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政策性成因

2019-08-24 05:58张胜华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教育政策大学英语

摘    要: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引起外语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现有研究,在探析这一现象的政策性成因时,多局限于微观或中观层面,对宏观层面研究较少,系统性认识欠缺。现有研究,缺乏教育政策学相关理论指导,没有对现象背后的政策原因进行系统化梳理。本文以教育政策学为理论视角,从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内容及过程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政策性成因,为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育政策    中国文化缺失    大学英语

1.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课程经历大规模减少到逐渐受到重视的发展历程。1979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英语教育的要求,促使我国英语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随后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国英语教育在各个层次都得到高度重视,英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識与能力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但是文化教育多以介绍和理解西方文化为主,忽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大学生欠缺用英语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1]。进入21世纪,以从丛为代表的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学生在中国文化表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提出“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引起英语教育界的高度关注[2]。此后,一批学者开始关注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寻求解决对策。

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完成一定的任务而平衡各方的教育利益、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孙绵涛,2010)[3]。语言教育政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国的语言教育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融入语言教育教学制度的制订、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及原则的确立、教育教学内容的规划、教育教学队伍的建设、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由于教育政策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且在执行过程中具有强制性,因此,探寻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首先应从语言教育政策入手。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政策性成因研究现状概述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教材编写,定期组织落实各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体现出教材是落实教育政策的重要微观形式。一部分研究者选取具有代表意义、使用频率较高的大学英语教材,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其中的文化价值取向及文化配置比例,就大学英语教材中存在的中国文化缺失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研究显示:现有英语教材普遍存在英语文化价值取向,中国文化配置比重极低,例如:于兰、王晓辉(2011)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较为普遍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的调查表明,有关中国文化主题的文章数量所占比例非常小,均低于5%[4]。教材中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是造成英语教学文化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学界还没有针对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的研究成果发布。一部分学者从学习者入手,采用测试、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需求。研究显示:学生认为在教材中融入中国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希望从教材中学到更多中国文化英文表达方式[5]。研究者普遍认为开发能够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文化传播能力的英语教材是维护外语文化教学生态平衡的重中之重[6]。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从大学英语学习评价环节入手,分析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梁艳红、李琴(2014)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英语考级对学生毕业及毕业具有导向作用,现有四、六级考试内容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基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内容试题,也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原因[7]。另有部分研究探讨了课程教学大纲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原因。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虽然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要求,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内容、学习程度等都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这一状况是造成教材编写中忽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探析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政策性成因时多从现象或问题描述入手,且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领域进行论述。另外,学者们对于这些特定领域的特定问题的论述,也是从微观或中观层面展开了一些零散的论述,对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少,整体上缺乏对该问题的系统性认识,且现有研究缺乏教育政策学相关理论指导,没有对现象背后的政策原因进行系统梳理。由此可见,虽然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已引起英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原因在于已有研究流于现象描述和直观对策,没能形成理论突破以调整高校英语教育政策[8]。

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政策性成因分析

系统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政策性成因需要从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元素入手。孟卫青(2008)认为教育政策分析的三个基本元素为价值分析、过程分析和内容分析。教育政策价值分析主要研究教育政策如何处理各种教育利益诉求。教育政策内容分析是将政策视为一种规范性文件或者行动准则,对政策文本和背景、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教育政策的过程分析主要研究教育政策的形成及执行过程[9]。

3.1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教育政策的价值是指教育政策的客体属性与教育政策的主体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效应关系[10]。

