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之路上,且行且思

2019-08-27 03:40杜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课分数

杜宁

“你一定行的,欢迎你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家伙加入教师的行列!”

至今我仍记得这句话。这是刚上初一时,语文老师为我的作文《我的理想》写下的评语。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当时作文是怎么写的,写得怎样,我已毫无印象了,只记得老师那句鼓励的话。

我做教师后时常反思:怎样的评价才是最有效的?我尝试过几种评价方法:

分数刺激法。语文课上,针对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我规定,课上举手并被我叫起来发言的学生,无论发言质量如何,都会为小组加1分;谁要是在一节课中发言三次以上,能为小组加2分。于是,语文课上的小手如林。

物质奖励法。写作课上,为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规定,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的学生,可领取一面小绿旗(意味着绿色通道打开);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被评为优秀的可用绿旗换取红旗;能被推荐并在区级及以上报刊发表、获奖的,可以换取一份奖品(以学习工具为主)。于是,以往作文拖拉、质量不高的现象有所改善。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有学生找到我反映:

“老师,昨天语文课上,你没给我们小组加分!”

“哦,昨天一下课我到阶梯教室听讲座了,忘记及时加分了。”

“老师,他只回答了两次,不应该加2分!”

……

一段时间下来,我真是招架不住了,学生们纠结于点滴的分数,我则恨不得能有两个脑袋来评价和记录他们的表现分数。

写作课上,我宣布了本周获得红旗和奖品的学生,学生中却发出这样的声音:总是这几个人呗!

这是出现什么问题了?我原想用这种奖励的方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可事实上,学生们却掉进了“分数”和“物质奖励”的怪圈。令我忙碌不堪的评价,根本不能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我遇到了麻烦。于是开始寻求突破的方法:

细读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我看到就语文学业评价提出的几条关键性的建议:语文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呀,在我的评价中,我只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总不敢将“评价”放手给学生,难怪会“费力不讨好”啊!我怎么没有意识到评价的“多元性”呢!

于是,针对原有的“评价”,我与学生共同进行了修订:课堂表现评价,由班长记录分数,各小组间互相监督,每节语文课后及时公布结果。作文课上,学生们完成的作文先自我评价,然后带回家让家长阅读,并由家长给予一定的评价。我很清楚,大部分家长是没有此方面专业知识的,他们可能不会给予学生写作技巧上的评价与指导,但是我看重的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孩子总是格外精彩!他们会最大限度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会使孩子在这种正向评价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家长的评价后,教师再进行部分作文的抽查与评价,最后小组之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互评。此活动由组长负责组织,科代表监督完成。这样一套评价体系引入了: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真正实现了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了评价的“多元性”,学生得到了实惠,而我也从复杂的评价工作中获得了解放。

几次尝试,几番困惑之后,我认识到:第一,语文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可事實上,我们经常是为评价而评价,将评价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样的结果经常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延续性”。我认为,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都要以激励为主,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能达到评价的真正目的。第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发挥他们在评价中的主体性、互动性,“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大胆放手吧,换个角度去思考,可能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我们的教学在继续,对于学生的评价无处不在,可能今后会有更多的问题和困惑,但我们要依然去尝试、去摸索,在“评价”之路上,且行且思吧!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语文课分数
语文课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