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文植入一点音乐元素

2019-08-27 04:01李晓云
关键词:叠词音韵短句

李晓云

请看下文《山雨》(人教版六年级上)中的一个片段: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气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沙啦啦,沙啦啦”,這是山雨的声音,像“一曲无字的歌谣”“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至”,声音清新、缥缈,给人朦胧的感觉。听这样的雨声,仿佛欣赏一首古典音乐。文字描写精彩,句式灵活多变,仿佛美妙的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音乐借助旋律、音韵、节奏等传情达意,作文通过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应该像一首旋律优美的歌,让人唱着舒心,听着悦耳。在作文中适当地植入一点音乐元素,能产生神奇的效果。怎样使用这种艺术手法呢?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

1.妙用叠词。叠词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可使意象鲜明生动,语言音韵和谐,读起来郎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如《匆匆》(人教版六年级下)一课,叠词的妙用生动形象。阳光是“斜斜”的,“轻轻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伶伶俐俐”地跨过,“我”“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回去,人生“白白”地走了一遭……这些叠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时间的踪迹,表达了作者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有一种叠词叫象声词,用来摹拟自然界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流水声、鸟叫声、鸡鸣狗吠声等等。《大自然的声音》(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就很好地运用了象声词,表现出声响世界的丰富多彩。风是“轻轻柔柔”的,仿佛“呢喃”细语,小雨“滴滴答答”“叮叮咚咚”,仿佛在玩打击乐器;溪水“淙淙”,河水“潺潺”,大海“哗啦啦”,好像大合唱;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虫儿“唧哩哩唧哩哩”地和鸣,好像为我们演奏一曲生命的乐章。

2.长短交替。长句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短句结构简单、词语较少。两种句子结构不同,作用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长句表达的意思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短句表达的意思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两种句子相互交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语言富有变化,诵读起来,音韵铿锵,郎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如:《燕子》(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二段(节选):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这段话有两个句子,一个长句,一个短句。第一句是长句,由“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几个定语修饰而成,突出柳丝的柔美。第二句是短句,写青草、绿叶和鲜花,描写生机蓬勃的春景,抒发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两个句子错落有致,朗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美感。

3.整散结合。“整”和“散”是指句子的结构形式。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整句庄重有力,匀称和谐,显示出整体美;散句富有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在散句中适当穿插一些整句,参差错落,极具对称美和音乐美。如《匆匆》第三自然段: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是一个整句,由三个散句构成一组排比,写出时光的踪迹,给人以节奏的变化与音韵和谐的美感。这种节奏感反映了强烈、深厚、激动的情绪,有着连绵不断、起伏不停的音律。

作文时,若能长短交替,整散结合,就能极大地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产生特殊的美感。

4.排比造势。排比是把3个或3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连贯的排比有气势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如《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级下):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西湖的水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是柔情刻骨的静、清、绿。这种静、清、绿是大海和西湖的水所没有的特点。三个排比句以重章叠句的手法,把漓江水的特点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仿佛亲临漓江,见证和目睹了这一胜景,美轮美奂。

5.反复咏叹。反复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以增强抒情的感染力,能使文字具有音乐美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用反复咏叹的方式来表达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在难舍难分的临别时刻,志愿军战士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他们只能用反复呼唤的方式去表达。

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接反复两种。

连续反复就是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句出现。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的一句话(人教版四年级上):

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和平”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呼唤。

又如《匆匆》中“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我能做些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这些连续反复,荡气回肠,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间隔反复,就是重复的同一词语和句子中间,隔着其他词语或句子。如《开国大典》(人教版五年级上):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句子中间隔着其他句子,强调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全场30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猜你喜欢
叠词音韵短句
妙用叠词我来说
短句—副词+谓语
短句—谓语+宾语
短句(主语+谓语)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可爱的叠词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