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

2019-08-24 05:58吴磊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学实践大学生

吴磊

摘    要: 关注生命是教育的价值和追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重要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的重要载体。把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实践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生命教育是关怀人的心灵成长的教育,是促进生命全面、自由、个性发展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生命教育”。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激发大学生创造生命价值和幸福人生。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8年版)”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程,是关注个体生命的迫切需要,是凸显生命价值的内在诉求,也是实现“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选择。

一、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美好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的重要时期。科学的生命观不会自发形成,它是一个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是个人接受社会教化而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重要课程,理应成为引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的重要载体。

1.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程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生死品质

生死品质主要是指人们在对待生与死的过程中生存质量高低的呈现状态,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活着为什么及如何看待死亡、死后世界有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生死品质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着人们生存状态[1]。人生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都会对生死进行一番思考,产生独特的看法,形成生死观念,进而影响自己的生死品质。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提升他们的生死品质,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南昌大学郑晓江教授认为,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生死品质,既要“由死观生”,更要“由生观死”;既要“学习生死”,更要“学会生死”,“人‘生之问题的解决非得求之于人‘死之问题的化解;而人‘死问题的解决又必须求之于人‘生问题的化解”,由此途径与方法,才能使人之生死品质得到较大的提升。生命教育就是让他们学会“由死观生”,透视死亡,解悟生命,获得生死的高品质,实现“生死两安”的最佳境界。所以,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程,对大学生科学认识生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具有重要作用。

2.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程有助于凸显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学校教育应引导学生追寻幸福的人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质量。然而,现行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仍旧是重科学素质的培养,轻人文精神的养成;片面追求所谓的“升学率”,造成部分学生生命认识的扭曲。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课,把生命教育融入课程、推向课堂,满足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教育本质和“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高度统一。“基础”课程的培养目的就是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帮助他们明确生命的意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刻保持自我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他们学会关注和呵护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的共同命运,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永恒的诗性光辉,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事实证明,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程,不仅是客观的、必要的,而且是现实的、可能的。主要因为,其一,大学生是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非常活跃、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且对新事物的好奇感和探索欲较强,这就为课程融入提供了契机。其二,生命教育关注生死,而生死是非常古老的谜,中外先贤大哲们在热衷猜度这个谜的进程中留下了深邃的生死智慧,为我们思考生死进而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思想资源。苏格拉底提出的“德行可教”,是先哲们的共识,亦为道德实践所证明。生命观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化,德行既然可教,生命观就可以通过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三,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热切欢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接受有关生命方面的教育,并且肯定生命教育的作用,为“基础”课程融入生命教育提供受众保障。

二、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程的实践策略

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历史性和有意义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高级自觉与永恒追求。生命教育融入“基础”课程,要在具体章节上设计,以期大学生“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中有体现”,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在认识新时代中学会生命的担当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大一新生将以更加独立的生命个体迎接大学生活的灿烂和多种的挑战。他们面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既充满好奇和兴奋,又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这一系列人生课题都需要大一新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背景下了解和感悟,明确自己要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时代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考验,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朝气锐气生命状态,坚定信念,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实干进取。

2.在对待人生矛盾中高扬生命的张力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心理看,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呈现诸多过渡时期的矛盾性。按照荣格的人格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能力的增强,自我逐步分化成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两个方面,若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出现差距和矛盾,就会产生复杂的自我情绪体验。一些大学生对主观的“我”过于理想化,对客观的我认识不足,对自我价值的认定超出了实现范畴,限于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带来焦虑和不安。这两种自我长期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难以达成一致,现实的我持续达不到理想的我的要求,容易诱发心理障碍和生命困顿。“基础”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价值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答关于人生、人生价值、人生环境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引导学生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时刻保持生命的健康和活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矛盾,客观理解人生前行中的得失、苦乐、顺逆、生死、荣辱,珍惜青春年华,开发生命潜能,努力给有限的生命个体赋予更多有价值的意义。

3.在人生观教育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本身就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和延展。人只有具有生命意识,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整体观念和有限观念,使生活具有紧迫感和短暂性,从而克服惰性,自觉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减轻追求物质生活的浮躁,拥有人生智慧,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大潮之中实现自身价值。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树立积极、健康、正确、平等的生命观,“基础”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干课程,有了科学生命观的指导,大学生能更好地看待人生中诸多问题,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在法治观教育中维护生命的权利

作为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帮助其正确看待生命权,是“基础”课的应有之义。生命权是以自然人的性命维持和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这里的生命健康权,实际上是生命权、健康权与身体权的总称。有一则事例,在洛杉矶的19岁中国女留学生常阙闷死宠物狗吃官司事件,乍听起来让人不可思议,这一切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觀照有关法律,动物保护其实是超越小动物本身的,它体现的是敬畏生命的原则,不能虐待一个生命;它体现的是尽职尽责原则,既然养小宠物,就要尽职尽责地养护好它。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昆山交通纠纷引发砍人致死案,于海明当自身生命受到不法侵害时,依法正当防卫,维护生命权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大学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使命,必须承担起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践踏自己的生命,剥夺他人的生命权。相反,大学生应该倍加珍惜生命,保护自然,实现有限生命向无限生命的转换,实现“完善自我,造福人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生命伦理与生死品质[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ef0130100gn5c.html,2009.1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点研究项目“皖北区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702。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教学实践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