数据缺失,因此其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根据各省份统计年鉴中相应指标加总所得。本文采用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为真实值(以2005年为基期,GDP指数采用上一年=100),即。

2.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选用双向直接投资,即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写为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写为Ofdi)。其中,采用各省份每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当年全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即 表示各省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程度,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由于各省份每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数据波动较大,因此本文选取各省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实际GDP的比值即 表示各省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程度,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

3.控制变量。本文中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城市化水平(City)、市场化指数(MI)、专利授权数(Patent)、人力资本(L)以及国内研发水平(RD)。其中,城市化水平(City),主要采用各省份城镇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比重;制度因素方面选用市场化指数(MI),数据来源于樊纲的市场化指数;产权保护方面,本文借鉴刘和东(2012)的衡量方法选用专利授权数(Patent),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人力资本(L),本文借鉴李宏兵(2016)衡量人力资本的方法,选用各省份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年末从业人员的比重,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国内研发水平(RD),由于各省份研发投入费用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本文选用各省份每年研发投入费用占各省份当年实际GDP的比重表示研发投入力度,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2005-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Model1与Model2进行回归。为避免出现伪回归,本文将进行LLC检验,LLC检验的原假设为变量含有单位根即模型中的变量不具备平稳性,备择假设为模型中的变量具备一定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所有变量的P值均小于临界值0.01,故在1%的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认为所有变量均具备平稳性,回归模型具有合理性。

2.全国层面实证分析。在证明所有变量具有平稳性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tata计量软件采用Hausman检验方法选择回归模型。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是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即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报告了基于全国样本的回归结果:第一,由Hausman檢验结果可知,论文中Model1和Model2均拒绝原假设,故回归模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第二,关于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解释变量方面,FDI和OFDI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是不同的。首先,FDI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起初是不显著的,但在引入FDI和人力资本的交互项后,显著性水平和影响系数明显得到提升。出现不显著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目前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产业并未实现真正的转移。但在引入交互项后FDI对生产性服务业是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影响系数增加至0.136。此现象验证了传统理论:在技术进步中,人力资本往往与其他经济变量相结合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因此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既要加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把控,也要注重提升人力资本增强技术吸收能力。其次,OFDI在Model1和Model2中均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影响系数是递增的。此现象表明,通过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开办工厂,一方面可以接近国外技术聚集地产生技术吸收效应,另一方面国内外技术人员流动形成的人力资本效应,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化升级。第三,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控制变量均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市场化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大,城市化水平次之。因此在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FDI和OFDI协同发展,也要关注控制变量的重要作用。

3.地区层面实证分析。由于区位环境、政策、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为了更加详实地分析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全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依据我国经济带划分标准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据中国经济带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再次进行回归,表3报告了分地区回归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以得出:

第一,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化。其中东部地区FDI带来的影响更加显著,而中部和西部地区OFDI能够更显著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此现象的解释包括:第一,东部地区在吸引FDI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第二,中西部地区OFDI的影响力度高于东部地区,可能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体量较小,导致其OFDI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边际促进效应高于东部地区。在引入FDI和L交互项后,东部地区FDI的影响系数由0.0732增至0.184,说明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要注重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继续将其主导产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部地区的影响系数依然显著地高于西部地区,因此中部地区要抓住产业转移带来的福利,而西部地区也要继续把握国家政策红利带来的好处,积极促进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

第二,在控制变量方面,东部地区应着重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中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其广阔的市场优势,通过提高市场化水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西部地区则要加大城市化水平、增强产权保护。

综上所述,各地区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应注重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应侧重于通过FDI以及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部地区应从OFDI和提高市场化水平方面着手;西部地区则需要依靠OFDI、提升城市化水平以及加强产权保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4.稳健性检验。为了检验回归结果是否存在偶然性问题,本文进一步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删除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的极端数据,即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广西、吉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运用剩下2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对两个模型再次进行回归(见表4),观察其主要指标回归结果与原结果是否一致。

由检验结果可知:核心解释变量中的FDI和OFDI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系数正负性与显著性保持一致,控制变量的影响系数正负性与显著性基本一致,故认为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双向直接投资视角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问题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全国层面,FDI最初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不显著,但加入FDI和L的交互项后,其影响系数大小和显著性得到提高;OFDI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均是显著的。第二,地区层面,东部地区FDI、研发费用投入的系数大小和显著性较高;中部地区OFDI、市场化指数的促进效果更好;西部地区OFDI、城市化水平以及专利授权数的影响系数更加显著。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现实参考价值。第一,注重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利用FDI和OFDI的协调作用,形成技术扩散和逆向技术溢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化升级。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资源配置。第三,加强产权保护意识,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制定合理有效的相关政策规范产权制度,积极解决有关知识产权的诉讼。第四,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应注重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积极吸引高水准的外资企业,通过技术外溢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等;中西部地区应该继续完成东部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参考文献:

1.陈俊聪.对外直接投资对服务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5(12)

2.樊文静.出口导向型经济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途径[J].国际经贸探索,2015,31(7)

3.何兴强.FDI技术溢出与中国吸收能力门槛研究[J].世界经济,2014(10)

4.李宏兵,文磊.服务业双向投资提升了我国企业创新竞争力吗[J].国际经贸探索,2016,32(3)

5.李梅,刘士昌.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J].管理世界,2012(1)

6.刘和东.国际贸易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學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2)

7.刘洪钟,齐震.中国参与全球生产链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8.冷艳丽,杜思正.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国际商务,2017(1)

9.马霞,李荣林.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地区)双向直接投资:趋势及战略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15,(4)

10.马相东,王跃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重效应与中国双向投资均衡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6)

11.马林,章凯栋.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溢出的分类检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8(7)

12.沙文兵.东道国特征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J].世界经济研究,2014(5)

13.席强敏,陈曦,李国平.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2)

14.徐宏毅,黄岷江,徐硼.生产性服务业FDI生产率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6,28(1)

15.肖文,樊文静.产业关联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J].经济学家,2011(6)

16.叶娇,赵云鹏.对外直接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J].国际贸易问题,2016(1)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