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框架构建与历史基础知识学习矛盾的探析

2019-08-24 05:58王婷婷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王婷婷

摘    要: 历史框架构建与历史基础知识,就像房架和构建房架的一砖一瓦,不可或缺。教师应该重视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以从部分到整体的策略化解矛盾,关注单元复习课;须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构建完整的历史线索,合理利用高考题深化理解具体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 历史框架     历史基础知识    矛盾解决

一、矛盾解决的迫切性

由于有限的历史教学、学习和复习时间,有的学生只注重基础历史知识学习,不注重历史框架构建,有的学生能掌握历史框架,却不注意基础历史知识的积累。

前者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应高考的考查特点,毛经文在《基于长时段大时代的主题式命题—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题的变化与启示》一文中,对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题呈现出的长时段大时代的主题式命题特色进行了详细剖析,提出了与往年高考命题特点(即多以某个具体的时间点对应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标准)相比,2017年高考试题命题特点走向了以长时段与大时代所对应的主题式史实为依托,考查学生的空间素养[1]。不仅如此,笔者通过分析2017年—2018年的高考题,发现这种命题特点越来越明显。例如2017年江苏卷的22题、2018年北京卷的37题、41题等。江苏卷的22题是给了一段材料,问题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考查的是1850年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分别对中国道路的探索。2018年北京卷的41题是给了两个不同时间段紫砂壶的生产情况材料,让考生从所有制变化角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宜兴紫砂壶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这道题考查的是1945年以来所有制的变化及题目中的两个时间段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后者的学习方式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以2018年北京文綜卷第17题为例,这道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排序的能力。

17.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C)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考题分析:1927年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受挫后,毛泽东决定转向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排除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遵义会议之前,排除A,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在井冈山道路之后,排除D。

由此可见,如果不清楚具体历史知识,就很容易被知识点混淆,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只是一知半解,不利于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为了促进历史有效教学、学习,不仅要重视历史框架的构建,还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学习。

二、解决矛盾的策略

1.从部分到整体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就每一节课而言,具体历史知识是部分,课堂小结是整体。要想解决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这个矛盾,在授新课课堂上,不仅要重视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课堂小结的作用。

虽然新课教授和课堂小结都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重难点讲授应该占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课堂小结只需教师在结课时利用3分钟—5分钟完成以总结新知识、深化教学内容、理清知识结构。即使课堂小结占时不过5分钟,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小结的作用,学生就不能将课堂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削弱教学效果。

要想上好课堂小结这个环节,教师应该注意课堂小结内容形式。课堂小结的内容形式有很多,如概括总结、预习引导、比较分析、练习巩固等,最常用的是概括总结。这种课堂小结方式就像一根绳子串联起了一堂课中的重要内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通过概括总结把当堂学到的知识整理归纳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使知识得到巩固。

概括总结方式有很多,黄峥在《利用课堂小结,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一文中就提到了纲要表格式总结法、历史时间线索式小结法。纲要表格式总结法是用表格或图示罗列史实,或用精练的语句帮助学生浓缩教材,抓纲带目概括课堂教学大意的一种总结方法。历史时间线索式小结法是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现有教材特点及时、反复进行时间段归纳[2]。

封金河在《历史课堂小结技巧》一文中提到了数字法小结,即利用数字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关键点、重点、难点[3]。

以上课堂小结设计能帮助学生把分散孤立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内化成学生容易掌握的系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素养,但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因课施教,采取不同的课堂小结策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代埃及一课,这节课的知识主要是古埃及的文明贡献,所以采用框架法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升华。

2.从整体到部分

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这个矛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在授新课时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要合理利用单元复习课,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单元课,使知识由松散的点变成系统的线,而学生以教师提供的框架为基础,回忆、复习具体内容。和授新课矛盾解决方式不同,单元复习是逆向从整体到部分学习,由教师负责整体框架构建,学生以整体框架下局部知识学习为主,共同完成系统与要素两者的统一,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求民主的潮流为例:

从教师设计的这个纲要上看,近代中国求民主的潮流可以总结为三个阶级,三种目标,一次运动,两次革命。教师设计好提要后,学生的任务就是回忆、复习二级框架下如太平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知识,然后背诵、默写整个框架,自己默述整个单元的知识,或者给同学讲解整个单元的知识,达到对知识从整体到部分的融会贯通。

应用整体到部分这个策略解决历史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矛盾不仅适用于每个单元,而且适用于整本书或书中某一专题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横向的历史空间概念,有组织有系统地扩展补充知识。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近代中国求民主的潮流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时间轴。

从此时间轴可以看清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了这样的时空观念后,我们可以以这个时间轴为基础,通过高考题或普通的试题练习深化对具体历史知识的理解。比如2018年北京卷文科综合考试37题。

材料三“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回答这一问题。

问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12分)

【考题分析】:这个题看似开放,但必须以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为论据,所以上文中提到的时间轴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既可以以某一重要事件为论据,又可以以某一时间段的历史事件为论据。

三、解决矛盾的意义

历史知识的特点具有过去性、基础性、时序性、综合性,使历史基础知识看起来很繁杂,包括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地点、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影响、历史现象及复杂的历史概念,所以学习时需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但历史知识又具有时序性、系统性。在历史知识教授和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历史框架结构的构建。通过从整体到部分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策略解决这个矛盾,实现两者统一,能在很多方面促进教学,首先,这对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历史知识的特点。

其次,它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时间、开阔的空间视野,加深学生对相应历史事件的理解,符合新课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要求。

再者,适应了高考对考生的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再片面。苗颖在《高中历史“空间观念”素养的考查与教学思考——基于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一文中提出2017年历史高考对空间观念的考查具有层次性,涉及记忆、理解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学习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应重视空间要素和观念教学,并以连贯而开阔的空间视野创设教学情境,开展针对性教学[4]。

如果学生只注重历史框架而不关注具体历史时间的积累,就不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以2017年全国二卷中第30题为例: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D)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農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考题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胜利时间的记忆,如果考生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以后,那么就能很容易排除A、B选项,因为这是1945年以前的历史事件,根据题意,只是统一战线的对象数量增加了,范围并没有扩大,所以选D。

综上所述,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解决历史框架构建与历史基础知识学习的矛盾能有效促进教学和开阔学生空间视野,我们要在学习中积极应用策略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毛经文.基于长时段大时代的主题式命题——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题的变化与启示[J].历史教学,2017(8).

[2]黄峥.利用课堂小结.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教学动态,2016(16).

[3]封金河.历史课堂小结技巧[N].延安日报·教学札记,2011-10-25(11).

[4]苗颖.高中历史“空间观念”素养的考查与教学思考——基于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