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值观视角下国际学生思想教育路径探索

2019-08-27 02:33时玥张林华刘怡菲刘孟婷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1期
关键词:国际学生思想教育

时玥 张林华 刘怡菲 刘孟婷

摘 要:随着来华的国际学生不断增加,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探究在中国价值观视角下如何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教育,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关键词:中国价值观;国际学生;思想教育

一、中国价值观及其对外传播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是树立起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和重要手段。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

随着来华的国际学生不断增加,积极培育国际学生的中国价值观认同,培养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向国际学生传播中国价值观,构建国际学生思想教育路径,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二、国际学生对中国价值观的了解现状

本文以同济大学为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大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价值观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共计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其中男生占比54%,女生占比46%,分别来自48个国家。

(一)对中国价值观的了解程度

经过对有效的98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后发现,国际学生对中国价值观的了解情况如下:

所知晓的中国价值观个数

上图显示了98个国际学生对于12项中国价值观的知晓程度。由上图可知,有超过56%的同学对中国价值观的了解不超过4个,国际学生对中国价值观的了解甚少。

(二)对中国价值观的了解途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2名同学是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了解到中国价值观;有36名同学表示通过与中国人的沟通了解到中国价值观;有32名同学表示通过浏览中国网站了解到中国价值观;有46名同学表示通过在中国学习期间使用的教材或课程了解到中国价值观;有24名同学表示通过所在城市或校园内的海报了解到中国价值观。由此可见,自媒体平台和学校课堂为中国价值观的两大主流获取方式。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学生对中国价值观的知晓情况,笔者在学校中选取了15名国际学生进行了面对面或电话形式的访谈交流。当谈及他们是如何了解到中国价值观内容时,有同学表示“中国价值观他们可以在城市、学校里见到标语,但并不知道它的意义”;有同学表示“上课过程中,老师偶尔能提到中国价值观”;有同学表示“在浏览微信、微博、网站时会看到中国价值观”。当谈及他们对中国价值观是否理解时,大多数同学表示“不了解其深层含义,只是听说过。”;较少的同学表示“跟中国同学和老师聊天时,他们会分享一些中国价值观的含义,帮助自己了解”。由此可见,国际学生对中国价值观的了解仅停留于表面上,大多数国际学生不了解其内涵。

三、影响国际学生中国价值观传播的因素

(一)语言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制约着语言,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的专业、项目都有所不同,以同济大学为例,一部分同学是英文课程,对其没有使用中文语言的要求。而大部分国际学生是中文课程,因此对其有相应的HSK级数要求。但由于他们的中文水平还较弱,一部分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因此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还是存在一些语言障碍,也导致他们在融入中国环境的过程中存在障碍,更难以加强对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的理解。因此,国际学生因为语言障碍难以真正、客观地认识到中国价值观,也影响他们对中国价值观的理解与评价。

(二)教学内容陈旧

中国概况为学位学历国际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文化的最直接方式。但市面上的中国概况课程教材多数着重讲述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的国情和最新发展情况介绍较少,这也影响了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三)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理论最早是由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ed Field)、拉尔无林顿(Ralf Linton)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Herskovites)提出,他们对对跨文化适应的定义是: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2]

国际学生来到中国,从心理、文化與认知三方面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冲击。由于所处环境的陌生、语言障碍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国际学生负面情绪的不断积累,严重者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会导致中外学生交流过少,国际学生对校园活动参与度低。因此,如何提升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是跨文化教育绕不开的议题。

(四)顶层设计不足

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学生管理由留学生办公室来负责,同中国学生的管理培养模式之间有巨大的差异。留学生办公室无法细化分工,将国际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细致入微的管理,导致国际学生管理的顶层设计严重不足。留学生办公室的老师由于处在机关单位,无法经常与国际学生亲自接触,真正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做思想工作的实际上是国际学生辅导员、学院外事专员、班主任等,但这些岗位的职工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培训,因此往往无法达到合格的中国价值观传播者的标准,而更多的是承担国际学生的保姆一职。

四、中国价值观对高校国际学的传播策略

(一)课堂教育

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始终贯穿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以达到文化传播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此外,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应从学会多元文化共享开始,中国学生同各国国际学生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学会欣赏彼此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中国文化,才更能被国际学生认同与理解。

中国概况课程作为国际学生的必修课,其主要功能就是讲述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但由于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很多内容都停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上。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中国概况课程也应当与时俱进,从课程建设出发,将中国现在的文化、国情与发展态势贯穿课程始终。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国际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中国文化、中国教育,也更容易体会和了解到中国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同济大学为例,我院积极组织国际学生赴江西安吉开展“探访古庐陵文化,感知当代中国脉搏”、“改革开放最强音,传统现代相交融——同济中外青年赴浦东新区探寻浦东历史变革,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学生感知中国系列活动——探秘广富林遗址”等感知中国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活动,国际学生能够在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同时,了解到中国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直观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生活幸福程度,也由此更加直接地接受到中國价值观教育。

(三)加强顶层设计

从国家层面上,应把国际学生思想教育加入到全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总体规划中。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了教育部第42号令——《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由国家政府层面推动国际学生的管理与培养,这是一项极其有效的措施。

从高校层面上,高校党委、外事办、留学生办公室和学生处都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层面的战略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在42号令的推动下,部分高校开始招聘国际学生辅导员,由学生处和留学生办公室统筹培养和管理,将国际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纳入学校思政工作中,使国际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的道路。

五、结语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知,国际学生对于中国价值观的了解与认识还较少,加强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教育是国际学生辅导员都需要努力摸索和尝试解决的问题。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国际学生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信仰和文化。国际学生管理者应秉持平等和尊重,加深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好国际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尊重其他文明的基础上,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引导他们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

[2] 余伟.弗斯跨文化也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6).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中德高校国际学生本科招生录取标准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学生流动分析
遵从市场引导机制 力促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