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

2019-08-24 05:58袁盛财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袁盛财

摘    要: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外国文学史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该结合外国文学史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外国文学史的课程设置、探索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外国文学史    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20世纪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精英教育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此种情形下,教育部适时提出了“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邵阳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在2017年5月,邵阳学院出台了《邵阳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邵院政字〔2017〕17号),明确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更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和优化课程设置为着力点,以推进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为落脚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2),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1](3)。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学科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呢?如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以及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等。

一、外国文学史教学现状的分析

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文学原理等课程共同构筑成这一专业的文学基石。我校将外国文学史列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课。制定教学大纲时,提出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讲授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及演变规律,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培养学生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能力,在对异质文化、文学的接受中拓宽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包括中国文学、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文学的理解。按照这一教学目标,在外国文学史的讲授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外国文学文本分析方法与鉴赏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目前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教材过于偏重体系化与学术性。当前各个院校使用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是由以前“985”“211”等一本院校的老师组织编写而成的。编写教材的时候,教材内容关注的是学科的体系化,突出的是内容的学术性,体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种教材以外国文学专业的专业性眼光看应该是非常成功的教材,特别适合学术型大学的学生。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言,这些教材理论性太强,文学史所占的比重过大,甚至有部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观点过于陈旧,不太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与教材的厚实不太相称的是高校专业课一再压缩。为了与学生就业接轨,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一些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分方向的方式开设一些方向课,如有的学校在大三时将其分为文秘方向、师范教育方向等。课程种类增加,总课时不变,只能削减已有的专业课,尤其是高年级开设的那些课程。以邵阳学院为例,外国文学史课程已经进行数次削减,由二十年前的148节课压缩到目前的96节课。外国文学史课程讲授的是外国各国文学,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要在如此少的课时内讲授那么多的知识点,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2.学生对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缺失。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校园之前,迫于高考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阅读文学经典,大学期间迫于就业压力,学生往往选择做一些有利于毕业后就业的事情,或者忙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者为了英语过级和考研而忙忙碌碌。

随着电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影视文化丰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阅读具有快餐化、碎片化的特点,部分学生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阅读曾经的经典。笔者在指导大四学生的教育实习时,偶尔看到一个学生在阅读《水浒传》,笑着问其原因,居然是为了备课而选择性地阅读,对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掌握仅限于大学的古代文学教材,更不用说阅读其他文学经典,而且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相对于中国文学经典来说,学生因为文化方面的差异,更不愿意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笔者上“外国文学史”的第一堂课时,会布置学生阅读作为专题讲解的文学作品,上课抽查时按照要求阅读的学生可以说寥寥无几。

这种不愿意阅读文学经典的现状,就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而言,老师在讲解外国文学作家作品时,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很难理解课堂上的内容,只能被动地抄写听课笔记,教学效果不佳。就学生能力培养来说,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很难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对文学经典丧失阅读兴趣,导致学生很难形成文学观点。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且有唯知识化的倾向。外国文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考核时往往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的好处是可以考核学生对外国文学史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对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些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掌握,可以考核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熟悉程度。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只要抄写并记牢固课堂笔记,就能得到很好的成绩,使生动有趣的一门课变为索然无味的课程,不仅使学生对外国文学史课程产生厌烦之心,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毫无意义。

此外,以教师讲授为主,让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文学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外国文学史课程改革探讨的思路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