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出山”当此时

2019-08-27 02:22周紫璇
中学生天地(A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表演者京剧外公

周紫璇

记忆中每个炎热慵懒的夏天,外公都会手持凉扇守在电视机前,欣赏荧屏上精彩的京剧表演。鼓乐奏鸣、抑扬转合的每个剧目,无一例外地提起了外公和我的精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穆桂英挂帅》了——演员穿戎装,骑白马,秀鸾刀破天门阵。那股豪气汩汩涌进胸膛,小小的我为之振奋,无数次尝试用一个坚毅的眼神、一个拔剑出鞘的动作吓倒臆想中的对手。

茶余饭后,外公兴致盎然地和我聊起京剧的念白深意、服饰文化、演员功夫等,我却茫然不懂,即使到了现在,积累了一定历史和京剧的知识,回想起外公的话还是难以产生共鸣……当我把这个困惑向朋友倾诉时,她却出乎意料地对我羡慕不已,“现在喜欢京剧的00后已经屈指可数了”。我才猛然意识到,我曾以为是我跟不上京剧的步伐,其实是京剧没搭上时代的快车。

作为“国粹”之一,京剧的普及状况却令人担忧,它几乎与民间生活没有相通之处。哪怕人人都能叫出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听过他的传世佳作呢?

上周我无意间在一档娱乐性十足的综艺节目中,看到了当代中国第一女老生、京剧大师王佩瑜。毫不夸张地说,当看到她穿着时尚的服装,被大家亲切地叫作“瑜老板”时,我已经大概猜到京剧的现状了。当有嘉宾吐槽王佩瑜推广京剧方式有些“奇葩”时,她苦笑着摆摆手。网络上有个段子说:“说相声的悲剧在于同行之间相互挤对,而京剧表演者的悲哀在于,他们快没有同行了。”我认为这种通俗的说法不仅反映了京剧的悲哀,而且道出了大多数戏种的心声。

约翰·邓恩说过:“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断定京剧必“丧”未免太过悲观,但要说对警钟充耳不闻,又似忘却历史般罪恶。回顾戏曲发展史,倒是有些细节可为今朝借鉴。

在清朝京剧“花部”和“雅部”的较量争胜中,非主流的“花部”被朝廷极力压制,其秦腔、梆子腔等被贬为“乱弹”,却仍被观众选择并喜闻乐见。很显然,“花部”是各种地方戏曲声腔,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故能强烈地吸引观众。现今的戏曲何不把老掉牙的故事加以替换,代之以时代感十足的新鲜素材——从平民角度的养老保险统筹到国家层面的监察体制改革,从渝贵铁路通车到手機屏指纹解锁崛起,还有电竞行业中IG在LOLS8全球总决赛中夺得冠军……凡此种种,皆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也许有人会说现代故事改编成京剧不合适,是“四不像”,可是在摇滚传入中国以前,谁又会想到醉汉都能说出的浅显直白的话放在摇滚中竟是如此触及灵魂呢?任何事物都敌不过真实,真实可感的才能深入人心。

明代隆庆末年,艺术家魏良辅的弟子梁辰鱼革新唱腔,留下传奇之作《浣纱记》。“创新”“革新”这些词放在今天都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这确实是现今京剧传承发展所应具备的。像歌手周杰伦创作的《刀马旦》、陶喆创作的《苏三说》等流行音乐作品中就因为加入大量京剧元素曾掀起一股“京潮”,鼓励了众多有兴趣的新人加入京剧行列。虽然这些人才相对于其他领域仍然少得可怜,但“京脉”至少是延续下来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阶段性创新,至少为行漫漫长路提供了前提与可能。

在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推广下,不少古诗文被现代的旋律唱响,京剧此时不“出山”,更待何时?京剧表演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若不积极寻找舞台,再美的唱腔也突破不了小剧院的大门。

我始终相信,现今的京剧不只是在浅睡中避化险阻,更是在反思,在沉淀,在积蓄力量,在酝酿变化。由于睡得长久,醒来也许会更有生命力,它定能重新打量自身,重新丈量前路,然后精力充沛地开始奔跑。鉴于源、顺于时而立于行,京剧必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旋踵之间,万古长青。

猜你喜欢
表演者京剧外公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外公是个象棋迷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妙猜两数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