从教育政策价值的表现形式看,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人的价值[11]。我国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经历了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62)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2004)再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的发展历程,我国专科大学英语自20世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起,逐渐脱离大学英语本科教学体系,先后出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6)及《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2)。以上文件均突出体现大学英语教学政策的指向性,即英语课程的能力培养必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需求。就大学英语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而言,《教学指南》明确指出语言具有文化性,是文化的载体及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应通过语言学习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具有工具性,用以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基本要求》(2012)建议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些都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政策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就中国文化传承而言,《教学指南》(2017)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空泛,且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显得有些狭隘;《基本要求》(2012)虽然提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没有提出任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要求,说明两份文件虽然针对跨文化能力培养做出了指导性设计,但表述不够具体,缺乏操作指南,文化价值凸显不够,且中国文化元素缺失,不利于传承和传播本民族的文化。

3.2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

教育政策内容分析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教育政策的宏观分析关注教育政策体系的构成、政策间的关系、契合度等问题;微观分析关注某一具体政策的构成元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宏观层面上,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在纵向上形成了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及校级等不同层面的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层级关系较为清晰,在横向上形成了涉及大学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发展及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的教育政策,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相互交织,初步形成了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网状结构体系。以高職英语教学政策文件为例,纵向上,《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2)《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2015)及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规划教材等大学英语教育政策规定了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及实现途径,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下位文件吻合度较高,衔接较好,但在内容上均极少涉及中国文化;横向上,教学政策更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涉及教师发展、教学经费及教育体制方面的政策较少,不能很好地为人才培养发挥支撑作用。

在微观层面上,一个好的政策应该是目标明确、对象界限清晰、手段有效可行[12]。以《教学指南》(2017)为例,文件全文14000余字,共分为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评价与测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及教师发展九部分。在这九部分内容中,仅有两部分具体提到“中国文化”。一部分出现在前言部分,另一部分出现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部分。虽然在“课程性质与定位”及“课程设置”中均特别提到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意义,重心是要求学生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未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提出相关要求。其他部分未见如何在师资及资源等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可见作为最新版指导全国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在如何应对“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整体上看,大学英语教育政策虽然初步形成纵横网络,基本上做到全覆盖,但依然存在结构性失衡、功能性缺失、协调性不够等问题。这些矛盾的存在制约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整体进程。

3.3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过程分析

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过程分析重点分析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影响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包括教育政策制定环境与教育政策制定主体两个方面。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制定主体除了包括政策制定者外,还应包括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涉及的教育政策研究者、教育政策咨询专家及教育政策执行者和受教育者。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制定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精英决策模式,在这种情形下制定的外语教育政策存在一定的主观片面性[13],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在探求中国文化失语的过程中,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学生有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交流需求,但这一需求并没有在大学英语教育政策中得到体现。因此,建立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决策系统迫在眉睫。

执行教育政策对落实教育政策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方式上的执行偏差。以高职高专为例,虽然《基本要求》明确“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功利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过度关注语言技能,忽视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的情况,导致执行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时候,在跨文化生态平衡方面出现功能性缺损。

4.结语

通过对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内容分析和过程分析,可以看到要想在政策层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首先要明确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在关注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同时,要关注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发挥文化传承及语言安全的作用。另外,在制定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时,应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入手,宏观纵向维度上要关注大学英语各项教育政策之间的契合度,宏观横向维度上要关注不同类型大学英语教育政策间的支撑度。除此之外,还应在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全面关注政策环境、准确界定政策目标、充分考虑各政策制定主体及参与主体的需求。从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层面入手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引起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各类主体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胜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研究综述[J].英语广场,2018(06):37-39.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C01).

[3]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

[4]于兰,王晓辉.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32-134.

[5]张琨,孙胜海.“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07):105-107.

[6]杨东杰,王维倩.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2):150-152.

[7]梁艳红,李琴.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缺失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1):40-42.

[8]赵海燕.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99-102.

[9]孟卫青.教育政策分析的三维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08(Z1):21-23.

[10]孙绵涛,邓纯考.错位与复归——当代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17-20.

[11]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J].教育科学,2003(02):7-10.

[12]那格尔(Nagel,S S).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13]张沉香.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构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本文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与对策研究——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为例”(项目编号XY-YN-06-2017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政策大学英语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