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

2019-08-27 02:33丁红莲方竹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中华文化文化

丁红莲 方竹

摘 要: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创造性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即弘扬儒释道法文化,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信仰教育和回归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聚中国智慧。

关键词:文化;中华文化;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其历次的重要讲话、署名文章中就足以深刻体会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深重的感情。他强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一、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中的中华文化观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命脉,更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其有着无限生命力与超时空的智慧,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素的文化,包含有诸子百家、各宗各派的学说,华夏文明历经五千载,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有其独特的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体系,需要取其思想精华,创造性地继承与发扬,构建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体系。从机制和体系上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彰显文化自信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中华文化教育体系的四根栋梁

(1)中华文明是华夏民族5000多年来独有的文化形式,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华夏不是一个民族而是无数个民族,中华文明是由无数个民族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千百年来都在推动着世界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全球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中的儒释道法文化是支撑起五千年中华文化教育体系的四根栋梁,儒释道法文化全面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儒家文化是栋梁之一。儒家文化教育人們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儒家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主动适应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追求。儒家文化以教化为核心,将儒家文化运用在国家管理中,一定会发挥出其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3)释家文化是栋梁之二。释家文化教育人们有智慧,用智慧探讨人生真理与真相。2500多前释家文化进入中国,其对中华民族和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释家文化以大爱为核心,以慈悲为怀、智慧度众为修行要点,净化人心,利他为上,指导人们用智慧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4)道家文化是栋梁之三。道家文化教育人们顺应天道,遵循大自然的法则,不脱离国家,不脱离社会。春秋时期的老子集古圣先贤的大智慧总结出道家思想与文化。道家文化以治理为核心,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讲究慈、俭、不争,提倡道法自然,德育天地,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5)法家文化是栋梁之四。法家文化教育人们行为有度有规。法家文化是提倡以法制为核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法家文化是积极入世的文化,其思想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制社会、法制国家的建设就是基于法家文化而展开的。

(6)儒、释、道、法这四种文化成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体系的四根栋梁,支撑起中国文化特色,形成中国独有的特有文化体系,形成了对华夏民族身心灵深处的支撑,教导并教会人们主动地遵循宇宙自然而恒常的规律去做人、做事、生活,成为一名顺应自然而正常生存的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八根柱子

在华夏民族这样独有的文化形式和完整的文化体系下,一个人的成长是完整而且是成体系的。在人生历程当中只有全面接受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信仰教育和回归教育的人,才能够算得上是完整的人;接受过全面全过程教育的人生才算是健全的人生。

(1)家庭教育是第一根柱子。家庭教育是中国的文化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与行为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定八十,都是在强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非常重要而且很难改变。中国有完整的一套家庭教育体系,家庭教育重在做人和做事的教育,尤其关注人格、品格的塑造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伟大的品格有勇敢、正直、真诚、善良、坚强、独立、温柔、活泼、坚韧、热情、宽容、喜悦、洞察力、责任感、同情心、爱智慧等等。家庭教育更是注重挫折教育与责任教育。

(2)学校教育是第二根柱子。学校进行的是知识教育和知识投资,讲的是知识层次。学校教授的知识与社会实践是有差距的。学校教育是以育人为本,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责任能力、利他精神等,通过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但是真正到了社会上就会不一样,需要学生要将在学校了解到和学习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真正地相融合。

(3)社会教育第是三根柱子。社会教育的是实践知识,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讲究的是知行合一,更是使人们养成责任行为并落实责任行为的加油站。有了社会教育,人们才能立身,但是还不能立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应该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责。

(4)信仰教育第是四根柱子。信仰教育可以使成长更加厚重,百年国家有百年国运,源于有信仰,核心是民族有信仰,有信仰有依靠,没有信仰的国家干部不是好干部。

(5)回归教育是第五根柱子。回归教育也就是死亡教育。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的终极是回归。只有受过回归教育之后,人们才会坦然淡定地过上全息的生活,人们会发现人生其实是很坦然的一件事。生的时候,赤条条地来了,走的时候一定是精彩地走。实际上就是无畏无惧、开心快乐地迎接死亡的来临,把死亡视同一件人生喜事。

(6)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是第六、七、八根柱子。这三根柱子与家庭、学校、社会、信仰和回归教育紧密相连相互融合,力求知行合一,搭建起一个完整和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架构。

三、擎起中华文化教育体系“四梁八柱”的意义

中华文化教育体系“四梁八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与浓缩,服务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德育为本的时代任务。从国家层面看,中华文化教育体系“四梁八柱”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有力的文化自信支撑和文化力量源泉;从社会层面看,中华文化教育体系“四梁八柱”肯定能提升社会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振华夏精神;从家庭和个人层面看,中华文化教育体系“四梁八柱”能够帮助人们享有幸福而全面的健全人生。

四、结语

构建起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体系的“四梁八柱”,将会深度挖掘并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依靠“四梁八柱”从机制和体系上构建起全面而完整科学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体系,既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更要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坚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为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Z].

[2] 黄延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J].人民周刊,2018:01.

[3] 卜宪群.习近平的历史借鉴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紫光阁,2018(03):03-10.

[4] 薛庆超,薛静.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12):10.

[5] 朱耀先.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04):12-20.

[6] 肖珩.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世纪桥,2017(05):12-20.

[7] 丁红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J].赤子,2017(09):28.

[8] 许晓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J].神州,2017(02):5.

[9] 郭建宁. 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0-12.

[10] 李康海.乡村生态文化价值观的现代性嬗变及其创新路径研究[D].广西:桂林理工大学,2015.

作者简介:丁红莲(1967.10- ),女,北京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教育管理、中華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中华文化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