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红色精神”的“文本”选择

2019-08-24 05:58宋丽萍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思政课文本

宋丽萍

摘    要: “红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的政治宗旨和纲领目标的外现。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红色精神”教育应针对“新生代”的具体情况。本文分析“新生代”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文本选择方法:讲好经典故事、讲好区域故事、讲好历史故事、讲好现实故事。

关键词: “红色精神”    “文本”    “思政课”课堂教学

一、“红色精神”教育在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通俗地讲,就是不同年龄段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差异。“红色精神”教育在当前高校思政课堂上,对于青年一代而言,它们是故事,一些学生以为听听就可以了。在校园里随机走访,会发现,除非专业学生,没有几个学生能清楚描述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建设及改革开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形成了什么样的精神,分别是什么?“红色精神”作为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宗旨和纲领目标的外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强调精神,强调新一代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是新时期育人的关键。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的目标,在进教材这个环节上,2018年最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凸显了“中国精神”和“红色精神”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精神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47-48)

二、“红色精神”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产生相关问题的原因

1.时空上的距离感,使得一些学生形成了“我知道,我理解,但是我不能体会”的心理状态。

“红色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这三个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的统称,具体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大寨精神、抗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钱学森精神等;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小岗精神、华西精神、张家巷精神、浦东精神等,既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足迹的体现,又是奋斗中凝练的精神风骨。按时间跨度算,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现在,几近百年;从空间跨度算,先后经历了三十年代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八十年代初延续至今的改革开放,这种时空上的距离感,对于今天的“90后”“00后”们来说,先辈们的热血豪情、出生入死、牺牲奉献、敢闯敢干,是年代久远的故事。因为人们总是从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形成自身的认知。年轻一代出生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作为改革成果的见证者和成果的受益者,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动荡、物质的极度匮乏、精神的极度压抑和经济生活的极度单调这些艰苦和磨难,也就不易体会有着鲜明时代感的“红色精神”。

2.青年一代成长的话语背景,使一些学生缺少厚重。

今天的青年一代大学生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二十一世纪初出生的,他们属于新生代。他们出生的宏观社会背景、受教育条件及家庭的微观生活环境都异于“70后”“80后”。就宏观社会背景来说,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熟人社会结构的解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一方面提供了人们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加深了一些人的焦虑;在文化方面,大众媒体营造下的消费文化泛滥,各种快餐文化消解了文化的庄严,如各种影视作品中的戏说、神剧等,使一些年轻人追求轻奢,缺少厚重。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却加大了人们的心理距离,信息的畅通使人们快捷但使人的选择失灵。当今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各种观念交相杂陈,这些都是年轻一代成长的背景和环境;在受教育条件和家庭和微观环境方面,相较于七八十年代的贫穷,在教育物质保障和硬件设施上,年轻一代没有吃过苦,对于饥饿、受冻、补丁衣服、粗活重活等统统没有概念,因此不易体会艰苦年代下产生的“红色精神”。

3.教育文本老化,方法滞后,使一些学生不易产生情感共鸣。

“红色精神”内容入教材,是作为“中国精神”教学的一部分呈现的。这里确实存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更多的是向生活体系转化的问题。只有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与他们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用新事例讲活红色精神的内涵,这些内容才能鲜活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就方法而言,以往思政课课堂“灌输”式、“一言堂”式的理论讲授,尽管老师课前有着详尽的备课,讲述也会娓娓道来,但有学生认为,这些作为知识,百度一下就可以。尽管有实践课教学,老师、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只是匆匆看一遍,拍照留念,证明已经来过。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感受是“哦,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这件事”而已。所以,这种走马观花,难以使学生从心底有所触动。

三、“红色精神”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文本”选择问题

“红色精神”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承载着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教育而非知识性教育,它不同于专业课学习,属于认同教育,所以关键在于育心。如何做到让学生“心”到,只有和他们的生活结合,触动了心,打动了心,才能够收到良好效果。习总书记曾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才能培育徳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所以,高校思政課的“红色精神”教育要达到育心的效果,需要立足好“文本”。这里的文本是形象的比喻,即讲好学生关心的故事。这个文本是实现教材体系向学生生活体系转变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讲好哪些故事呢?

1.讲好经典故事,以经典人物的魅力引导学生。

经典人物的人格魅力、德行品质、思想境界,对学生的价值观生成具有示范作用,可使其自觉融入一种道德情境。那么在价值多元的今天,谁是青年人心中的经典人物?这就要与学生商讨,并加以引导。如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中的年度人物、“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或者校园里的励志哥、宿舍里的学霸等,这些主旋律的倡导和学生自己身边的人事,都可能成为学生心中的“范本”,成为他们努力的方向。

2.讲好区域故事,以现场教学感染学生。

各高校所处的地域,其经济、文化、人文风俗、红色遗址、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在老师的引导、指导下,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在课堂上交流。以第二课堂形式,即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讲好区域故事,实际就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行。如考察渭华起义纪念馆,出发前,让学生做足“功课”,通过查阅资料,对这片土地上先辈们的生活背景、生活状况、抗争的努力了然于胸,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个问题,然后带着自己的问题考察,多一些心理认同感。

3.讲好历史故事,以厚重的历史感折服学生。

历史是优秀的教科书,历史中有着取之不尽的凝聚正能量的故事。如各个高校本身的发展史、创业史,所形成的校训、学校精神;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社会主义500年历史,马克思主义近170年的发展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期间有着数不尽的人物和感天动地的事件。这种历史故事的讲述,应将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结合,实现不断融入的过程。

4.讲好现实故事,以改革的成就贴近学生。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创建了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学生的视角,讲述现实的故事:“美丽乡村计划”“扶贫攻坚”“助学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便捷、人性化服务的提升等,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当然,现实的故事不回避现实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才能讲好现实的故事。

总之,“红色精神”教育要突出知识层面的逻辑性、能力层面的梯度性,方法层面的集成性,过程层面的系统性,态度情感层面的接受性,价值层面的指导性,实践层面的指向性,还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编写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12.8.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韩晓萌.课堂活起来学生真收益[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12-15.

[5]王新华,刘永志.以特色主题活动为载体创设思政课第二课堂[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52-53.

渭南師院教学改革项目:“思政课”教学渗透渭华照金精神研究(JG201650)。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思政课文本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红色精神: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形成的有效助推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