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教学

2019-08-24 05:58张艳张立晨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

张艳 张立晨

摘    要: 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教学角度分析神经语言学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以神经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探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希望为英语教学和医学同仁们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神经语言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

神经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大脑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如何发挥功用的学科,为语言学家、外语教师和医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理论与实践的平台。神经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和学习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探究神经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简要介绍大脑的言语机能及神经机制,分析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有助于外语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大脑言语机制的巨大潜力,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神经语言学概述

1.1神经语言学定义

从广义上讲,神经语言学主要涉及计算语言学、哲学领域的认识论和逻辑生成、神经生理和医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狭义上的神经语言学涉及语言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用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习得、语言掌握、言语生成、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是一门研究人脑如何接收、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的学科[1]。传统定义的神经语言学,主要是从医学角度观察言语活动的现象,通过用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言语处理的神经机制,揭示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现代定义的神经语言学主要从外语教学角度观察言语活动的现象,充分发挥大脑语言机制的潜力。

1.2大脑的言语机能

大脑的三大言语中枢分别是布洛卡区、韦尼克区和角回区,负责整个言语行为中的听、说、读和写,是人听言语和读写言语的桥梁[2]。相关研究表明,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侧大脑半球具有各自相异的功能。大脑左半球的主要功能是对言语进行接收、分析、理解、加工、储存、生成和表达,承担人的语言和言语部分。大脑的右半球主要承担人对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空间知觉、想象和情感等的理解和加工。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虽相异,但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密切协作。总而言之,神经语言学通过构建两侧大脑半球对听、说、读、写等活动控制过程模型的方式研究大脑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从神经语言学角度分析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2.1神经机制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造成的影响

神经语言学家发现,儿童学习语言是人脑天生的语言学习机制所起的作用,成年人学习语言应该是人脑的认知在起作用。在生理方面,大脑各器官发育成长过程中形成汉语习得的神经机制,这些器官发育成熟后,人才开始进行外语学习。因此,汉语和英语的神经机制不同,差异对两种语言的习得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言语方面,相比较汉语的习得,言语在英语学习中能更快地获得认知水平和感知能力的帮助,汉语和英语的神经机制具有相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感知系统会通过获取信息对大脑产生刺激。在这些刺激的作用下,大脑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并进行评价,评价既有可能是肯定的,又有可能是否定的[3]。神经语言学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时动机发挥的作用。因此,从英语学习动机看,肯定的评价会使学习者心情愉快,学习进步,从而促进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否定的评价则会阻碍学习者语言学习效果增强。

2.2思维模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造成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表达会受到思维模式的直接控制。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培养英语思维模式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法。汉语和英语的表达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但生理机制就是大脑两半球的沟回结构。英语的思维模式比较抽象,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们习惯按照先概括后分析、先结果后原因、先小后大的顺序排列事物。与此相反,汉语的思维模式相对具体,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们习惯用具体形象的思维模式将事物按照先分析后概括、先原因后结果的顺序进行排列。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外语教师应引导并启迪学生激活脑言语的神经机制,充分发挥两侧大脑半球各自的优势,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并把外语语言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3母语体系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造成的影响

在接受第二语言体系之前,每个学习者都已经习惯母语的语法知识及表达习惯,这种习惯会给第二语言的学习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由于缺乏对英语语言环境的熟悉感,学习者会不自觉地用母语的学习习惯适应,并在与母语的对比过程中寻找突破。因此,对于初学英语者来说,此时母语对他们产生的干扰作用是最强的,从而对英语跨文化交际表达的正确性造成较大的影响。神经语言学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既有干扰作用,又有促进作用。虽然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和词汇体系,但存在相同的语用功能。学习者通过对母语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套具有规律性的交流体系,有助于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在神经机制理论下,外语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善于利用自身母语的学习经验,积极主动地对第二语言和母语进行对比分析,从中获得第二语言某些特有的规律,找出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以神经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3.1以神经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支配学生行为的直接因素。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内部动机是支配他们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外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神经语言学家认为,适当的刺激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刺激过度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对于外语教师来说,要多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交流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确保他们大脑自身思维活动及外界刺激的连续性,在连续有效的刺激下擴大进步空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2以神经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存在刺激或训练不同的神经言语传导路径。美国的语言应用学家Krashen认为,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是通过大量最佳语言输入和理解完成的,此处的输入指的就是“听”,而输出指的是“说”[4]。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流利地进行英语交际,前提必须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有效输入。因此,在跨文化交際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以引导学生多听多读多背为目标。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词汇并掌握英语交流规律,在阅读和背诵过程中让学生培养英语思维及语感,让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更加牢固,从而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高级阶段,主要以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为目标。在这个阶段,外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大脑始终处于适当的刺激状态,提高学生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将“输入”的有效内容吸收为自己的知识进行“输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从神经语言学角度研究大脑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活动,对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作用。首先,我们可以探究神经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寻找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语言的神经机制和思维模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教学造成影响。其次,在学习者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环境熟悉感的情况下,会给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但学习者可以有效利用母语的学习经验获得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所以母语体系不仅会干扰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而且有促进作用。总之,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学双方共同努力,通过神经语言学理论寻找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王德春.神经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朱建新.神经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0(12):79-81.

[3]李玲.神经语言学与英语口语教学的关系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350-353.

[4]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王昊,杨晓健,范颖.神经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89-91.

基金项目:1.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处青年项目《新丝路背景下中华典籍英译问题与策略研究》,编号(QN2018022)。

2.“红旗科研基金”科技项目《VCAM-1、POSTN与胆脂瘤型中耳炎相关性的研究》,编号(2018HQ-30)。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