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良渚文明的前世今生

2019-08-26 08:11胡志远
出版人 2019年8期
关键词:良渚遗址良渚世界遗产

胡志远

刘斌、方向明、王宁远等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2019年7月

定价:668.00元(共11册)

2019年7月6日,当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执行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部长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手中的木槌重重落下,“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为中国目前所能确证的最早的文明,良渚文明是辉煌而神秘的存在。“八十载面朝黄土苦读无字之书栉风沐雨,五千年源溯良渚注解华夏文明石破天惊”,四代良渚遗址考古人多领域、全方位的发掘研究,使良渚文明得以有更深入的发现和更广泛的传播,不断刷新我们对良渚遗址、良渚文化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

“良渚文明”丛书,是浙江省文物局“面向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保护研究成果应用及转化”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凝聚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多年努力的心血,汇集了良渚遗址八十多年考古历程中的重要发现。丛书共11册,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于良渚考古的刘斌、方向明、王宁远、赵晔等中青年学者,围绕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集体编纂而成,内涵极其丰富。

为了更好地传播良渚文明,讲好故事,丛书定位为面向大众的通俗类科普读物。考古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系统地讲解了良渚文明,包括良渚古城遗址、良渚考古的历程、良渚时期古环境与动植物信息、代表了良渚文明最高等级墓地的反山王陵、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良渚高等级玉器、供应日常所需林林总总的良渚陶器、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古代文明的对比,以及从媒体人角度看待良渚的妙趣横生的系列报道结集等等。考古工作者们的宝贵经验和大量的挖掘现场图片,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良渚文明,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在很多人心目中,考古是带着浪漫色彩的职业。透过丛书,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在考古现场奋力工作的考古工作者们的日常。《神王之国:良渚古城遗址》的作者朱雪菲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2018年的春季以前,良渚古城考古队就驻扎在最高的宫殿区大莫角山的旁边。这是考古队队员们,也是很多业内专家学者们留恋的地方:有着几栋小楼、一汪池水、一小片菜地。猫狗满院的考古工作站,在年复一年的寒暑交替中,为良渚古城书写着前世今生的故事。领队刘斌老师说,考古有时需要一点想象。每当他踱着步子走出院门,往大莫角山这古城中心的最高点走去,他就觉得仿佛能与古人通话。他经常琢磨着在古城里生活的良渚人,是在哪里起居,在哪里举行仪式,如何通航,码头在什么位置,如何进行堆筑台地的施工……不断假设,不断求证。根据越来越多的线索、越来越多的迹象,修正自己的认识,又催生出新的认识。”考古工作者们长久以来不畏艰辛的探索、耐心细致的钻研,让曾被遗忘的文物、古迹重新焕发出光彩,也为这份事业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文化遗产是促进社会发展以及跨文化沟通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让文化遗产从考古现场、博物馆、古籍中走近民众。“文以载道,物传精神”,“良渚文明”丛书让我们得以从书卷中穿越遥远的时空对话先民,相信它可以激起读者们探索历史的兴趣,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良渚文明的价值。

猜你喜欢
良渚遗址良渚世界遗产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社区艺术教育与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性研究
良渚考古学文化瑶山遗址出土玉器的统计学分析
良渚保护大事记
“玉”见良渚
良渚遗址入编国家统编历史教科书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行时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