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之“石” 攻习作之“玉”

2019-08-24 06:00安雅俊王杰如
关键词:语言积累基本策略习作教学

安雅俊 王杰如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农村学生阅读量少,视野相对狭窄,习作素材单薄,方法单一,让语文教材成为习作的例子,使阅读与习作紧密结合,这对于提高农村学生习作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基本策略;表达效果;语言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6-0011-03

《语文课程标准》旨在要求教者在语文课堂上,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情感的激发,而要回归到语用上,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语文课堂上,为什么会哭、会笑、会恨、会爱……那除了文字的魅力外,是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别具匠心的构思技巧、精心锤炼的遣词造句。发挥出了引领学生情感的作用。语文教材选取的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是很好的写作范例,教师要用好这个例子,从文中挖掘可供借鉴的点,让学生习作有章可循,用“他山的石,磨自己的玉”。

一、抓住特别的字词,体会用词准确的含义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典型字词的学习,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抓住课文特别之处,进行语言训练,有时一个字、一个词,都是作者的匠心之作,教师要挖掘出来,让学生发现文字之美,句式之特。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讲到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时,笔者问学生:“瞅了瞅”能不能换成“看了看”,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笔者又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瞅了瞅”我们,这个“瞅了瞅”包含父亲什么样的心声,学生仔细阅读后,知道了父亲是在“我和母亲”的哭喊下,是在法官的怒目下,他这样的“瞅”是轻描淡写的斜眼看了一下,旨在表达自己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这就是作者用词的独到之处。随机,笔者又出示了几个表示看的词语,让他们用上这几个词语写一段话,小彬写道:八百米跑赛场上,小华健步如飞,一下子跃过了前几名同学,老师紧紧地盯着他,生怕他落后,班长伸长了脖子,不住地张望着,脖子上的青筋都凸出来好高,就连一向小心翼翼的同桌丽丽也悄悄瞅着队员的赛况。我的心更是砰砰直跳,甚至左顾右盼起来,心里不住地祈祷,小华,小华,你要给我们班争光啊……再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文中这样写闰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教学时,笔者故意把“紫色”的圆脸换成了“白净”的圆脸,有的学生就不答应了,他们说闰土不可能“白净”,因为他是一个农村孩子,又长年生活在海边,受尽风吹日晒,脸一定是黑或紫的,通过他们的争辩,学生知道了作者用词的巧妙,同时也明白了习作不是优美词语的堆砌,而要结合环境恰当地用词,才能使文章真实感人。

二、抓住特别的句式,体会别具匠心的表达效果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有美感,有画面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及时训练,让学生学习运用课文的习作方法和技巧,增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文中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每每读到这句话时,笔者自己都先被震撼和感动,所以,笔者总会让学生反复品读,找到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他们总能发现这个句子和以往的句子不一样之处,主语“我的母亲”后置了,笔者再让他们把“我的母亲”放到前边读读,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也总能发现“我的母亲”放在后边更有强调作用,更像播放电视时的慢镜头一样,突出放大了母亲的辛苦、疲惫与惊讶,同時也体会到后置主语更能起到强调和表达感情的作用。笔者借此机会,让学生结合语境仿写:自己考场上曾经有过的紧张心情。小楠这样写道:似有无数只小兔子在不停地跳跃,我的心恐怕一张嘴,就立刻从口腔里飞跃出来的,我的心犹如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吊着。再如,教学《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时,作者运用了排比衬托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漓江水“清、静、绿”的特点,笔者让学生品味美读后,用上相同的方法写一处景,学生的小句子写的有声有色,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小姗这样写道:公园里的花真多啊,有粉面含春的桃花、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小巧玲珑的玫瑰、有红如鲜血的杜鹃;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蝴蝶翩翩起舞、香得游人自我陶醉、香得小草频频点头。

对于类似的语言训练,教师要有全局意识,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用表达技巧,吐露自己的心声,在练笔的同时,达到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仿写也是提高学生习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大师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一书中指出:“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正如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在对亲人的模仿中,一步步学会说话、撒娇、走路等,一个个幼稚的小学生,也能在一篇篇美文中,通过模仿,一步步学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构思创作。模仿,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模仿教材的开头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习作也不例外,有了一个“凤头”,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吊起读者的胃口,激发读者迫不及待想读下去的愿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课文的开头,对于一些比较特别的,要多让学生品读、分析,找出吸引人之处,然后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第一自然段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个片段是精典名段,笔者让学生画出了表示颜色的词,学生从“深蓝、金黄、碧绿、银”中,体会到这个开头既具有色彩美,又具有动态美,文章由景及人,由上向下,读起来清新灵动,人物出场确实不一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写单元作文《我的小伙伴》时,笔者让学生模仿《少年闰土》的开头,写对自己小伙伴的第一印象。文文是这样写的:皎洁的月悬在漆黑的天空,静静地发着金色的光辉。下面是被它照亮了的湖水,闪着点点幽蓝。楠楠躺在院中的藤椅上,望着天空闪烁的星,思绪回到今天的课堂上:他和小奇扭做一团,小奇抓着他的胳膊生疼,他也不顾一切地乱踢,是老师把他们两个拉开的……委屈的泪顺着脸颊流下,嘴里咸咸的,是啊,他是冤枉的,小奇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打他呢?

此外,教材中用得最多的开头方式属于开门见山,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开头比比皆是,例如《桃花心木》《一夜的工作》《詹天佑》……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注意适时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直奔重点的好处。

(二)模仿课文的结构

结构是指一篇文章如何布局谋篇,即如何开头、结尾和安排段落层次。例如《桂林山水》中,课文先总体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分述漓江的水清、静、绿;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概括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的结构清晰,层次明确,学了这课后,笔者让学生利用总—分—总的方法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另外,首尾呼应的方法在小学阶段也非常多,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等课文,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对某事、某景有所交代,结尾时再呼应一次,使文脉相通,结构严谨。学生在单元习作《我的理想》时,用上了这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例如:小军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都希望长大后能实现这个理想,俗话说:“理想是人生的导航!”而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医生。要说这个理想的来源,就是因为那件事了……结尾:医生啊,多么崇高的职业啊,如果做医生可以挽救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么,我愿意!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使文章内容完整,主题突出,加深印象,与读者产生共鸣。

(三)模仿课文的内容

小学生作文的内容枯燥,随意性强,缺乏文采,这也是语文学习不能学以致用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仿写课文的内容,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把自己摆到作品里去,这个过程不仅能练表达,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了诗歌《致老鼠》后,小丽仿写了这样一首诗:

致小泰迪

我喜歡你们——

棕色的卷发,

黑葡萄般的眼睛。

虽然你到处撒尿抢占地盘,

但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你们,

做菜、做饭,勤劳、卫生。

还要教会你们

不要狂吠,

当个文明的小天使。

我还要给你们

介绍个朋友——

它的名字叫小猫。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是,“模仿”必须是“活”的模仿,绝不能变成僵化的教条。

另外,课文中的续写、补写也是学生习作有效提高的借鉴点,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恰当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补写与续写中,感悟习作的丰富多彩。

总之,阅读与习作是根与叶的关系,阅读如根,习作如叶,根深才能叶茂。所以,教师的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从一篇篇课文中寻找、挖掘可供习作的借鉴点,让阅读与习作紧密结合,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猜你喜欢
语言积累基本策略习作教学
浅谈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让学生真正采到“语言的花蜜”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生语言积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