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质量刍议

2019-08-24 05:58张选朝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教学现状教学质量

张选朝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能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把握,对大学生“三观”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从目前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看,教学方式方法要改进,学习效果要增强。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课题和任务。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05方案),以及实施工作意见,在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须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加深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目的,增强“原理”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一、“原理”课程的基本认识和评介

1.课程的重要性。“原理”课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的基础性和学理性最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从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层面帮助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从而弄清楚何为马克思主义、为何要学、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厘清为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课程的性质。作为一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承担着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重任,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大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渠道。

3.课程价值评介。“原理”课作为中央马工程统编教材之一,将原来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进行了整合,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原理”课呈现出了整体性特征,更加体现了教材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及内容的丰富性。自2007年秋季“原理”教材正式使用以来到2018年的新教材,经过6次修订,不断增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课程教學实践过程中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与党的创新理论的教学并重,而且相互渗透、融合,是鉴别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是非、真伪的主要武器,也是正确认识和指导解决中国新时期各种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因此,作为统编教材,在向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等方面起到了应然性的作用,但是从实然性上看,“原理”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教学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要增强。

因此,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依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二、“原理”课程教学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知。当前,大学生对“原理”课的认识处于感性认知阶段。一方面,极个别学生认为“原理”课政治性强,内容抽象难懂,与自己的职业选择没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有些学生对“原理”课的认识停留在高中时期对政治课的认识和层面上,简单认为“原理”课不过是高中政治课的深化和重复。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思潮、价值观的影响,认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对自身发展的效用不强,没有专业课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功用和价值。这种认识基于实用主义的考量和判断,缺乏对此课程的理性认知和评价。

2.课程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理解障碍。“原理”课程的文本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重要部分组成,逻辑体系严密、科学严整,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包含的基本概念、辩证法的哲学范畴、话语表达方式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的认知有困难。

3.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课程教学看,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新颖、不生动活泼,师生配合、互动不够。在“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总是以学生理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不易接受难度过大的知识、班容量大、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多等客观因素为由,人为地降低知识难度、简化论证环节、弱化说理力度,致使“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达不到教学要求[1]。在教学内容上,一些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难以做到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在教学形式上,主要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有些教师还是进行“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多媒体只是教材知识的浓缩,教师成为幻灯片放映员和知识的转述者,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分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课堂学习现状。从课堂状态看,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做其他事情,甚至部分学生逃课;有些学生上课不带课本,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其他课程。

三、“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法策略

1.建立主体间性的师生教与学模式。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蓝本,积极建构师生互动交流相统一的主体间性教学关系。所谓翻转课堂教学法主要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教育发展规律为指导,将教师课堂授课和课后复习的传统模式调转过来的一种新生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以往“课堂讲解基础知识”到“学生课后自主研究难点问题”翻转成“课堂探讨交流难点问题”到“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课后作业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课前利用教师提供的数字材料自主学习课程。“原理”课程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能把学生当作客体看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构师生的平等地位,关注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帮助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原理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效用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有用性”[2]。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建立师生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提高积极性、参与性,有效促进知识转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化解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的困境。

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解答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实践教学工作体制、教学保障制度及评价考核机制,明确实践教学考核原则和考核方法。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手段,对实践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进行价值评价,有效推进“原理”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在深化中凸显实效性,切实使理论课程入心、入脑。

3.运用“互联网+”课程教学方法。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将现代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大知识存量,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判断评价能力,使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生动化、氛围化等特点,推进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提高。

4.坚持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指出,问题教学就是“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3]。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导出主题,以“问题”将学生引入课程内容的学习中,让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性过程中逐渐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问题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4]。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式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深度参与、师生互动,既要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学方式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需要,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深刻理解和研究教材内容体系,突出重点、难点的深度讲解,注重课堂引导和良性互动,切实提高“原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课程抽象性语系向具象性语系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高度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理性知识的“原理”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观点、概念、范畴等以抽象性的形式展现出来,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一种叙事方式。教师在讲授中要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以通俗的言语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抽象的理论到具象性语系转换,使学生听得懂、理解透,感兴趣、喜欢学、专心学。

总之,“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关系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针对“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及困境,需要切实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校在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教师的知识更新、教学方式转换、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系列性变革,最大限度地提高“原理”課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2]屈彩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43,45.

[3]马赫穆托夫.现代的课[J].外国教育资料,1984(3).

[4]胡满英.“问题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学理论,2018(11):209.

本文系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17JGYB05);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陕西高等学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大学生文明道德意识的培养(编号:14JK1029)”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教学现状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