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2019-08-24 05:58顾欢胡淼曹便利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顾欢 胡淼 曹便利

摘    要: 为提高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产业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提升产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为关键点,与企业行业同频共振、上下联动、区域共舞、协同共进,共同开發和完善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基础课和行业的专业课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结果显示,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完善基础创业和专业课程,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产业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明显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 产业学院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如何培养具备较强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获得广泛关注和大量探索,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变,并且成立向行业(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产物——产业学院,这些行业学院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值得探索和思考。

一、产业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产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符合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符合产业技术的变革和发展需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主要目的是解决地方普通高校结构性不合理、同质化比较突出、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同时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向教育供给侧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只存在于高职高专院校,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被定位为科研型院校或者教学科研型院校,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跟“985”“211”院校同质化严重,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倡导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同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所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产业学院,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大量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校企融合,携手育人的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实现企业、学校、社会、学生四方的共赢。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行业学院专业设置贴近产业,所开设课程与产业链对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企业而言企业需要大量“双创”人才,“双创”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高投入、长回报的漫长过程,企业跟学校合作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减少成本。校企融合,专职老师进企业,学习行业新知识及新技术,企业高级工程师也可以进校园讲授行业知识,大大促进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掌握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在企业顶岗实习,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同时获得行业专家、工程师等指导的机会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扩大创新创业空间。

二、现阶段产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氛围未形成。

产业学院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产业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2]。另外,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与自己将来从事的专业关系不大,对创新创业培养兴趣不浓,创新意识薄弱,同时缺乏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课程融合体系未形成。

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一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讲解或者专题讲座等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不够新颖,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最重要的是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看作两个独立的单元,且创新创业处于次要地位,不能很好地把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中,造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脱节,未形成完整的课程融合体系。

(三)缺乏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必然要求新的教育资源完成[3]。同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较高,但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代课及指导老师主要由部分专业老师或辅导员兼任,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也缺乏实战经验;且一些老师讲授创新创业知识仍偏重理论而轻实践。相关指导教师的缺乏是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不健全。

政策及制度建设是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政策及制度的依赖性较高。一些高校并未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也没有完整的制度保障共创企业师生的利益,学生及指导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未调动起来。

三、产业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提升产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点[4],是与企业行业同频共振、上下联动、区域共舞、协同共进、共同开发和完善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基础课和行业的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行业学院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一)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

1.必修课程设置:面向产业学院一年级学生,开设“入学教育和职业规划”课程,开展入学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学生对产业学院、企业和专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的能力;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创业基础”课程,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开设,学生运用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相关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课程授课均采用“线上慕课+线下翻转+实践活动”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微课、中国大学MOOC等引导学生线上自学。线下教学方面开展“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选修课程设置:面向产业学院学生开设通识“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模块选修课程,该模块由“线上+线下”选修课程组成。线上选修课程通过学校购置线上课程资源开设“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与实践”等选修课程;线下选修课程通过选拔学校优秀辅导员教师和专业教师开设职业规划、行业前沿、创新创业能力指导等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

针对高年级学生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可以跟企业共同联合、共同培养,以创业实践技能为重点,结合企业顶岗实训实习,强化创业模拟训练和创业实战项目,使该部分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能。同时邀请企业精英或创业导师开展双创大讲堂、创业精英班和创业训练营等培训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以校内外“创业园地”“众创空间”等为依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孵化”创造条件。

(二)开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

产业学院开设必修创新课程,在学生二年级时,开设融合本专业的“创新思维及技术课程”“创新能力与实践课程”,学时以项目的形式分散到学期进行,尽量多地安排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训内容;课程以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实训、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促进为主线,以提升综合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多形式教学、多样化训练、多渠道实践。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及双创导师制建设。

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企业锻炼、定期专题培训与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技能的专业教师。同时聘请企业内知名投资家与管理者作为学生指导教师,将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组成行业学院创新创业导师团队,鼓励为二年级以上大学生选修专创融合选修课程。对学生实施双创导师制,鼓励学生与专业课程项目训练融合,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组、研创工作室等。将学生毕业设计融入学生专创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允许学生用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毕业答辩。

(四)创新创业实践。

充分利用行业学院的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业苗圃、实训中心、科研创新中心及学院外的校企协同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开展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和技能训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兴趣小组、师生共创团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青春”等国家级竞赛和省内、校内各个双创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行业学院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就是加强校企融合,通过创建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实训训练、科研训练、产业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探索适宜行业学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3]。

(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与学校各个部门做好沟通协调,为大学生及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完善的政策及制度支持。如与学生相关的学分、学籍管理制度;与教师相关的考核、评优评先、晋级标准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制度。激励大学生及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的制度,如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创新创业成果较突出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

通过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产业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使当代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备创新创业岗位胜任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淼.应用技术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检验技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6):39-40.

[2]王静静.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6(2).

[3]费宏达.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

[4]李宝银等.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運行模式[J].教育评论,2015(11):3-6.

[5]朱士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探索为例[J].江苏高教,2016(5):80-83.

课题来源:2018年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JYB2018298);2017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翻转课堂与微课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编号:JKGHYB-0266);2018年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专项教学改革项目:临床检验仪器学(编号:201812)。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