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

2019-08-23 02:23范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肢体语言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文化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加。作为毛南族原始舞蹈遗存下来的舞蹈文化,傩舞有着“中国舞蹈活化石”这一美称,由于傩舞依旧保存着先祖最传统的原生态肢体语言,其中包含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弘扬这一传统艺术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同时也将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因此傩舞的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毛南族;傩舞;艺术特征;肢体语言;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傩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亦是傩仪作为核心的表现之一,由于毛南族崇巫好祀,因此祭祀傩舞成为了毛南族的主要活动之一,毛南族傩舞于2006年5月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在历史上有关毛南族的记载较少,甚至并未拥有本民族的文字,然而毛南族却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加之毛南族多生活在多石的石山缝隙中,交通及通讯并不发达,使目前存在的毛南族傩舞依旧保持着其最初的原生态,具有着相当明显的地域特色[1]。如今,文化传承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对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进行解析,加深对傩舞文化的了解,将更好地推动毛南族傩舞的文化传承。

一、傩舞的起源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傩戏常常被称为跳傩或傩舞,在地方民间亦被称为鬼戏或跳鬼脸,最初起源于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2]。作为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傩舞在民间常被认为具有驱鬼逐疫、祭祀等功能。由于傩舞流传较为广泛,因此不同地区的表演风格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既有表演细致严谨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磅礴的“武傩”流派。在进行傩舞表演时,表演者往往会佩戴手工雕琢的面目狰狞的木质面具,两只手分别拿着戈和盾,在起舞的同时边呼喊“傩、傩”,在表演场地的各个角落之间奔跑、起舞、跳跃,寓意驱鬼逐疫,祈求未来一年的风调雨顺与人民生活平安。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演变,傩舞至今依旧保留着其原生态的形式在民间传承[3]。由于毛南族傩舞具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久远,因此其文化传承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

大傩仪式舞与大傩娱乐舞是毛南族傩舞的主要舞蹈形式,其中大傩仪式舞并不常见,民间最常展现的为大傩娱乐舞,由于傩舞往往兼具祭祀和娱乐双重功效,因此大傩娱乐舞的艺术形式往往是由娱神进而娱人的。无论是大傩仪式舞或是大傩娱乐舞,其舞蹈均具有非常鲜明的共性。

(一)具有巫舞的特征

与其它地区所流传的傩舞不同的是,毛南族傩舞舞蹈表演中常带有禹步手诀,目前所传承下来的毛南族傩舞包含了五种巫步、四种手诀。在走巫步时往往是以走八卦方位来展示,其中跳四方是巫步中最常见的步伐。除此之外,在走方位时要求是面向须背北朝南,即先上后下,乾坤中的乾象征着天、大,寓意刚健,坤象征着地、卑,寓意柔顺[4]。值得注意的是,傩舞表演者在表演时通常会伴随着奇异的道教手诀、形态的手部动作,之所以会在舞蹈中加入这种动作主要是因为毛南族先民们对宗教的信仰与依赖,并将此情感借由舞蹈动作展现出来。

(二)常戴着面具表演

作为傩舞最为鲜明的艺术特征,傩面充分体现了毛南族先民们的智慧与文化信仰。傩面常常由先民们所崇拜的人物、图腾等相结合,手工艺人在木头上用刀代替笔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时辅以各类鲜艳的色彩,雕刻出包含千人百面人物形象的傩神,傩面上所绘画的傩神象征着神祇,同时傩面上亦含有各类驱疫符号,象征着驱除邪惡、祈求平安的目的,在表演时表演者通过佩戴不同的傩面具以达到生动的展示不同人物形象的目的[5]。

(三)较强的节奏感与独特的服饰风格

在进行傩舞表演时表演者往往是佩戴着面具进行表演的,表演者的面部表情无法得以充分展示,需要借以肢体动作即舞蹈的节奏感来表达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因此毛南族傩舞具有较为强烈的节奏感,力度大、速度快、幅度大是毛南族傩舞最为显著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则可以很好地弥补傩舞在表演时表情不足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展示人物的个性与风格。

毛南族在表演傩舞时必定会穿上特制的傩服,人们通过缝制傩服饰为傩舞表演打造神秘莫测的表演氛围,从而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通过傩服也可以了解毛南族人们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与审美观念。由于毛南族大多生活在多石的石山缝隙中,其服饰也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毛南族的傩服纹样十分纷繁庞杂,加之服饰上的图案排列十分灵活,人们在观看傩服时将得到视觉上的巨大满足。目前的傩舞服饰充分结合了远古传统纹样与毛南族的地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

三、毛南族傩舞的发展现状

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七至十五是毛南族傩舞表演的传统时间,一般傩仪固定在白天进行,而夜晚则是傩戏的表演,由于傩戏内容丰富精彩、环节多,往往可以演上一整天。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毛南族生活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愿意从事傩舞艺术表演的人数越来越少,傩舞的许多内容与环节被简化,导致傩舞发展受限[6]。除此之外,傩舞面具的制作也正面临着困境,由于传统傩舞面具是由木头制作而成,对制作人的工艺有着极高的要求,且对颜色的使用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这些都要求制作人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然而目前愿意参与制作傩舞面具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许多人不愿意学习这一项技能,导致目前制作出来的傩舞面具往往缺乏个性,傩舞的表现力也因此而变弱。

四、毛南族傩舞文化传承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应当加大傩舞的宣传力度

毛南族傩舞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应当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保护政策的实施。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傩舞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傩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帮助人们加深对傩舞的认知与了解。政府部门可以作为组织者,定期举办傩舞表演以展示傩舞的魅力,提升人们对傩舞学习的积极性,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傩舞的学习、表演中,以便更好地推动傩舞文化的传承。

(二)让傩舞文化教育走进校园

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帮助青少年认识傩舞,加强对傩舞文化的了解也将更好地推进傩舞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积极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帮助教育部门意识到傩舞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傩舞文化教育走进校园[7]。同时,当地政府部门亦可以设立一定的奖励政策,用于鼓励在这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实现傩舞文化在校园内的广泛传播,帮助学生更为直观、清晰地认知傩舞文化。学校也应当积极起到带头作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傩舞文化的学习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傩舞、爱上傩舞。

五、结语

毛南族傩舞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代表着我国毛南族的风俗习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由于毛南族傩舞文化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社会各界应当积极推动傩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教育部门应当注重傩舞文化教育的推进,使傩舞文化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樊姝乐.广西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17(10):56.

[2]李妮娜.毛南族傩舞的发展与传播[J].艺术评鉴,2017(3):53-55.

[3]韦海燕.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探析[J].艺术教育,2018(1):150-151.

[4]覃林毅.浅谈毛南族傩舞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7):41.

[5]赖程程.毛南族傩舞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6]王志华,向勇.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傩舞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3):95-98.

[7]吕利平,张加军.浅谈中华民俗体育之傩舞的新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2010(3):15-17,35.

作者简介:范萍(1994-),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本科,研究方向:传统民族舞蹈继承与编创。

猜你喜欢
肢体语言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论舞感培养的路径选择
例谈肢体语言在Phonics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